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伪狂犬阳性率接近100%也能实现净化,这个猪场是怎么做到的?

新牧网
+订阅

用免疫检测淘汰法净化阳性率接近100%的猪场案例分析

朱广楠 丹俄国际

导语

伴随着非瘟给中国养猪业带来的红利期的消逝,养猪已经从“暴利”时代,回归到了常态。因为非瘟的到来,让中国养猪行业对生物安全的认识和软硬件水平 ──即“外功”,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行业步入5-6元的“寒冬期”,保证猪群健康水平,提高猪群生产指标等可以增效降本的“内功”修炼,成为熬过“寒冬期”的重要手段之一。

伪狂犬作为对养猪业影响最大的疾病之一,尽管在世界上很多养猪国家已经被净化,但是其在中国的普遍存在推高了生产成本。因而,伪狂犬净化是提升“内功”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此,笔者通过一例伪狂犬净化案例的分享,为正在做和有计划做伪狂犬净化的猪场提供思路和决策的参考。

一、 背景介绍

北方某地种猪场,基础母猪存栏2400头,四周节律生产,采用“闭锁非轮回”方式自繁自养。场内有公猪站、后备舍、种猪舍(配种区、妊娠区、分娩区)、保育舍、培育舍,各栋舍建筑独立。自2016年伪狂犬转阳后,由伪狂犬双阴场变为“阳性稳定场”。启动净化前,生产成绩稳定,无大量流产、死胎增多等明显的伪狂犬病临床症状发生。综合评判后,决定采用免疫检测淘汰法进行净化。

二、 净化过程

1、 净化方案制定

第一步:生物安全改造

虽然猪是伪狂犬病毒的主要宿主和原发性感染动物,但牛、羊等家畜,以及外界环境中的猫、狗、鸟类和老鼠等啮齿动物,同样可以被感染,成为伪狂犬病毒携带者。为防止上述动物进入场内,降低疾病净化过程中新病原传入场内可能性,优先做生物安全硬件改造是提高伪狂犬净化成功率的必要措施。

第二步:猪群摸底

对全场各区的猪只按要求进行采血检测。1-2胎、2-4胎、4胎以上妊娠母猪以及哺乳母猪,各选取40头采血;根据栏位分布,随机选取40头后备母猪采血;44日龄、77日龄、97日龄、125日龄、161日龄、181日龄的保育培育猪只,每个阶段随机选取10头采血;公猪(采精公猪、查情公猪)100%采血。

第三步:哨兵猪筛选、哨兵猪监测、免疫程序调整

根据摸底检测结果,选取种群内gE抗体阴性的母猪作为种猪区哨兵猪,并做gB、gE抗体月度监测;自留后备种群中,每批次选取15窝,每窝随机选1头,作为后备种群哨兵猪,并分别在45天、60天、75天、90天、105天、120天、150天、180天做gB、gE抗体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调整免疫程序,并持续监测。

第四步:阴性后备猪入群

后备猪入群前,100%检测gE抗体,阳性淘汰,阴性入群。按批次更新群体内阳性种猪,gE抗体阳性种猪全部更换后,净化工作完成。

2、 净化方案执行

2.1生物安全改造

将猪场原有的外围金属栅栏改造为实体围(红色虚线);各独立栋舍之间建立转猪连廊(蓝色实线)。猪只转移工作不再使用车辆,通过密闭连廊转移,减少猪只转移过程中暴露在外界环境中的风险。

2.2摸底检测结果分析

从上图摸底检测结果中,可以得到两个关键信息。第一,母猪群体阳性率极高,接近100%;第二,绝大多数自留后备猪,母源gE抗体消失后,再次感染转阳时间集中在77-90日龄之间。

上述信息表明,猪群中存在水平传播与垂直传播的情况,说明现阶段执行的免疫措施无法阻断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造成猪只免疫失败的常见原因有三,第一,疫苗存储、运输、注射操作过程中不合要求。第二,免疫程序制定不合理。第三,疫苗毒株对本场猪只缺乏保护力。

2.3免疫失败原因排查

通过现场监督检查,确认疫苗存储环境良好、现场操作人员没有打飞针或疫苗注射剂量不够的情况,排除疫苗注射操作不标准的可能;通过选取哨兵猪,持续监测伪狂犬gB抗体S/P值来调整免疫程序的方法,分别对三个批次的自留后备猪进行免疫。三个批次的猪只伪狂犬gE抗体在102-122日龄阶段仍然出现转阳的情况(下三幅图所示),排除免疫程序不合理的可能,同时证明原Bartha-K61毒株伪狂犬疫苗对本猪场缺乏保护力。综上原因,做出更换伪狂犬疫苗毒株的决定。

注:图中0.6以下为阴性,0.6-0.7为可疑,0.7以上为阴性

2.4新毒株疫苗的免疫程序制定

根据猪只母源抗体衰减时间,病毒感染时间,以及监测过程中,伪狂犬gB、gE抗体变化情况,制定新的免疫程序,并在监测过程中持续优化,调整后免疫程序如下所示;

2.5哨兵猪监测

在新的免疫程序下,按照哨兵猪检测方案进行监测,已经完成15个批次(四周批生产)的后备猪监测及更新,还有6个批次的猪只正在检测阶段,所有哨兵猪在监测过程中,母源gE抗体衰减转阴后,未出现再次转阳的情况(监测结果如下图);

2.6后备猪入群

根据摸底检测结果,默认原种猪群体gE抗体阳性率100%。后备公猪和后备母猪入群前,100%gE抗体检测,阳性淘汰,阴性入群更新原有种猪。

三、 结果分析

阴性后备猪的产出,说明新制定的免疫程序,有效的控制住了伪狂犬病毒在场内的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

本次净化,从该猪场生物安全改造、摸底检测开始,到第一批次阴性后备猪入群为止,历时334天;从第一批阴性后备公猪猪入群,到全场公猪更新完成,历时196天,从第一批阴性后备母猪猪入群,到全场公母猪更新完成,历时420天。全场共历时754(334+420)天完成净化工作。

更新过程中,前7个批次母猪平均更新率为群体数量的3.5%,后8个批次平均更新率为群体的10.5%。如果从第一个批次开始,就保持10.5%的更新率,需要308天即可完成全场母猪更新。共需642(334+308)天即可完成净化。

四、 讨论

通过合理的外部生物安全硬件改造、内部生物安全体系升级,降低净化过程中,外部疾病传入场内的风险,是提高伪狂犬净化成功率的有效措施。

切断公猪精液传播病毒的途径是伪狂犬净化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对于商品母猪场,可以选择优先淘汰gE抗体阳性的公猪方式,降低精液传播病毒的风险;对于纯繁种猪场,由于育种工作的要求,不能短时间大量淘汰公猪,可以通过合理免疫程序,保证新生仔猪不受病毒感染。

与清群复产方式相比,免疫检测淘汰是温和有效的伪狂犬净化方式。在净化过程中,猪场各项生产成绩不受影响。在市场行情走高时,可按照猪场正常淘汰计划进行更新,在市场行情低迷时,可根据提供阴性后备种猪的数量提高更新率,加快净化进度。

本次净化案例的成功,也说明免疫检测淘汰法不止适用于伪狂犬阳性率较低(30%以内)的猪场,在场内种猪阳性率接近100%的情况,也同样可以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实现快速高效的净化。

下载填写提交报名表参与评选

猪伪狂犬病防控优秀实践奖参选报名表.doc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