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有声,守护健康
温暖患者,温暖自己
今年5月12日是第110个国际护士节。为弘扬医学人文精神,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提升护理人员专业水平、沟通能力和人文素养,4月22日下午,市滨海湾中心医院举办了首届叙事护理个案比赛。
活动前,38个临床科室、68名护理人员踊跃报名参赛,4个科护理片区组织初赛,选拔18名优胜者进入决赛。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呼吸内科主管护师李凤夺得桂冠,儿内科护师张莹和心血管内科主管护师彭腊娟获得二等奖,肾病内科和免疫科护师许海雲、新生儿科护师刘敏洁、神经外科护士刘青获得三等奖。
护理部副主任钟瑜华对选手们的表现给予充分肯定。她认为,本次比赛得到各临床科室的大力支持,短时间内完成初赛和决赛,这充分体现了滨医护理团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技术与人文是护理工作的两翼,缺一不可。叙事护理是近年国际护理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护理方法,在全院推广应用1年多来,进一步深化了优质服务内涵,让患者获得更多爱与温暖,营造了良好的护患氛围。
本次决赛参照东莞市护理学会人文专业委员会《叙事护理个案评分标准》进行评分,重点围绕叙事护理“三大精神""五种技术"进行评价,来自临床科室6位护士长和医生代表、新生儿科王义烔副主任医师担任评委。王义烔医生是广东省医院协会第一届叙事医学与人文专业委员会委员,对叙事医学有独特的见解。他分享了在分享感悟中指出,护士们用真实的案例诠释了叙事的技术,远比单学枯燥的理论更有意义。他表示,选手们的工作热情及事迹让人印象深刻、深受启发,希望今后医护之间加强交流、互相学习、团结一心,共同守护好患者健康。
精彩分享
呼吸内科主管护师李凤以 “会呼吸的小隧道” 为题,讲述了在车祸中失去母亲,自己也深受重伤的小男孩故事。由于患儿心情低落,不配合治疗,她充分运用叙事技术,改写了患儿护理结局,促进了患儿早日康复。
儿内科护师张莹讲述了一个“疫情隔离病毒,却隔离不了爱”的感人故事。身患神经母细胞瘤术后骨髓移植的4岁患儿,因为疫情原因住在隔离病房,父母不能陪在身边,医护人员用爱和鼓励,帮助患儿渡过了危险期,走出监护病房。
心血管内科主管护师彭腊娟的案例是“十里春风不如你”。她讲述了一位诊断为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的中年患者,其既挑剔又不遵医嘱。通过叙事护理使患者转变了态度,积极配合治疗,最后与她成为好朋友。
肾内科护师许海雲以“阳光总在风雨后”为题,讲到一位结肠癌术后双下肢水肿的中年男性,作为家庭经济支柱,他住院后不敢告诉家人,心情压抑、整天闷闷不乐。经过护士的耐心开导和精心照顾,患者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与家人坦诚交流,得到了家人的关心关爱。
新生儿科护师刘敏洁讲述的题目是“一切为了孩子”。她分享了一例新生儿抢救的故事:胎龄31+周的早产儿,体重1.70千克,病情危重,家属因恐惧、对病情的不理解,一度要求转院治疗。通过叙事护理,缓解了家属焦虑、紧张情绪,新生儿科医护团队竭尽所能,帮助患儿勇闯难关,最终获得康复出院。
神经外科护士刘青讲述了一个头部外伤年轻人的住院故事。该年轻人因头部受伤严重,紧急行开颅手术,术后自责、失去自信。通过叙事与精心护理,患者重燃对生活的热情,积极康复训练,逐步恢复健康。
本次大赛,充分展现了叙事护理的魅力所在,在润物细无声中治愈患者的同时,也体现了护理的人文关怀。叙事护理,不需要华丽的语言去装饰,而是心与心的交流,点燃患者心中的希望,让他们走出阴霾、重沐阳光,得到更多的温暖。
坚守初心本色
多一些宽容,多一些体贴
做一个有温度的护士!
供稿/护理部 欧阳珍
编辑/温碧霞
校对/林序文
审核/杨伟琪
医院地址: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虎门大道111号;联系电话:0769-88213111
转发!点赞!在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