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粤北人民医院的过道中,头戴蓝帽、手推大车的医护们来回穿梭,正忙着下收和下送。她们从消毒供应中心出发,抵达医院的各个诊室和手术间,将使用过的诊疗器械收回,把灭菌消毒完毕的器械发放。
收“污”送“净”,这群医护们在粤北人民医院2号楼东南面的一楼,默默地将诊疗器械和器具清洗、消毒、灭菌,为临床一线的医护们提供干净安全的器械。近日,记者来到粤北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走近这群幕后的“生命捍卫者”。
一辆辆“宝马”在这里过手
“在这个环境里工作很辛苦。”消毒供应中心负责人冯晓英介绍,去污区是封闭环境,工作人员要做到二级防护。去污区内,一群身穿粉衣,头顶防护面罩的清洗人员忙碌着。
清点数目、分类摆放、浸泡刷洗、超声漂洗、煮沸干燥,清洗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个人各司其职。血迹斑斑的手术器械在精心呵护下重获新生。
冯晓英介绍,每一件器械都有专门的清洗流程,清洗方法和用具都需要十分专业,容不得半点差错。“因为很多手术器械既精密又贵重。”清洗人员经常打趣一天不知过手了多少辆“宝马”。
“认真、严谨、细心和耐心,这是清洗工作必备的态度。”冯晓英说,清洗人员经过三个月的专业培训,合格后才有资质上岗,“培训期间他们还要学习相应的医学知识,以更好地识别和处理器械。”
经过“洗礼”的手术器械将进入检查包装区。它们再次接受严格的审查,包装人员使用光源放大镜检查清洗效果、器械功能和润滑保养等工作,对带电源手术器械还需进行绝缘性检查以保证使用安全。
手术器械经过包装人员的手抛光打磨后,变得“锃光瓦亮”,运行自如。
每个环节饱含责任与艰辛
“工作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关是灭菌关。”冯晓英介绍,灭菌是实现无菌物品安全目标的核心,而掌握与应用这一技术的人就是消毒员。
走进灭菌工作岗位,各类灭菌设备,仪表和屏幕显示的动态数据映入眼帘。冯晓英说,灭菌是一个复杂的连续过程,灭菌设备、灭菌介质及灭菌操作等因素均会影响灭菌的成败。
因此,消毒员要认真细致地检查每一个器械包,装载好每一个无菌包,还要聆听灭菌器的正常运行和报警声音。“器械如灭菌不合格,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安全,再精湛的医术和精心的护理都功亏一篑。”
“轻的几斤,重的十多斤,特别是骨科手术的器械。”身材娇小的消毒员刘海燕需要将器械包一个一个摆放在装载架上,并把装载架推进灭菌设备。由于一天下来多次提拉器械包和推装载架,刘海燕略感吃力。
灭菌设备的另一头,消毒员郭炜则负责把装载架拉出来,把灭菌完成的器械包一个一个从架子上卸下来。“134℃的高温灭菌,让装载架特别烫。”郭炜说,有时候拿一些远处的包,手伸得比较长,一不小心就会被烫伤,留下“工作痕迹”。
“手术器械灭菌合不合格,就要看这个指示卡。”冯晓英拿着指示卡介绍,现在是白色的,灭完菌后它一整条会变成黑色。
最终,整装待发的器械包会被下送人员送到应的岗位上。每天来回收送多次,下收、下送人员总是不知疲倦,奔波在医院的过道上。“一天下来,能走两万多步。”下送人员丘东娣说。
落实“品质加效率,安全最给力”的服务宗旨,为临床科室提供安全、高效、优质、低耗服务,消毒供应中心背后是常人不易看到的艰辛。
曾自主研发口罩助力抗疫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发,防护物资一时短缺,消毒供应中心发挥专业优势,自主研发口罩,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为研制达到防护功能的口罩,制作团队查阅大量文献报道,最后决定采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医用无纺布制作口罩。
该材料来源于器械包装的无纺布,这种无纺布由三层结构组成,其中M层具阻菌作用,口罩通过压力蒸汽灭菌后有效期可达90天。为进一步提高口罩的阻隔性和舒适度,还增加了吸水材料作内衬。
自2020年1月20日始,经过大半个月的尝试,消毒供应中心已摸索出一套较为成熟的生产流程(裁剪-拼接-缝合-包装-灭菌)。
那时,消毒供应中心人员除完成本职工作外,加班加点自制口罩,日产量超百只,最终实现自给自足。在防护资源极其紧张的情况下,为医院节省大量医用口罩,还按需供应本院行政、后勤等非一线岗位人员使用。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叶志强
【通讯员】 卢艳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