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非日记33|“只要大家需要,我们一定全力以赴”

南方+ 记者

自2021年2月,中国第31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下称“中国医疗队”)正式在马拉博地区总医院开展医疗服务工作以来,“适宜诊治”一直是中国医疗队的治疗理念之一。

针对当地医疗设备缺乏、医技人员缺少、诊断治疗手段不足等实际情况,中国医疗队推行“中西医适宜诊疗技术”的理念,与赤道几内亚本地医生、古巴医生加强了沟通交流,向他们介绍国内常见的中西医诊治方案。

中国医疗队为患者施行了棍点理筋正骨、针灸、中医整脊、易罐等中西医特色疗法。一年3个月多以来,中国第31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骨科团队免费诊疗了包括赤道几内亚、古巴、俄罗斯、西班牙、喀麦隆、加纳、加蓬、马达加斯加等多个国家的患者朋友2500人次,开展手术350余例,参与受援医院疑难病例会诊及手术60余例。

收到明显成效后,中医特色疗法也逐渐为当地民众乃至当地医生和委内瑞拉、古巴医生的认同,甚至成为他们向其病人推荐的方案。

越来越多的患者、医护同行因认可中国医疗队,不断推荐病例来求医。他们甚至跨城跨市求诊。每次收到马拉博地区总医院兄弟科室或者当地其他医院的会诊邀请,我们都会义不容辞去到病床详细了解情况,尽全力给出专业的诊治指导意见。

中山医生受古巴医生邀请,到马拉博地区总医院急诊科会诊脊柱骨折患者。

从巴塔到马拉博

92岁非洲老人跨城求医

"张医生.您可以帮我爷爷看看吗?"一个赤道几内亚小伙搀扶着一位长者走进骨科诊室。这位西装革履的小伙子让人眼熟。长者佝偻地坐在椅子上,手里还拿着一根大约1.5米的自制拐杖。

“您还记得我吗?半年前我找您治疗过颈椎,您还教会我做颈椎锻炼操,我每天都有坚持练习,到现在一次都没痛过。” 赤道几内亚小伙说。我们忽然想起,他是长期低头工作患颈椎病的电脑工程师Aniceto,每次就诊时总是彬彬有礼的。

 这次来就诊的是Aniceto的爷爷,Juan,今年92岁。老爷爷年纪大了,只会讲当地方言“芳族语”。相互交流存在困难,全程依靠Aniceto翻译。Aniceto说,爷爷因年事已高,身体各方面机能下降,慢性疾病缠身,在赤道几内亚最大城市巴塔治疗多年,进出医院多次。

近期,爷爷Juan觉得腰腿痛,走路不灵便,吃了几天药后开始出现胃肠道不舒服。Aniceto还说,因为他本人长期在赤道几内亚首都马拉博工作。在休假探亲时,得知爷爷的病情,他决定带着爷爷从巴塔(赤道几内亚大陆地区)到了马拉博(赤道几内亚岛屿地区),专程找中国医疗队骨科医生诊治。

给92岁的当地超高龄老人诊治中。

经专科检查,我明确了Juan腰腿痛的原因:①腰椎管狭窄症②双膝骨性关节炎③骨质疏松症。Juan是张振山在赤道几内亚工作一年多来接诊的最高年龄老人。他的基础疾病非常多,面对高龄老人,骨科团队承载了较大的诊疗压力。

一旦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什么不良反应,后果不堪设想。Aniceto却一直强调:“我们相信中国医生的专业能力,Doctor Sam”。看着他们期盼的眼神,我感到振奋,来到这里工作的初心,就是为了全力以赴帮助赤道几内亚人民,解除病痛。

经过充分沟通后,团队为Juan老人制订了包括神经阻滞、关节腔注射、棍点理筋正骨、针灸等综合治疗方案。在爷孙两人的信任下,经历6次门诊复查,Juan腰腿痛好多了,Aniceto终于安心地把爷爷送回了巴塔老家。

3面来自国内的定制“锦旗”

中国同胞陈女士腰腿痛并右下肢麻木3年,在当地多次治疗后始终未见好转。2022年,她已做好回国治疗的准备。可是,因新冠肺炎疫情,回国航班一度受限,她始终未能如愿回国。

带着疼痛生活和工作,苦不堪言。

在赤道几内亚,中国援非医疗队通过救治当地患者,积累了口碑。耳耳相传下,陈女士也来到了马拉博地区总医院,向中国医疗队骨科医生诊治。

陈女士的病情复杂。为了更好地诊断及制订治疗方案,我们多次请教在国内教师陈世忠、韦以宗。在国内中医团队的指导下,我们为陈女士开展了5次中医整脊治疗。

张振山为赤几inseso医院儿科医生推荐的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患儿进行肌力等评估。

在异国他乡,陈女士感慨:“我真不敢想象,我的问题解决了,已经不用再回国治疗了。中国医疗队是我们漂泊在外的保护神。”

此后,她从国内专门定制锦旗,海运到赤道几内亚马拉博,并委托女儿、好友送来锦旗,感谢中国医疗队骨科团队的免费治疗与帮助。

锦旗。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医患之间需要彼此100%的信任,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是无价的,而这一份信任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锦旗。

锦旗。

“中国医疗队的电话24小时开机”

“我家孩子肚皮被玻璃割破了,流了好多血,中国医疗队能不能帮帮我们?” “有个中国同胞不小心把下颌磕破了,希望我们中国医疗队帮忙处理”……在赤道几内亚,中国援非医疗队的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几乎是不受限的。

一次在外开展义诊活动。活动结束后,医疗队员们拖着疲倦的身躯回到驻地,刚坐下休息,便接到了中国同胞的求救电话:一位孩子妈妈,语气紧张地说:孩子因被玻璃割破肚皮,流血不止。张振山在电话里指导家长,用干净布料压紧伤口后,马上把孩子带到马拉博地区总医院骨科诊室。

我和儿科医生魏锦华带上消毒好的清创缝合器械赶往医院。幸运的是,孩子腹部的伤口不算严重,我们从容地处理好了创口。

“谢谢医生叔叔。”孩子说。“不客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我要表扬你哦!很勇敢!”我回应道,看着这个与自己儿子年龄相仿的男孩,听着他一声稚嫩的感谢,感觉疲惫一扫而空。

感谢信。

夜里11:30,驻地的电话铃声响起,急事又来了。一个中国同胞不小心把下颌磕破了,希望中国医疗队帮忙处理。“赶紧过来吧,这个伤口要紧急处理的”。大概20分钟后,这位同胞来到了中国医疗队驻地。经过检查评估,医疗队给他进行了伤口的清创缝合术。从手术开展到诊疗室清洁,都由医疗队队员们全权负责,那一晚忙到了凌晨1点多。

“中国医疗队的电话是24小时开机的吗?”每当患者问。

“是的。只要大家有需要,我们一定全力以赴。” 医疗队员总是这样回应患者。

【整理】南方日报记者 曾艳春

【作者】中国第31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张振山

编辑 朱晓宇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