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文化馆:莞脉传承在校园 | 广东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①

南方+

近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省非遗工作站(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主办、南方报业天空城兴趣社区承办的2021年度广东省“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征集活动获奖结果正式公布。活动共收到来自全省各地113份案例,从中产生10个精品案例奖与10个优秀案例奖。

本届“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征集活动涉及非遗范围广、开展非遗教育地区广、实施主体广,既是对广东非遗教育进行一次摸底,同时推动与促进在校园中开展非遗教育,为青少年学生筑起具有民族记忆的精神家园。

本期报道带大家走进东莞市文化馆,从本届精品案例“东莞市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案例”里看看,东莞“非遗进校园”都有哪些高招?

2020年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启动仪式现场,第一批“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获颁牌。

2020年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启动仪式现场,第一批“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获颁牌。

非遗是城市的根脉,校园传承就是要在孩子们心中扎深根、传血脉,为促进东莞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东莞市文化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从2014年开始,策划主题为“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

7年多来,已有20多个非遗项目、近40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校园开展传承传播活动,累计走进的校园超200家,受惠学生约40万人次。这项活动已经成为一个有文化界与教育界联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的品牌活动,也逐步成为东莞非遗传承创新探索的有效途径。

“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品牌活动,通过非遗展览、活态展演、非遗课堂等多种形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普及性公益活动,带动学校常态化开设非遗课程,达到“非遗在校园”扎根的目的。

2018年,东莞市外国语学校腊味制作技艺非遗课堂上,学生在传承人吕衬婵的指导下学习制作矮仔肠。

2018年,东莞市外国语学校腊味制作技艺非遗课堂上,学生在传承人吕衬婵的指导下学习制作矮仔肠。

活动“以普及为先导、以体验为驱动、以创作为深化、以典型为引领、以标准为规范”。为鼓励学校开展非遗项目研学实践活动,因势利导,设计非遗研学路径,主办方每年发布非遗研学实践基地一览表,让学校根据需求自主选择研学活动。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不少于30所学校开展非遗研学游、非遗夏令营等活动。

2020年11月,走进南城阳光八小,乞巧节传承人陈杰芳正在教学生制作七夕贡案。

2020年11月,走进南城阳光八小,乞巧节传承人陈杰芳正在教学生制作七夕贡案。

主办方每年开展“我是小小传承人”系列创作征集活动,分别通过“我来写非遗”“我来画非遗”“我来说非遗”“我来做非遗”4种方式,加深学生对非遗项目的理解,引导学生将体验获得的感性认识,转换为渗透个人审美理想的艺术作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非遗内在精神的理解,提升理性认识。

东莞市文化馆还创新引进社会力量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形式1+X联合关系,发挥各自优势,整合资源、多方推广。东莞银行连续3年共投入90万元赞助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公益场次大幅增加;康辉旅行社、东莞青旅等机构连续多年投入人力、物力支持进校园系列活动,主动推广“东莞非遗研学课程”。

2020年,东莞市伊顿外国语学校学生走进市非遗展厅开展非遗研学活动。

2020年,东莞市伊顿外国语学校学生走进市非遗展厅开展非遗研学活动。

东莞市文化馆利用全媒体手段扩大影响力,创新推出线上非遗图文展,让观展人群从师生延伸到家长群体。主办方鼓励学校建设非遗场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非遗体验空间,如东城一小设有“醒狮文化展厅”、东城五小设有“莞香园”、莞城步步高小学设有“莞草e博园”等。

2019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东莞分会场,东莞非遗教育成果展作为系列活动之一。

2019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东莞分会场,东莞非遗教育成果展作为系列活动之一。

主办方还指导研学机构开发“东莞非遗研学旅游线路”。目前,仅东莞青旅已开发10多条非遗研学线路,参与体验人数累计达3万多人次。

据了解,目前已有10多个镇街、30多所学校将非遗课程纳入校园常态化课程。如莞城区把花灯制作技艺、醒狮等多个在地性非遗项目课程在辖区内小学和公立幼儿园实现全覆盖。东莞市还涌现大批“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涵盖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中学等不同学生群体。东莞理工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两所高校也成立“非遗文创研发团队”,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非遗文创开发。

【记者】杨逸

【实习生】胡森铭

【图片】主办方提供

编辑 甘韵矶
校对 居伟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