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摘星,因为有你!

南方+ 记者

广州“摘星”了!

4月22日,广州卫健委宣布:根据连日来核酸筛查情况,经专家研判,即日起白云区的三元里大道1008号鸿盈汇大厦、人和镇穗和东大街12号205-208迪鹿酒吧、黄石街道黄石东路488号江夏灯饰建材城3个区域由中风险地区调整为低风险地区。

这背后是全体广州人的共同努力,平凡英雄带来最大感动,他们可能是邻居亲友,亦可能是萍水相逢的过客,纵然尘土满面,但难掩热心一片,让我们一起来回顾——

救命药:

风雨中的接力

深夜11时,梁峰的背部传来一阵剧烈疼痛。“救命药”所剩无几,被困管控区出不去,药从何来?梁峰一时有些慌了。4月15日起,广州市白云区同德街全域划为管控区域,实行“足不出区”。

罹患肝癌晚期的梁峰思索了一会,接连向居委会、街道、广州卫健委求助,不到10分钟,电话响起,一套解决方案来了。

4月19日,广州下起了大雨,一场关于取药、送药的爱心接力在街头上演。

从取药志愿者,到送药的跑腿小哥,他们冒着大雨,穿越几重“关卡”,将170多块钱的“救命药”送到梁峰家楼下。这两日,梁峰的痛感稍微缓解了些。他的妹妹特意发了一条微博,称“广州速度永远的神”,感谢风雨中的送药人。

“我的药已经吃完了,很担心自己的病情会加剧,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4月12日,居住在封控区、同德街泽德花园的低保户邓伯通过“红棉热线”求助。

邓伯今年64岁,是石井街的低保户,身体状况较差,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需长期服药控制病情,电话中,邓伯的言语充满了无奈和担忧。

“您不要担心,我们一定会为您解决这些困难的,请您相信我们。”石井街社工站社工接收诉求后,与邓伯居住地所在的同德街社工站联系,但由于同德街社工站在封控区内,人员无法外出协助,但可以协助送药上门。于是,石井街社工站的社工就帮邓伯联系了定点医院。社工在领到药物后,第一时间骑行5公里返回社区。

整个服务仅用两个小时,邓伯就领到了药物,他说:“要不是社工帮忙,自己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跑楼族:

日爬30多趟送物资

爬楼30多趟送物资,每天睡眠不到4小时……这是棠景街工作人员陆伟道在封控区里“跑楼”的一日。

每天早上7点,在封控楼前一块不足10平方米的帐篷里,林赞琢开始部署一天的工作,任务清单密密麻麻:人员摸底、爬楼送物资、协助消杀、转运垃圾。

作为3栋封控楼的工作专班负责人,林赞琢带领一支21人的精锐队伍,成为一群“跑楼”族,为封控区里277人跑通“最后100米”。

“生活物资送不上楼,封控区里的居民就会着急,一日三餐一定要保障!”林赞琢对他的21个队员说道。每天早上、中午、晚上三个时段,21个“跑楼”族为居民逐户上门配送物资。

中午11时30分,在封控区的卡口处,陆续有外卖骑手抵达,将居民网购的生活物资递进来,陆伟道和几个队友接过外卖,一一进行消毒,按楼栋分拣、归类、装箱。

三元里大道1109号、1111号、1115号3栋楼中,有两栋是9层高的楼梯楼,对于陆伟道和他的“跑友们”而言,爬9楼是基本操作。居民网购的生活物资中有大米、矿泉水、牛奶,有的一箱大概重达30斤。

从各大商超、外卖小哥到“跑楼”族,为封控区居民保障“物资供应链”的力量逐渐壮大。

医护守护:

24小时随叫随到

“A栋有居民腹痛并伴呕吐,需要转诊”“11岁孩子高烧39℃,伴咽痛,需要转诊”“C栋3楼的居民喉咙痛,有点低烧,请派医生上门查看”……

凌晨3时许,海珠区南洲街封控区管控区救治微信群里依旧信息不断,医务人员一边通过电话了解病人情况,一边紧盯微信群里发来的各种就医诊治需求,确保第一时间能为需要诊治的居民提供诊治服务。

“不少发热的病人都是在凌晨以后出现高热情况,需要我们第一时间根据发热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诊断,确定是否转外就医。”临床救治组的医务人员廖秀梅介绍。

廖秀梅说,为了确保能第一时间掌握诊治需求并开展救治工作,每天都会有医务人员24小时在线,对患者当前的病情进行诊断,采取指导用药、送药上门、上门诊治及转定点医院救治等不同救治措施,并把每一位患者的情况精准记录到分钟,精细到每个诊断细节,梳理好全部救治过程,确保救治工作精准高效。

摆渡人:

物资专车开进封控管控区

“我会开车,我来当配送物资司机。”黄石街荷塘月色社区居民李安得知小区被划为管控区,因配送物资的车辆缺少,部分物资不能及时送达给居民,便迅速组织几位有车的居民,开着自家的小轿车,为管控区内的居民运输物资。

在所在社区居委会的号召下,黄石街管控区1400多名热心居民组成了抗击疫情志愿者小分队,为管控区的居民配送生活物资,他们驾驶电动车、拖车等工具,把大家采购的各类生活物资精准送到住户楼栋门前。

4月13日中午,在广园客运站外,一列由蓝色、红色、黄色车龙,有序地排在广园中路上,与延绵数公里的红色水马相对比,分外吸睛。

这是广州公交集团的就医爱心专车。这批如约就医爱心专车徐徐开往白云封控管控区域,在经过专业的应急保障服务培训后,迅速与第一批成员会合,共同投入到已开展的24小时全天候保障工作中。

青年“的哥”李洋是第二批如约就医爱心车队成员,去年也曾参加过封控管控区内的义载护航,“今年和去年一样的是,市民对于我们的出现,都非常感动,对我们的护航都很支持;不过,今年与往年也有明显的变化,是今年大家对于战胜疫情更有信心了!大家对于广州战‘疫’速度无不点赞!”李洋表示。

凌晨三点:

“纯肉包子多加肉馅!”

“纯肉包子多添肉馅!蛋糕多加鸡蛋和牛奶!”凌晨3点半,本该人人深睡的夜里,位于白云区云城街管控区内,一家三津汤包的厨房里,为让一线防疫人员吃上一口热乎乎的早餐,14名员工正忙得热火朝天。

4月15日以来,这家爱心包店每天早上7点半,都会准时把热腾腾的早餐送到云城街党群服务中心,供防疫工作人员免费享用。4天下来,包店已送出超2000份价值2万多元的爱心早餐。

相知无远近。在白云区龙归街南村村,有一家早餐网红店,店主叫周杰明。他是土生土长的龙归街南村村村民,看到医护人员、工作人员昼夜奋战在核酸采样点,他免费送去宵夜、早餐。

“我本来还想为医护人员、工作人员提供一个休息的场所,让轮换下来的医护人员可以来店内休息,但是目前严禁堂食,我就只能为他们准备些能充饥的食物了。”周杰明说。

爱心同行:

银发志愿者、战疫夫妇

“各位街坊,请保持一米间距。扫码后依次排队进行核酸检测!”在喊话的王启令是一名外资企业的中方高管,以志愿者的身份在黄埔区新港社区核酸检测点开展信息录入和指引工作。从上午9时到12时,他一刻都没有休息过,防护服下的衣服汗湿了一次又一次。

去年,王启令得知黄埔区招募疫苗接种青年志愿者,第一次报名参加。此后无论工作有多忙,他都会抽出时间参加黄埔区青志协的志愿者骨干培训。

岑狄均和邹穗云夫妇是黄埔区青志协有名的战疫夫妇。夫妇俩平时料理着自己的生意,每一次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他俩都立刻响应,穿上战疫“情侣装”,携手冲锋在前。

74岁的邝叔执勤卡口、60多岁的王叔负责登记测温……在天河区绢麻社区,活跃着这样一群特别的“银发党员志愿者”,他们人均年龄超过60岁,许多人此前都是广州绢麻厂的工人。

“我是老党员,也是社区一分子,战胜疫情是大家的事,我们不能只靠社区。参与社区防控,我们责无旁贷。”邝叔说。

照顾爱宠:

“毛茸茸的朋友”也有人守护

“猫咪现在安静地躺在猫砂盆里,早上吃了猫粮也喝了水,一切都好,您放心。”4月16日,在白云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宠物医生刚给一只小猫做完抗原检测,并给宠物主人录制了一段视频。

4月14日,白云区农业农村局结合封控区、管控区内市民宠物托管、诊疗服务需求,正式启用了宠物临时安置点,预计可容纳犬、猫等宠物约100只。

“我们每天早上起来,首先会进行巡查,对宠物的精神状况进行观察,之后再进行卫生清洁、喂食。”广州市瑞鹏中心医院执业兽医师李学鑫介绍,宠物临时安置点有专门的动物留观观察表,在宠物进来之后,会在表上标记所住笼位的编号,包括姓名、品种、年龄、接收日期,以及入仓的体况。

“宠物的精神情况、黏膜颜色、毛发跟耳部是否干净,每天早上有没有大小便,进食情况如何,是否有呕吐腹泻情况。”李学鑫说,我们和每一个宠物主人都建立了微信看护群,每天会分3-4次,把宠物的状况、基本信息拍下视频发给他们。

【整理】吴雨伦

编辑 尤丹娜
校对 陈大钻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