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医】黄笑芝:滋肾养阴 降火敛汗法治疗汗症案

广东中医药
+订阅

▲黄笑芝 广东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曾任广州第十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兼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州市中医学会理事 、广州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分科学会委员 、广州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 、中国中医药学会广州分会专家人才库专家。2007、2008年广东省中医药高级职称评审工作评委,2009年被评为广州市优秀中医 ,2012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名中医称号。参与和指导多项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课题,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李某,女性,时年53岁,2017年10月11日初诊。

患者于1年前停经后出现多汗,潮热,五心烦热,口干思饮。曾于外院作血糖、甲状腺功能等检查均无明显异常,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予“玉屏风颗粒”等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无明显好转。

首诊证候

主诉:反复多汗1年。

既往史:平素体健,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肾病”等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无外伤史,无手术史,无输血史。

过敏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舌红少苔,脉细数。神志清,对答切题,查体合作。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腹软,无压痛,无反跳痛,麦氏点无压痛,腹部未扪及包块。

辅助检查:暂无。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汗症。

证属:肾阴虚。

西医诊断:更年期综合征。

治法:滋肾养阴,降火敛汗。

处方:六味地黄汤加减。

知母10g、熟地10g、山萸肉10g、牡丹皮10g、茯苓10g、五味子5g,7剂,水煎服。

【随诊过程】

复诊:

服用7剂后,患者汗出稍减,继续予上方7剂治疗。

按语:本案例患者正处于更年期,肾阴虚衰而出现多汗,潮热,五心烦热,口干思饮等一系列症状。就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故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方中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山萸肉补养肝肾;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知母清虚热;五味子补肾敛汗,共起滋肾养阴,降火敛汗之功。

心得体会:中医治疗汗症,收敛止汗,调和营卫为常法。由于经断前后生理病理的特殊性,经断前后汗症的证治也有异于各科汗症的治疗,总的治疗原则是补肾为主,平调阴阳,兼顾五脏、气血。汗症补肾,最基本的要辨别阴阳。本案例为肾阴虚证,肾阴亏损,失于滋养,虚热内生,所以出现多汗,潮热,五心烦热,口干思饮等症状,方剂使用六味地黄汤加减,取得良好疗效。

指导老师评语:经断前后汗症的诊疗,要注意其特殊的病因病机。肾气亏虚为根本,阴阳失调是主因,人体生长发育的盛衰是由肾气主宰的,肾藏精,精化气,精气即肾气,寓元阴元阳,肾气是维持人体阴阳平衡和生理活动的根本。绝经后肾气虚衰,阴阳失调,临床上会出现潮热汗出等。经断前后汗症,常兼五脏俱损,夹气郁血瘀,肾为五脏之本,肾本一虚,必及五脏。在固肾的基础上,还应根据临床实际,随证加减。

(本案编写:郑诗凯、黄笑芝)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指导专家:黄笑芝 主任中医师】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