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增城区永宁街整合“古韵”资源 构建生态园林景观示范带

增城区融媒体中心
+订阅

春雨洗涤后的陂头村龙山古树公园,景色更加秀美。远看,成片的树木,郁郁葱葱;近看,树上的叶子变得愈发的干净和嫩绿,像是换上了春天的新衣。空气分外清新,还夹杂着些许泥土的清香,小鸟在树上轻快歌唱,不时还有三两群众边散步边聊天....4月中旬,走进龙山古树公园,一幅雨后初晴的生态美景图展现眼前。

2021年以来,广州市增城区永宁街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要抓手,充分整合和利用“古韵”资源,在古树名木、古村落、古建筑、古文化和红色教育等原有的基础上加以保护或升级改造,“串点成线”,以陂头村龙山古树公园、湛若水古墓园、陂头村古村落和人民公园红色文化为节点贯通组合,构建古色古香的生态园林景观示范带,逐步实现“枢纽之城·山水家园”蓝图目标。当前,各个节点进展顺利,初显成效,生态园林景观示范带的面貌也逐渐出现在群众眼前。

龙山古树公园:打造科普教育的示范窗口

“公园内清幽静谧、古树林立,过来散步的时候经常能听见小鸟吱吱喳喳的叫声,感觉心情会变好。”家住誉山国际的杨老师说,升级改造后的龙山古树公园变得更美了。2021年永宁街对陂头村原有的后龙山公园扩建升级改造成龙山古树公园。

通过修葺和扩建主入口区增设集散广场、公园标识、景观湖,完善公园内照明、休息坐凳等配套设施对公园内原有广场等设施进行整饰提升等并融入了“海绵城市”典型示范项目建设实现了从“外貌”到“气质”的整体飞跃。

“接下来,我们还将通过安装摄像监控等形式,进一步完善公园内的设备设施;组织企业、市民群众开展植树活动,增加园内树木的多样性,让龙山古树公园成为集生物教学、科学普及和古树名木保护于一体的示范基地、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窗口,日益彰显其所具有的生态、社会等多元价值。”永宁街林业和园林组负责人告诉记者。

湛若水古墓园:极具历史研究和艺术价值

湛若水墓位于南樵山西南麓的天蚕山东面。该墓始葬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现仍保存明代墓葬风格,是一座灰砂三合土版筑交椅墓。墓依山坡而建,坐西朝东,由墓道、三级平台、享堂、坟头和护岭组成。四柱三间仿古双层庑殿顶碑楼式坟头正间有篆文“谕葬”二字。左右山手版筑墙上分别双钩篆文“山斗八座真儒千载”、“九十五年全归不朽”十六个大字,是称誉湛若水学术辉煌一生的赞铭。墓道长近千米,上有石牌坊及石雕文武官俑、马俑、狗俑、羊俑等,气势恢弘,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和艺术价值。2002年7月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对于省级文物,我们街道会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和兼职文物保护监督员进行巡查,每周至少巡查3次。”永宁街公共服务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是湛若水墓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主要以保护、巡查为主进行管理,同时还在文物点前设置了电子简介,通过科技手段加强群众对文物知识的了解及学习。

为进一步传承好历史文化永宁街还将加强对湛若水墓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完善湛若水墓文物保护单位的指引及周边的道路建设。

陂头村古村落:做好保护 守住文化根脉

如今,在陂头村屋前屋后干净整洁公园内娱乐健身器材齐全,池塘里的小鱼不时嬉戏打闹

不少叔叔阿姨边玩健身设施边和邻居聊家常……到处都是乡村振兴带来的繁荣新景象。

“陂头村位于我区南部,永宁街东面,已有600多年历史,辖有钟氏祠堂、湛若水墓、慕林钟公祠、晓波钟公祠等历史建筑。陂头古村落中的“陂”字,意为“池塘”,陂头村附近有一鱼塘名为百姓陂,其水源四季不断,能久旱水源流、大雨不防浸,陂头村因此得名。”永宁街有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近年来陂头村以实施乡村振兴为抓手,通过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整治对辖内的钟氏祠堂、湛若水墓慕林钟公祠、晓波钟公祠等4处文物历史建筑开展除害白蚁、三线整治卫生整改及消防演练工作。

组织村民学习古树名木知识建设志愿者防护队伍等对文物实行动态管理,要求村民共同监管共同维护,守住文化根脉。

未来陂头村还将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部署,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力提升村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人民公园:传承红色文化 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给墙画了画,比之前的要好看。”近日,记者在天蚕山西侧的人民公园看到,墙绘师正在做入口墙绘的收尾工作,山上的几个墙绘已基本竣工。沿着梯级往上走,还可以看到烈士纪念碑的前景墙刻有“忠魂不泯 浩气长存”的字眼。“去年年初,永宁街正式启动这个项目,工程内容包括完善道路设施、增加瞻仰线路和平台、碑前小广场、景墙、大门景观和绿化美化等。目前公园主体建设已全部完成,并正式挂牌为人民公园。”永宁街林业和园林组负责人告诉记者。

人民公园是以红色教育为主线集瞻仰、纪念、观光、休憩、公益为一体的纪念性主题公园。

永宁街还将进一步完善周边的基础设施并充分发挥红色基因传承作用,让其成为缅怀革命先烈进行党员群众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阵地真正让红色印迹可感知红色历史可追忆红色基因可传承。

来源丨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陈颖诗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