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的季节,春天迈入了升温的“快车道”。
看着眼前广阔的田地,豇豆种植大户刘平分外兴奋。“等到豇豆加工示范基地建好,豇豆的保价问题得到解决后,就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从1984年外出打工,到自办鞋厂、开幼儿园,这么多年以来刘平一直选择在创业的路上奔波。如今,他期待着在豇豆种植这个全新的领域,让事业再攀高峰。
三甲镇广阔的田地。
来自珠海市对口阳江市乡村振兴驻阳春市三甲镇帮扶工作队(下简称“帮扶工作队”)队员们,对此事颇有信心。
自去年7月,帮扶工作队正式进驻三甲镇开展组团结对帮扶工作后,在种植基地、在办公室、在田间小路上,随处可见队员们忙碌的身影。
他们酝酿着在这个小镇掀起一场产业的变革。一场以产业振兴为突破口的驻镇帮镇扶村探索,正在三甲镇紧张有序进行着。
“这里的三甲切粉历史悠久,远销全世界各地,在东南亚很多华人都爱吃,不如好好发展一下。”
“火龙果基地周边还有2000多亩平整的土地,现在种了辣椒、水稻、花生,能不能发展成‘一条龙’产业链?”
“坚果基地效益好,这类高附加值农作物的发展前景不错。”
……
几个月的时间里,队员们马不停蹄地跑遍了三甲镇每一条村庄深入调研,了解乡村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可行性的规划。
帮扶工作队队长刘瑞明介绍,全镇耕地面积3.86万亩,有着得天独厚发展农业的优势。目前,三甲镇已完成那井村坚果、罗村村火龙果和新坡番石榴的“一村一品”项目建设。
尽管如此,帮扶工作队仍旧面临着一道难题。三甲镇部分产业还处于刚起步阶段,产业链不够完善,品牌效应还未实现最大化,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做大做强原有产业?
结合当地的实际和文化特色,工作队把目光投向了三甲镇的特色食品——切粉。经过调研摸底,他们发现,三甲镇有很多切粉小作坊,但都不成规模。如果能从标准化层面来进行整合,将是一个很好的产业。
刘瑞明说,接下来,工作队会帮扶三甲镇集中资源发展壮大切粉产业,建设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食品加工厂,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带动发展上游的大米加工产业。
“现在的产业发展,不能再是单一产业,种养殖基地必须一二三产业进行融合联动。”刘瑞明告诉记者,农旅融合是未来的大趋势,期待三甲镇罗村村火龙果地或能成为农旅融合发展的示范基地。
走入三甲镇罗村村的火龙果地里,记者看到100多亩火龙果苗上方,吊着一长串的灯泡。“火龙果喜欢光,补光催花,就能多要一批果,增加收入。”种植户严翔告诉记者。
在火龙果地引入了灯光补给系统,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对火龙果进行“催花补光”。一到夜间,火龙果地便会呈现出“灯光秀”,并且喜好在夜间绽放的火龙果花,还会出现争相开放的美丽景象,十分吸引人。
三甲镇罗村村火龙果地“灯光秀”。
“类似于火龙果这类的农旅项目,在三甲镇不在少数。山坪温泉,那井坚果、新坡番石榴、庞洞豆豉等‘一村一品’特色产品有望串点连线成一村一特色农旅项目。”刘瑞明表示,下一步将全力打造观赏、体验、采摘、休闲、度假、教育为一体的特色乡村游,让村民走上致富路。
“三甲镇要想做出亮点,就必须选好一种产业,整合资源,以长远发展来进行谋划。”刘瑞明认为,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对于驻镇帮扶的工作队而言,拥有“造血”功能至关重要。
去年10月,帮扶工作队、镇乡村振兴办前往北海市合浦县石湾镇调研豇豆种植产业,充分考察引进豇豆种植的可行性。
“三甲镇距离北海市石湾镇约280公里,气温相差1度左右。”刘瑞明表示,经多番比对两地土壤质量、气候条件,帮扶工作队与镇乡村振兴办共同商定,将广西北海市石湾镇豇豆品种、种植技术、市场销售引到三甲镇。
1月份,位于三甲镇三圩村豇豆加工示范基地正式启用,采取“合作社+农户+脱贫户+监测户”模式进行发展。4月25日,记者在种植基地,看到几十名村民正在采收豇豆,分拣、装箱,供应市场,到处都是一派繁忙景象。
豇豆种植基地一片繁忙。
“前期这一批豇豆土地种植面积约236亩,目前长势喜人,年亩产6500公斤,每天在这帮忙的大概有50人左右,豇豆采摘高峰期务工人数达400人。”鼎田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刘平难掩兴奋。
刘平给记者算了“一盘帐”,截至4月25日,基地共采摘豇豆4万公斤,平均每公斤6.6元,收入26.4万元,“每斤的成本在7毛钱左右,豇豆市场未来大有可期。”刘平说。
在豇豆种植基地忙碌的采摘工人。
除此之外,为了打造以豇豆种植、收购、深加工等为一体的产业,基地还配有豆角收购车间。其中,建有6个豇豆腌制池,可同时腌制豇豆30多万斤。
帮扶工作队驻三圩村第一书记杜国龙介绍,该加工基地将为三圩村集体每年带来约7万元的收入,直接带动三圩村民增产增收、闲散劳动力就近就业。“在这边做工,70块一天,既能带孩子还能补贴点家用。”许女士边摘豇豆边感慨。
豇豆大丰收。
“酸豆角市场价格常年稳定在每斤1.5元-2元,当新鲜豆角遭遇市场压价或是产量过多时,加工厂的存在可以降低种植风险。”刘平告诉记者,豇豆种植将呈现规模化、高效化、标准化发展态势,形成集种植、储藏、加工、保鲜、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格局。
谈及下一步计划,刘瑞明表示,“按照有关政策要求,制定豇豆种植产业发展奖补办法,鼓励全镇村民发展豇豆产业,力争5年全镇豇豆种植面积达到10000亩,带动周边镇豇豆种植面积10000亩,形成三甲“一镇一业”富民兴镇产业发展格局。”
三甲镇大垌村豇豆种植示范基地
走入阳春市三甲镇乡村振兴车间(阳春阮氏纺织有限公司),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井然有序的忙碌景象。几十名生产工人熟练的设备,将一卷卷的棉纱变成一块块布料,经过烫布的机器变得平整后的布料,进行自动化流水线完成机器裁剪。
在这里,每天生产手套42万双,年产量预计1.26亿套,占全国电子行业使用的作业手套总产量30%.
在车间工作的村民许先生过去在佛山打工,无法兼顾家庭。如今,家门口的工厂让他既能工作,也能陪伴家人,“以往在外面和家里人总是聚少离多,车间建好后不仅能就近工作,工资也没有变少。”生产工许先生边干活边感慨。
帮扶工作队队员介绍,他们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到,三甲镇的24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里,不少村子都有服装加工、电子配件等劳动密集型的手工作坊,但多为零散分布,未成规模。同时,他们发现村镇存在有群众既要照顾家庭、又要接送孩子,无法外出打工的情况。
“就业能够最直接地帮助群众改善生活。”三甲镇既有就业基础又存在就业需求,何不推动两者对接?合计之下,帮扶工作队便计划在村镇兴办乡村振兴车间,帮助农村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缓解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难和贫困劳动力就业难问题。
2022年1月,阳春市三甲镇乡村振兴车间(阳春阮氏纺织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覆盖三甲镇、潭水镇、八甲镇、马水镇、春城街道7间厂房,吸引农户就近就业,探索出一条“车间驻村、居家就业、群众增收”的发展路子,真正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致富”的目标。
“车间采取集中上班和外包居家务工模式,外包居家务工的员工对年龄的设限比较宽松,很多在家照顾孙子、孙女的老人也可以从事这个补贴一些家用。”阳春阮氏纺织有限公司负责人阮德挺介绍,现有务工人员600多人每名务工人员,月收入在2000-5000元左右。
为了返贫底线,帮扶工作队建立防返贫对象测评排查和审核机制,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排查,及时将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纳入帮扶范围,不断完善动态监测台账。
根据测评对象的风险类别、发展需求等实际情况,帮扶工作队制定《三甲镇乡村振兴产业帮扶工作方案》《关于三甲镇建档立卡返贫监测户特色种养业发展奖补办法》《关于三甲镇返贫监测户家庭人员外出务工奖励办法》,针对性开展教育帮扶、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消费帮扶,监测对象对脱贫成果认可度达到100%。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吴枫
【实习生】林佩茵
【图片】由杜国龙、 蓝军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