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里
“MBTI”这个词
引爆了青年人的朋友圈
网友们纷纷在社交平台上热议
自己是怎样的人格特质
甚至还延伸出了MBTI人格穿搭
MBTI表情包……
▲图片来源:网络
就连奥运冠军谷爱凌
也在采访中透露
自己是INTJ(建筑师人格)
▲图片来源:微博
所以“MBTI”到底是什么?
MBTI,全名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布里格斯共同制定的一种人格分类模型,以荣格的人格类型理论为基础。
荣格认为人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分为了三种维度:外倾E和内倾I,思维T-情感F、感觉S-直觉N,在此基础上,布里格斯和迈尔斯母女在MBTI中增加了一个维度判断J-知觉P将人格从四个维度进行分类:
注意力方向(人的主要精力来源):E(Extrovert,外倾)和I(Introvert,内倾);
认知方式(搜集信息的方式):S(Sensing,感觉)和N(Intuition,直觉);
判断方式(做决定的方式);T(Thinking,思维)和F(Feeling,情感);
生活方式(应对外部世界的方式):J(Judgment,判断)和P(Perceiving,知觉)
每个维度都有两个相反的指标,共组成16种人格类型。
在题目设计上,MBTI测试的题型为迫选题,即“二选一”。比如“认识你的人倾向于形容你:A.逻辑明确 B.热情敏感”,这类题型适合有明显偏好的人。
测试结果也以百分比的形式呈现(如E:51%,I:49%),虽然最终的人格类型仍然由四个字母概括,但受测者也可以看到自己在某种倾向上的具体水平。
简单来说,就是由“I(内向)/E(外向)”、“N(直觉)/S(实感)”、“F(情感)/T(思考)”、“P(感知)/J(判断)”四组性格倾向构成,测试者需要做一系列的心理测试题得出对应结果。
一串字母,一篇分析
许多网友看完大呼好神啊
MBTI真的准吗?
不如我们从与之相似的星座聊起
来看看这种玄学的认同
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
⇊
半夜时分发个朋友圈开始EMO
希望“今天能够被撤回”
但是看到当天的星座运势
又感到这一天所遇到的
各种倒霉事变得合理起来……
对于很多的80后90后甚至00后,遇事不决看星座已经习以为常。星座主要被用来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性格特点,还有每年甚至每天的运势。很多年轻人交友前都会先问一下对方的星座,来判断双方是否适合交往,以及应该采用什么相处模式。
即使在人们普遍接受过唯物主义和科学世界观教育的当今世界,年轻人依旧会采用科学以外的“玄学力量”。
然而,我们是否能够简单地将他们的行为当作“封建迷信”?在年轻人沉迷于各种新式的“玄学力量”背后,又有哪些动机和理由呢?
首先,要明白算命从来不等于听天由命。
现在的年轻人都接受了现代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基本上都属于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很多人会感到痛心疾首,认为很多占卜和算卦之所以能够应验,其实都可以用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波丽安娜效应等原理解释。
类似的玄学测试还有一个共性:永远捡好听的给你听。比如它不会出现,选 A 代表你做事细心,选 B 代表你粗心大意做事马虎。通常情况下是:选 A 代表你做事仔细,选 B 代表你性格随和,避开描述同一个方面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选 A 还是选 B ,都能给人一种 “ 我还挺不错的 ” 的感觉,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 波丽安娜效应 ” ,指人们会对于别人对他们的正面描述表示认同。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测评给出的结果都是偏向正面的。如果你觉得某个测试的答案很准确,往往不是因为它真的准,而是因为你在下意识地去迎合这个答案。
其实,更多时候“玄学力量”是为了给自己早已下定的决心提供一个外在的动力。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理问题与心理沟通的需求日益增强,玄学的沟通也起到了情感交流和心理治愈的作用,很多人会从中感到安慰与努力的动力。
回到一开始对MBTI的讨论中
不少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
“感觉做了MBTI测试后,我反而不清楚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了。”
对MBTI批评与非议背后,许多人陷入了对自我认同的迷茫。被标签化的社会认知,难以挣脱的一场玄学狂欢,一些年轻网民们挣扎在“我是自我的主宰”与“希望大家都喜欢我”的矛盾漩涡中,努力寻找着上岸的浮舟。不同的人格类型,更像是一张张不同类型的社交名片,在有限的种类间寻找着与你我相似的那类人。
▲MBTI人格类型鄙视链
固然,对于迷信MBTI测试结果的现象,我们应该批判,但批判之外,我们是否能够找到一个轻松的视角看待这一场人格测试的狂欢呢?
或许在平淡生活之外,人们需要一场仪式感的浪漫追逐,渴望成为自己人生中的“航海家”“空想者”,希望有着自己的人生选择权,我们作为生活的主人,选择与解释的权利全凭我们自己。
世界变幻至今,人们早已不会靠着天上几颗星星来决定自己的命运走向,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人们足以在预测与被预测的评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足够浪漫但又足够循规蹈矩的一种乐观姿态。
或许,我们要的,是一次难得糊涂的可能性。
无论是INTP还是INFP,每种人格特性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存在。人生亦是如此,你怎么解释世界,世界就会怎么解释你,我们能做的,便是不断尝试,不断拓展可能性的边界,成为更好的自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