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青田范式”为何能入选这份全国乡建蓝皮书?

顺德发布
+订阅

4月24日,顺德乡村振兴传来好消息!

2022年4月,为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有关乡村振兴、文化强国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起草等机构编撰了《中国乡村文化建设发展报告(2018—2021)》蓝皮书。顺德区杏坛“青田范式”作为中国重要的乡村建设实践案例被收录于蓝皮书,再一次得到了政学界的充分肯定。

“青田范式”只是顺德探索乡村振兴、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杏坛青田。

杏坛镇党委书记孙春刚此前介绍,杏坛将以北部片区为中心,以水为脉,建设一系列展馆和乡村“微展馆”,在北部片区打造一条滨水文物连片长廊;

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保育传承,打造一站一特色的滨水文化景观体系;

通过继续完善逢简基础设施、找准“青田范式”的定位、建立完善研学体系等方式打造杏坛岭南水乡美丽标杆。

“青田范式”内涵

2015年起,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艺术建设研究所所长、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渠岩教授团队因地制宜,在这里践行乡村振兴的“青田范式”,挖掘和再现乡村价值,目前成效卓著。

烧奔塔活动是青田的传统民俗,每年农历八月十四,青田的青少年都会集中起来,挖河泥,砌奔塔,拾柴草,以筹备中秋节烧奔塔活动。

“青田范式”是渠岩在顺德杏坛青田乡实践提出的艺术乡建新理论,是建立在对青田乡村地方性知识尊重的基础上提出的,强调地方性(特例)的青田范式(经验)。主线展开的九条脉络,完整体系进入杏坛青田乡,形成当代文化价值与社会形态,建立丰富多彩的“乡村共同体”社会。

2016年,榕树头基金会、杏坛镇与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艺术建设研究所,三方共同签约乡村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并决定实施青田乡村复兴计划。

青田烧奔塔活动。

渠岩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青田范式”的一大亮点在于通过“政府+高校+基金会+村民”的运作模式多方联动,在多方合力下,正探索出一条文化建设与信仰复兴、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行不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另一背景是,2013年开始,广东工业大学在中国率先成立了城乡艺术建设研究所,创立了由渠岩教授牵头的面向硕士专项培育的“艺术乡建”研究方向,并开设相关课程及重点科研专题。其中,“青田范式”于2020年获得中国“十大小镇美学榜样奖”,获得来自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大型专题报道。

打造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

杏坛发展最深厚的基础在乡村。只有实现乡村振兴,才能实现杏坛振兴。

2021年11月,青田艺术区正式落成,该园区结合展览、驻地创作、工作坊等形式,建立国际艺术的交流平台,截至目前,已经举办了青田肖像展、刘声艺术作品展、青田私伙局演出活动,将“文化大餐”送到了群众的“家门口”。

青田。

如何推动乡村振兴?

杏坛提出,要持续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把杏坛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

高标准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提高水产养殖效益,做强甘竹罐头、东龙烤鳗等农业总部经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着力推进农村污水整治、垃圾整治、“厕所革命”、风貌提升等实事好事,加快“山水永春”和甘竹滩(右滩)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片建设,让群众看得见美丽、记得住乡愁。

创新乡村治理模式,优化镇级竞争性补助资金方案和奖励激励办法,形成村居比学赶超、村民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建强乡村振兴智库,发挥专家作用,为杏坛乡村振兴凝聚强大力量。

乡村振兴,其中要义之一是文化振兴。站在新起点,杏坛将打造岭南文化优秀典范,以逢简、青田、光华、右滩等地为载体,深挖“状元文化”“水乡文化”“永春文化”“龙舟文化”,依托发达水系及古建筑,高水平建设水乡文化长廊,古今辉映,切实把杏坛打造成为岭南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彰显千年古镇底蕴。

青田荷塘香韵。

接下来,杏坛将继续丰富辖区文化内涵,在以文润城、以文兴城上实现新跨越,自觉传承好先辈历史文脉,依托丰富的水生态资源,加快文水结合、文城相融,推动杏坛从文化大镇向文化强镇迈进。

来源:水乡杏坛、佛山日报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