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二局朱早孙劳模创新工作室参展首届大国工匠交流会

南方+ 记者

4月27日至29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的首届大国工匠创新成果交流大会在深圳举办,中建二局华南公司朱早孙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深圳市唯一一家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参加展会,此次展会通过线上线下向全社会展示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精神。

据了解,朱早孙劳模创新工作室于2014年12月被命名为“首批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2016年4月被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获得创新成果2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国家级荣誉11个。

朱早孙

“穿行在云端的团队”

2011年6月,朱早孙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当时亚洲第一高住宅项目——东海国际中心工程开展创建工作,开启了“云端团队”的创新之旅。创建之初即同时担任着包括腾讯滨海大厦、中国储能大厦等在内的6栋200米以上、3栋300米以上,总建筑面积达140万平方米的地标性超高层建筑施工任务,被誉为“穿行在云端的团队”。

腾讯滨海大厦作为腾讯集团计划使用的全球新总部,从建设之初便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大厦包括两栋分别高为248米和194米的塔楼,之间由三道象征着“知识、健康、文化”的连廊连接,总重达7500吨,相当于一个埃菲尔铁塔主体的重量,项目团队要将这三道连廊顺利提升至最高161米的高度,在当时是一道巨大的难关。

朱早孙作为项目的负责人,带领工作室经过反复讨论试验,不断优化钢结构连廊液压整体提升工艺,创新研发“大型钢结构计算机控制液压同步提升综合施工技术”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2015年4月14日,历经12个小时,第一道钢结构连廊成功在161米高空处成功对接,到7月14日完成第二道连廊对接,12月4日完成第三道连廊对接。至此,总重7500吨、最高高度161米、最大跨度50米的三道钢结构连廊由上到下均一次提升到位,一举创下单体房建提升钢结构连廊重量的当时全国之最。

科技引领风尚,创新“建证”地标。从东海国际中心、城建大厦、中国储能大厦、腾讯滨海大厦到星河雅宝双子塔,朱早孙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功攻破了一批地标性超高层建设的技术攻关,一次次刷新了攀高的记录。

工地现场

“基建先锋的开拓者”

迈入新时代,工作室聚焦转型升级,助推交通强国建设,打造“一核心多业态”基建业务格局,工作室参与承建了深圳地铁13号线、新横琴口岸、珠海机场改扩建工程、深惠城际铁路等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

深圳地铁13号线七工区,作为史上最难修的地铁线路之一,具有地质复杂、下穿线路多等多种困难,项目盾构所在段为强度约100MPa的微风化花岗岩,在这样的条件下作业的难度,不亚于在钢板上刺绣。

2020年盾构下井时,松坪站主体结构仍在施工,下井场地仅在松坪站北端头20米范围内,现场场地狭小,在不到30米的距离内还有三家施工单位交叉作业。考虑到安全性,工作室在进行了充分的商讨策划和专家论证后,决定选用300T履带吊。最终长约85米,重约500吨的超越三号、超越四号盾构机,在地面拆开后在“地下”分批组装。并对吊装区域进行强化,采用高于普通硬化混凝土的C35混凝土,并铺设C18@200钢筋进行场地硬化,履带吊履带铺设路基板,分散压力。在经过一个月的努力,盾构机成功下井。

工地现场

下井后的下一个关卡,便是盾构始发。项目盾构区间有较长区段存在软硬不均匀的问题,隧道穿越段地下水丰富,地质条件复杂,对盾构掘进参数选择与控制、碴土管理、刀具管理等方面均提出更高要求。工作室采取“信息化施工+跟踪注浆+参数控制+施工监测”的方式,通过大数据实时监测附近地层扰动与盾构机刀片状态,控制掘进时盾构机的推力与速度,减少对地层的影响,控制地层变形,及时更换刀具。在各种措施的有力保障下,4月20日,盾构区间双线盾构顺利洞通,两台盾构机也正在被分解吊出,并将在5月前往石鼓站-留仙洞站区间,开始新的地下征程。

从超高层到基础设施领域,云端到城下,朱早孙劳模创新工作室见证着建筑行业的风云变幻,不断刷新着建筑的高度和城市的深度,成为名副其实的“基建先锋的开拓者”。

【记者】张秀娟

【通讯员】许彭鹏 周聪声

编辑 李定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