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雪平轻轻地托起手中这把略显年头的枪支,再仔细地来回查看了几次。这支被收缴回来的枪支正等待着吕雪平的鉴定。
吕雪平在中山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刑事技术所开展枪支杀伤力鉴定和枪弹痕迹检验工作已有11个年头。此前,他一直以“吕老师”的身份,在中国刑警学院和中山市人民警察培训学校从事枪弹痕迹研究与教学工作。跟着吕雪平一起学习、研究、工作的民警张雷充满自豪地说,“吕老师任教26年来,培养出国内多名刑事技术不同领域的专家,学子已遍全国各地,是我们中山刑警人学习的榜样!”
等到明年2月,满头银丝的吕雪平就要退休了。但只要说起枪弹痕迹的事情,他就有说不完的话,藏不住的一腔热忱。
学生眼中:学术与技术兼备的“大神”
1984年,吕雪平毕业于华东工程学院,同年分配至中国刑警学院从事枪弹痕迹研究与教学工作。任教多年,他的学子已遍全国各地,有国内多名刑事技术不同领域的专家,也有多人任厅局级要职,大家都由心而发尊称他为“吕老师”。
1995年,他主持编写了国内第一部枪弹痕迹学的教材《枪弹痕迹检验技术》,此后还参编专著数部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完成的多项科研课题荣获公安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公安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奖项。
在机缘之下,1996年时任中国刑警学院副教授的吕雪平毅然来到南方小城中山,在中山市人民警察培训学校任教,承担《刑事侦查》《犯罪现场保护及勘查》《枪支工作原理及使用规定》等课程的授课任务。2011年,吕雪平又调至刑警支队刑事技术所,开展枪支杀伤力鉴定和枪弹痕迹检验工作。
“我们都是吕老师的学生,不仅在学校,在这里也是,这么多年我们都叫他吕老师。”
刑事技术所副所长朱桂生介绍到,在中国刑警学院读书时上的就是吕老师的课,当时教授枪弹痕迹的老师不多,吕老师就是学生眼中的大神,学术与技术兼备。后来吕雪平和朱桂生一起奋斗在中山刑侦一线。
从2005年到2012年,吕雪平带领中山市公安局刑事技术所痕迹专业人员研究制式枪支枪弹痕迹的变化规律,搜集研究了20000多发枪弹射击样本,历时8年,成功结题并在国内权威期刊发表多篇论著,获得中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这项研究在国内外均为罕见,是枪弹痕迹变化规律的一项重要佐证。
▲吕雪平正指导进行枪支杀伤力鉴定实验
朱桂生介绍到,“当了这么多年的学生,吕老师教给我们的,除了技术,还有严谨和持续学习的工作态度。”
同事眼中:把细致做到极致的“老黄牛”
枪支杀伤力鉴定是刑事技术鉴定中安全风险最大的一种,枪支杀伤力鉴定要通过丰富的经验和射击试验才能得出结论,不少枪支检验随时有炸膛或其他意外状况,会对鉴定人造成伤害。
“每次接到鉴定的枪支,我定要先把它研究透了,再让其他人进行实弹测速实验。”每支等待鉴定的枪支,吕雪平都必定仔细观察研究,谨慎评估枪支效能和危险性,尽量把实验风险降到最低。
跟吕雪平一起共事多年的民警张雷说,“这么多年来,凡是中山公安收缴回来需要检验的枪支,几乎每一支都要经过吕老师的手。”据统计,在刑事技术所从事枪弹痕迹检验工作以来,吕雪平共完成涉案枪支弹药检验鉴定1200余宗,检验各类涉案枪支800余支,子弹100000余发,枪支零部件40000余件,所有鉴定结论均被法院采纳,从未发生过任何申诉。
儿子眼中:钻研精神的“师与父”
吕雪平的儿子吕思远,现在是中山公安技侦支队的一名民警。从小就在双警家庭中成长,在耳濡目染下,吕思远从小就对警察非常崇拜。但让人意外的是,他并没有跟随父亲的步伐专攻痕迹技术,而是就读刑事侦查专业。
在学术和工作上吕雪平貌似跟儿子没有交集,工作环境也完全不一样,但吕雪平的钻研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却影响着吕思远。
“我很佩服我爸的钻研精神,他总是不断鼓励我,打开思维,努力钻研,永远在学习的道路上前进,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吕思远说。
在吕雪平的影响下,吕思远在工作中也找到了钻研的乐趣。由于案件侦查需要,吕思远苦心钻研绘制组织架构图,他的架构图美观整洁、脉络清晰,能为案件提供准确的研判思路,大大提高侦查效率,在案件侦破中提供了重要作用。因出色的工作表现,他受邀到各公安分局相关部门分享经验,大家称他为“小吕老师”。
2022年3月18日,中山市火炬开发区出现疫情实施交通临时管控,所有人员只进不出,家住开发区的吕雪平和吕思远暂时不能回单位上班。接到开发区封控通知后,吕雪平第一时间联系了当地社区,主动要求做防疫志愿者。得知父亲做志愿者后,吕思远也义不容辞地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这对坚守防控一线“抗疫父子兵”被媒体争相报道,受到了广大市民的点赞。
来源:中山市公安局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