亿万年的地质演化,
塑造了斗门独特的地理环境,
也促进了这里的农耕文明的产生,
村落的出现、城市的形成、
社会、交通、产业的衍生
……
本文将首次以卫星视角
鸟瞰大美斗门。
为大家讲述,
过去发生、正在发生和
即将发生的斗门故事
↓↓↓
这里高山曲水,风光旖旎!
46亿年的地球的板块运动,造就了斗门山丘、台地、平原和滩涂地形,并呈现出层状结构。
其中,黄杨山位于斗门中西部,九峰相连,第一峰海拔581米,有“珠江门户第一峰”之称。而在旁边的锅盖栋海拔也达到464米,这两座高山风景幽雅,登高远眺,能将珠江三大出海口尽收眼底。
▲上为黄杨山,下为锅盖栋
亿万年来,在高山、丘陵和平原的作用力下,斗门的一些地表发生断裂出现凹陷,凹陷的地方逐渐蓄水,形成湖泊。
后来人们对这些湖泊上加以改造,修建成水库,如乾务水库、井岸水库、王保水库、竹银水库等,这些水库在灌溉供水、防汛抗旱、渔业旅游等方面发挥日益重要作用。
▲镶嵌在崇山峻岭之间就是乾务水库,该水库容量为1160万立方米,为珠海西部最大的淡水水库。水库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是不少游客生态旅游胜地。
这里大河奔腾,纵横相连!
同时,地质运动也造就了西江流域众多水道、河冲和漯流,它们在出海时互相接近汇合,形成河道纵横、河网相连密集型水网,当中以黄杨河最为人熟知。
该河因流经黄杨山东麓得名,北起白蕉镇鳘鱼沙,南止于井岸镇尖峰大桥,全长13.69公里,被人民亲切成为“斗门的母亲河”。
▲黄杨河穿城而过。
据不完全统计,斗门拥有大大小小253条河流,当中以虎跳门、磨刀门、鸡啼门三条水道径流量最大,它们的出海水量占整个西江总出海水量的75%。
▲全长18.36公里,河道最宽872米、径流量106立方米的虎跳门水道是珠海斗门区与江门市新会区的分界河道。
这里雨热同期,物润天泽!
斗门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具有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雨热同季等特征,这里夏长冬短、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达2019.4毫米。
常年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历年平均总辐射量为4613兆焦/平方米,是广东省太阳辐射资源最多的地区之一,年内日照时数为1900小时,其中6-11月最充足,占全年的43%。全区平均气温21.8℃,区内各地差异不大。
优越的水分、热量条件,对各种动植物作物生长、繁衍很有利。
▲水松是杉科,属乔木,除盐碱土之外,在其他各种土壤上均能生长。而以水分较多的冲渍土上生长最好。白蕉镇竹洲水松林是亚洲最大的水松林,占地面积约360亩,种有70000多棵水松树。
在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斗门广大地面虽然仍然被海水占据,但基本上是浅海环境,到处生长着浓密的红树林、水杉、芦苇等水生植被。
▲落羽杉又名落羽松,是一种落叶大乔木,适应性强,耐涝抗旱,在斗门河滩、堤坝、乡道等地多有种植。
而在邻近的陆地滩涂和山丘台地上,有茂密的草从和亚热带季雨林植被群落,其间生存着大量鱼、虾等生物,丰富的食物来源,为这里的各种动物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丰富的鱼虾资源吸引了成群白鹭在此觅食栖息。
这里从一亩三分地到乡村振兴主战场
温暖的气候、充沛的雨量,为一种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这便是水稻。
水稻作为斗门人最了解的农作物,千百年来,斗门人在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精耕细作造就了斗门历史上第一个大面积的人造景观——稻田。
▲村落和稻田融合一起直到今天依然是斗门特色景观。
随着农耕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生产力的进步,斗门先人们从穴居或逐水草而居,逐步过渡到修建固定住处,居住方式从分散到聚集,这些聚落组合而成的村落和稻田融合一起直到今天依然是斗门特色景观。
▲对斗门人而言,可能没有一种粮食比稻谷更平凡,也没有一种粮食比稻谷更伟大。
从古至今,在斗门这片土地上,“农”一直是当仁不让的主题。斗门是拥有珠海最多的农业人口,生活在这里的农民将能开垦的荒野转化为农田,把能定居的地方建立村落。
但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农业生产的主体在老龄化、农业生产的意愿在下降,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成为摆在当代斗门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乾务镇马山村总面积23.8平方公里,是珠海市最大的一个村。
斗门129个村居,涉农村就有118个,农村总人口近22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近9成。
为了让农业产值增加、让农民成为一个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一个美丽的居所,吸引年轻人、科技人才不断加入,形成良性循环,作为珠海乡村振兴的主战场的斗门,近年来已累计投入45亿元用于实施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如今,斗门已完成113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旧貌换新颜,农业产值、附加值正不断提升。此外,斗门还将打造莲洲镇农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斗门镇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并以此为突破口,以点串线、以线带面,争创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毫无疑问,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兴旺的多种产业,宜居的生态环境将真正改变斗门农村的面貌,是斗门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从高空俯瞰,“百草园”建筑如一朵硕大的莲花,在斗门绿水青山间绽放。
这里从茫茫滩涂到繁华钱塘
江海交汇处的斗门,境内水网纵横,潮起潮落。千百年来,随珠江水而来的泥沙淤积,“积”出了沃野良田。
与此同时,台风、暴潮、咸潮等自然灾害的频频扰动,威胁着两岸的生活生产安全,曾有水利专家描述“生于潮,又困于潮”。
但斗门先辈们选择筑堤围垦,变沧海为良田,创造了“白藤堵海”壮举。从茫茫滩涂到繁华钱塘,斗门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追寻着属于自己的生活美梦。
▲斗门蔬菜目前在田面积0.62万亩,每月产量达到0.74万吨。
目前,斗门基本农田面积超20万亩,占全市的7成以上,是全市农产品的主产区,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
近年来,斗门通过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本地农产品价值。
▲“种养结合”成为斗门农业生产一大特色
除了农田种植,斗门先辈们还在围垦区里挖池塘搞养殖,有了这些,斗门人的碗里就不只是有咸瓜青菜了。
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和先辈们的围垦筑堤,为斗门渔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斗门水产养殖面积达17.73万亩,渔业总产量为25.92万吨,总产值达57.6亿元。其中,海鲈鱼产量达15.6万吨、产值为32亿元,占渔业产值5成以上。
一条条海鲈鱼,成就了斗门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白蕉海鲈”,斗门白蕉镇也由此获授“中国海鲈之乡”,并助力珠海市获评为“中国海鲈之都”。
这里从物畅其流到人享其行
今日斗门,处处欣欣向荣。乡村田野里,村民们春耕夏耘,围基鱼塘内,渔民们撒网捕鱼。
他们的蔬菜、瓜果、水产品销路不愁,不仅可以在本地销售,还可以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销往区外、市外乃至全国。
▲川流不息的冷链运输车辆通过便捷交通网络,把农产品、水产品运往各地,送进千家万户的餐桌。
这背后,与斗门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持续优化大交通,服务产业大发展密不可分。大交通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带动大产业,大产业带动大发展。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区位优势、交通网络、产业提升等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
▲有“斗门情侣路”之称的西堤路是井岸城区主要干道,此外,全长2500多米,道路设计为双向4车道,宽24米的西堤路北延段新建工程正在加紧建设。
未来,斗门还将构建“双港、四轨、八横八纵”综合交通体系,全力建设轨道上的斗门,让“物畅其流,人享其行”组成斗门百姓最大的安心和美好。
▲全长约为5公里、采用双向8车道的湖心路,全路段实现绿波协调控制,保证每天高达5万辆以上车流量的平稳有序。
从一亩三分地到乡村振兴主战场,
从茫茫滩涂到繁华钱塘,
从物畅其流到人享其行,
斗门这段历程,
凝聚了无数劳动人民的艰辛和奉献,
也铸就了一个城市的精神和底色!
愿高山竣远博大,
愿河流奔腾清澈,
愿人民安享其间!
统筹:乔轶希
文字、照片:张练周
海报、制图、编辑:张练周
*斗门融媒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