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广州举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新闻发布会。
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1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达32家(占全市约一半)、国家级“单项冠军”12家(占全市四分之三)……会上,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秀出该区培育“小巨人”的成绩单,据广州市黄埔区政府一级调研员杨家伟介绍,目前该区已形成“一个示范区、两大园区、四大梯队”的发展格局。
这一亮眼的数据不禁让人好奇,广州近半国家级“小巨人”为何都在黄埔?黄埔是如何为广大中小企业搭建起站C位、当主角、唱主戏的发展大舞台?
真金白银“输血”
最高可给予1亿元奖励支持、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奖励500万元……
2021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就在全国首推“专精特新10条”,无论是注册落户,还是增资扩产,专精特新“小巨人”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都能获得真金白银的政策扶持。
比如,“专精特新10条”提出,对新迁入该区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一次性给予200万元;对现有专精特新“小巨人”实施增资扩产项目,一次性最高可给予200万元扶持。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新建重大产业项目,按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最高可给予1亿元奖励支持。
在政策之外,该区也不断用金融手段持续给小巨人“输血”。
该区统筹了“3个百亿”中小企业融资产业投资基金,组建100亿元民营企业发展基金,创设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创新服务超市,累计促成融资超220亿元,为区内种子型中小企业融资“输血”。与北交所合作共建全国股转系统北交所黄埔服务基地,为区内潜力股企业开辟挂牌上市辅导加速“通道”。
不止是真金白银的支持,还有一站式的服务。如该区在全省首推33个惠企政策事项“免申即享”,将“人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人”。
“您有一笔符合‘免申即享’事项的资金确认领取,请问是否前往领取?”
点击几下,40万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励就申请下来了,这让企业感到不可思议,全程只需鼠标点击不到五下就“搞掂了”。这33个“免申即享”事项包括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励、上市奖励、瞪羚专项扶持、广州市总部企业奖励、质量强区专项扶持等33个广受企业欢迎的政策兑现事项。
以往,企业申请政策扶持,既要线上申请又要线下递交材料,耗费企业大量时间精力,增加了企业负担和成本。而“免申即享”服务推出后,通过大数据运用助推流程再造升级和制度提升优化,将原来的“申请、受理、审核、提交收款材料、核拨、拨付”六大流程重新设计、梳理,优化为“数据比对、意愿确认、拨付到账”三个环节。
该区所坚持的全方位支持到底有多“全”?泰斗微电子知识产权中心相关负责人曾举例说,就连高新技术企业购买知识产权数据库,区里也有补助——泰斗微电子购买数据库6万元,获区补助3万元,而且不到一个月钱就打给了企业。据统计,近几年该区支持泰斗微电子的各项扶持资金相当于泰斗一年的研发经费总额。
像这样从落户投资、成长壮大、研发创新、人才支持等多方面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政策落地服务,才能让更多企业集中精力搞专业,心无旁骛做主业。
“京腔”“广味”联姻建平台
去年12月,“京腔”“广味”的“小巨人”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来了场梦幻联动。
这是在该区去年第四季度的动工活动上,粤港澳大湾区首个专精特新产业园——广州开发区专精特新产业园正式启动,由两大园区京广协同创新中心、钧恒广场组成。其中,京广协同创新中心是南北两个国家级经开区首次“联姻”。
京广协同创新中心是广州经开区与北京经开区率先推动跨区域合作而打造的“专精特新”重大载体项目。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迎军领衔的新型生物材料与高端医疗器械广东研究院,由清华大学教授魏少军领衔的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合芯高性能服务器创新研究院等多个项目已入驻京广协同创新中心园区。
“专精特新”的成长,离不开平台的搭建。
早在2016年,广州科学城“双创”示范基地就被列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2018—2020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连续三年在“双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域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此外,该区建成了华南地区最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4家。以中小企业的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由强变优,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二十多年过去了,对初到广州开发区的经历,洁特生物董事长袁建华仍记忆犹新:1998年初到广州时,刚开始创业的他,幸亏得到了广州开发区的创业支持,比如给留学人员创业企业10万元的现金奖励,正是在创业园这样的平台上给了洁特生物三年免租的厂房,还给了首年免租的周转公寓。
“别小看当初一些支持,它对未来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袁建华说,正是有了这些方面的支持,才得以在后来把家人接到广州,省下一笔钱用于科研。
如今,洁特生物、禾信仪器、方邦电子、一品红药业等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增资扩产,新增产值将达126.2亿元。明珞装备、天赐高新材料、麦普数码科技等一大批中小企业正在办成许多大事。广州开发区8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8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均是中小企业,80%以上授权发明专利和技术创新成果来自中小企业。
【南方日报记者】吴雨伦
【摄影】刘力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