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心|线上教育进行时,孩子居家爱玩手机怎么办?

南方+ 记者

【开栏语】

4月10日,广州全市中小学校按下线下教育“暂停键”,大部分学生开启了居家学习的线上教育新模式。新模式保障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但新变化也带来了一定的“心问题”。随着居家线上教育时间的不断拉长,其引发的心理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以此为契机,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联合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于南方+客户端上开设“在+安心”栏目,栏目关注涉及青少年群体相关的热点心理问题,通过邀请资深心理咨询师在线开讲,以实际案例为切入点,分析背后隐藏的心理动机,提供具体的指导性、实用性意见建议,帮助疏导、缓解心理问题。敬请垂注。


随着广州全市中学阶段学校(白云区除外)有序恢复线下教学,中学生陆续回到熟悉的校园。但疫情期间,仍有不少学生因各种原因居家进行线上教育。有的家长由于平日工作忙碌,还要照顾家中的“神兽”,难免“着急上火”,面对孩子居家过度沉迷电子设备的现象,家长应当如何科学引导,帮助孩子将精力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当中?小南邀请大家关注本期心理答疑内容,孩子居家爱玩手机怎么办?

【案例】

李妈有一个在读小学四年级的儿子,由于疫情原因在家上网课。以前儿子对学习还是很感兴趣的,现在倒好,居家学习期间,变得对学习不“感冒”了,喜欢上了玩手机,有时玩得晚上不睡,早晨不起,怎么说都没用。李妈也曾想把手机收掉,但却遭遇“顽强抵抗”。李妈“心态崩了”,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分析】

孩子为什么喜欢玩手机?据笔者掌握的资料,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了大量接触手机的时间。由于以前孩子在校就读,学校规定上学不能带手机,再加上放学回家后还要做作业,孩子接触手机的时间少,家长还不担心。但现在疫情居家,没有了老师的管教,孩子又有了大量自由的时间,接触手机的机会就多了起来。

2.玩手机满足了孩子爱玩的天性。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孩子疫情居家期间,不能出门去玩,生活相对单调。手机易得,且不少软件为了留住“用户”,都试图增强自身吸引力(不可替代性),加上孩子本身具有爱玩的天性,因此,一接触手机,孩子就很容易着迷。此外,手机上也有不少把人的注意力“留”在屏幕上的小设计,如未读信息上的小红点、短视频不点击暂停就会自动播放下一个等,手机游戏对孩子来说,更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3.缓解了学习的压力。实事求是地说,孩子现在面临一定的学习压力,尤其是毕业班的孩子,有的孩子压力大了,又找不到很好的解压办法,于是迷上了玩手机。只有通过玩手机,才会感到自己放松了。

4.受长辈的影响。现在乘公交或地铁,很容易就会发现,绝大部分人一上车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机。有些人下班回到家,甚至一边吃饭一边看手机。这些对大家来说习以为常的事情,殊不知,对孩子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建议】

一是家长不要一看到孩子玩手机就火冒三丈,应该给孩子接触数字世界的机会。

在不影响孩子学习的前提下,可以陪孩子一起探索手机的秘密,看看他们玩什么。因为有时孩子玩手机并不都是玩游戏,有可能是在收集资料,或与同学网上交流学习等。就算看到孩子玩手机,也要表示理解。建议可以这样与孩子沟通:“我也理解你喜欢手机,其实我们也一样,有时候不刷手机,就感觉与社会脱离了,但是你目前所处的阶段毕竟和我不一样,所以我特别想听听你的想法,以及如何合理使用好手机的打算。”

二是买来手机后,家长可以先告诉孩子,手机虽然是个好东西,但如果没有规则的保护,会害人害己。

家长应该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耐心与孩子商量,和孩子一起制订一个手机使用规则,其中可以写上这么几条,手机不能上饭桌、不能带进卫生间、不能带进卧室,尤其不能带到床上、晚上九时后不能玩等。然后大家都认真签字,表示认可这份协议。有了规则后,孩子的行为也会受到一定的约束。

三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到。笔者在咨询时碰到有的家长说孩子离不开手机。我就会这样问,你离得开手机吗?当你要求孩子不看手机的时候,你在看什么?规则不能只对孩子,而不对家长。否则就是不公平的。如果家长确因工作需要暂时不能离开手机,也必须要向孩子讲清楚,并且得到孩子的理解与支持。

四是注意要充分挖掘孩子身上的积极资源,多给予肯定。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每个人身上都有积极资源,只不过被我们大多数家长忽略了。如同样看到孩子玩手机,如果笼统地说:“你在房间里就只会玩手机。”那孩子就会不服气。而如果这样说:“我今天六次到你的房间,只有看到你四次在玩手机。这说明你还是能控制自己的。”这样鼓励式、积极的方式,有时反而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是积极创建协商型家庭。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读本》显示,四类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用网过度,即亲子活动少、父母抗拒网络、教育粗暴、父教缺位的家庭。协商型家庭由于不是家长一个人说了算,亲子关系变得更加和谐,父母更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同时孩子也更乐意听父母的意见或建议,孩子反而不会沉迷于玩手机。

本文由广东省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资深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总督导杨凤定撰写。杨凤定,中共党员,上海市退休司法警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他从2003年开始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曾到北京、西安、云南和河南等地为咨询师做过培训讲座,并著有《违法人员心理矫治》一书。

【记者】陈理

编辑 佘余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