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突如其来。4月9日,地处白云区云城街的广州市社科院被纳入管控区,打乱了所有人的工作生活节奏,全院正常运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广州市社科院广大干部职工一边克服困难开展日常工作,一边积极响应号召参与抗疫。疫情发生以来,全院40余名党员干部下沉到疫情最为严重的白云区,支援所在社区核酸检测、卡口值守、物资保障、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将日常所学结合实际工作开展抗疫,做到了“把论文写在抗疫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展现了社科人的责任和担当。
“共产党员应该冲锋在第一线”
“党员是荣誉,更是责任。”本轮疫情初起,广州市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第一时间赶赴院区,坐镇防疫工作一线调度指挥,抓好疫情防控、机关运转和后勤保障等工作。
在纳入管控区的12天里,张跃国每天驻守院区、以院为家,组建临时工作队,对院区管理、安全、运转等方面进行安排调度、监督检查并带头落实,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机关运转和后勤保障等工作。疫情发生后,院区保持正常安全、井井有条,保密、机要、收发文、网络安全、保洁等工作顺畅连贯,特殊时期应对状态井井有条。
来自广州市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的白国强,是一名有着三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下沉社区期间,他承担着维护核酸检测秩序的工作,经常需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时值多变天气,有时风雨交加,有时炎热难耐,结束工作后总是满身大汗。“到家躺在坚硬的地板都能睡着,惯常的失眠没有了。”白国强说,虽然辛苦且有风险,但能实实在在为社区做点事,得到街坊邻居的认可,感到非常充实和自豪。
在黄石街祥景花园社区,广州市社科院人事处工作人员肖诗琪积极参与社区7000多人的大规模核酸检测工作,为管控区居民发放出户卡、抗原试剂、物资等。根据社区安排,她还积极报名参与值守,严把楼栋大门“关口”,杜绝一切可能影响疫情扩散蔓延的风险。
自4月9日起,广州市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杰已连续参加白云湖街道南悦花苑第三社区开展的11轮次大规模核酸检测服务工作。“这项工作任务看起来不难,实际上不容易。”他说,社区居住的老人小孩很多,排队时间长了、不小心碰着了,都需要耐心地做好安抚和解释工作。工作虽然忙碌和疲惫,但杨杰说,“我是共产党员,应该冲锋在第一线。”
“无论博士硕士,疫情期间都是战士”
“无论博士硕士,疫情期间都是战士!”来自广州市社科院科技创新研究所的沈勇涛,是一名博士。自祥景花园社区被划为管控区以来,他一方面主动上门帮助老人完成检测、资料上传,并迅速总结检测注意事项并逐户告知;另一方面做好自我防控,和医护一起参与检测区消毒及检测材料准备等工作,全力以赴支援社区全员核酸检测。
有一次,沈勇涛在下沉社区入户调查过程中,发现一户主小孩罹患癫痫疾病,却面临异地办理残疾证的困难。他立即联系居委、残联等部门协助解决实际困难,并热心询问广州癫痫疾病专家,帮助患者进行更为合理的疾病治疗。“在关键时候,能使所学专业发挥作用,真正把论文写在了抗疫一线。”
对于广州市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贵明而言,支援社区抗疫工作虽然辛苦繁重,但这正是走出书斋、深入基层、观察社会的一次调研。“只有落到基层才知道社区工作琐碎艰辛,只有接触到每一户家庭才知道生活不易。”陈贵明说,作为一名社科工作者,不仅要在困难面前挺身而出,更要总结经验、认真研究,助力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广州市社科院信息中心的胡华铃常年与数据打交道,在下沉齐富社区期间,她主动申请留在社区办公室帮助整理隔离酒店的台账,接听群众来电答疑解惑,做好需求登记。“我的手机24小时都处于待命状态。”胡华铃累计登记就医买药需求上百次,提供管控区外传递物资指引数百次。
“这是一次宝贵的人生经历,深入社区一线抗疫,让我切身体会到国内疫情的严峻复杂性,基层抗疫工作的艰辛与不易,也更加意识到党员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全程参与了十轮大规模核酸检测工作后,广州市社科院国际商贸研究所张小英说。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周甫琦
【通讯员】穗社科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