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柏村村貌(阳江高新区党政办供图)
松柏村,位于平冈镇东部,距镇政府2千米。该村始建于宋元时期,先辈最初迁徙至广东南雄珠玑巷,后再迁徙至此处居住。世居村民为黄姓。2015年末,户籍人口1410人。
松柏村头挺立一座庄重气派的黄氏宗祠。宗祠始建于哪一年,已无法考究。据村民口口相传,为本村祖先柏容开设盐场,赚钱后建起来的。光绪乙酉年(1785)重建,2014年维修。宗祠为三进,中开两天井,两边设风雨回廊和傍房,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推开大门,迎面是屏风(原来在中厅设有屏风,后在维修时拆除),越过天井,后面是正殿。宗祠立面为岭南宗祠的风格,古朴庄重;傍房的外立面为镬耳形,线条优美。“黄氏宗祠”及宗祠大门口对联“岳普千寻雄作祖,海涵万派远朝宗”,为李文田题写,刻于清光绪年间,现存于宗祠大门口。李文田(1834-1895),字畲光、仲约,号芍农、若农,广东顺德均安上村人。清咸丰九年(1859)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放江苏、浙江、四川乡试主考,提督江西、顺天学政。入直南书房,官至礼部右侍郎、工部右侍郎。勤于治学,是清代著名的蒙古史学专家和碑学名家。
黄氏宗祠(阳江高新区党政办供图)
宗祠砖墙红瓦,屋梁和屋檐下都有砖雕、木雕、灰雕和壁画,那些木雕和壁画表现的是喜上眉梢、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笑逐颜开、花开富贵等人物故事和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还有许多名家的书法。那些梁下的木雕,刀工精美,线条流畅,形象生动,色彩鲜艳,龙、凤、麒麟等,金光灿烂。
宗祠檐下精美木雕彩绘(阳江高新区党政办供图)
松柏村濒临南海,地处偏远。而村中的黄氏宗祠,留下几个难解之谜:村中的黄氏宗祠在清光绪年重建时,如何能够请得动清代著名的蒙古史学专家和碑学名家,入直南书房,官至礼部右侍郎、工部右侍郎的李文田题写“黄氏宗祠”和大门口的对联,这是一个谜;在宗祠壁画描慕的书法作品里,有郑板桥、曾国藩、李鸿章等名家的书法作品,而在当时传播条件极不利的情况下,地处偏远的黄氏祖先如何弄得到这些书法作品,这又是一个谜;宗祠里的石柱都为基座和石柱组成,而前面天井四个角的石柱,下面是基座,基座上再垫一段80厘米左右的石柱,然后再上长条石柱,为何要这样设置,这又是一个谜;宗祠的雨水排泻系统,其下水道不是走直线,后面天井的雨水从天井的右下角排出,下水道再左折向中厅中间位置,经过一个用大水缸做的沉沙井过滤后,再右折向前面天井的右边,前面天井排泻雨水的下水道,也走如后面天井下水道一样的轨迹,如果将宗祠的雨水排泻的下水道联起来,其轨迹有如“七星图案”,为何宗祠的下水道要舍直求曲、舍易求难,这又是一个谜。
宗祠是村民祭拜祖先和集中议事的场所,是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的平台。宗祠建立舞狮队和舞龙队,逢上年节、村中有喜庆事,宗祠的舞狮队和舞龙队就会舞狮舞龙助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宗祠的左傍房一直开办着柏容学校,免费让村中子弟就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左傍房曾经开办过松中小学。
李文田题写的“黄氏宗祠”和对联(阳江高新区党政办供图)
资料来源:《阳江特色村落》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