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谷雨时节,看中医师指导如何“健脾祛湿”

三水中医院
+订阅

谷雨是农历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一般在每年阳历4月19日至21日之间,有“谷之雨”和“雨生五谷”之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下而上也”,谷雨前后,天气逐渐回暖,降雨量逐渐增多,新谷物及时耕种,便能得到雨水滋润而生机勃勃。

谷雨时节,百花竞放,柳絮飞落,此时不仅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高发,脾胃、肝胆系统,风湿骨痛或神经痛等疾病亦常发生。

那么谷雨节气该如何养生呢

听听中医师有哪些建议

谚语有云“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南方地区的气温多达20~22摄氏度或以上,另一方面,雨量增多,意味着空气中湿度逐渐增大,于是便形成谷雨节气“湿温”的气候特点。

中医认为“湿困脾土”,湿邪很容易损伤脾之阳气,使得脾的运化功能失常而出现身体困重、疲惫、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关节酸重、皮肤湿疹、大便黏腻不成形、口气重、舌苔厚腻等情况,所以谷雨时节,要注意“健脾祛湿”。

防湿忌生冷

不宜久居潮湿之地,不要穿潮湿的衣服,少吹风,避免淋雨,天气好时应多到室外晒太阳,适当锻炼身体;平素饮食,避免过食寒凉生冷之物,宜多食健脾祛湿的食物,如山药、赤小豆、薏苡仁、芡实、小米、扁豆、鲫鱼等。

有些人觉得天气闷热,于是迫不及待进食冷饮,却不知谷雨时节虽然气温升高,但却未到炎热的夏季,进食冷饮后,胃肠容易受到冷刺激而出现腹痛、腹泻等不适,而且寒凉生冷之物容易损伤脾阳,脾阳虚使得湿浊内生,体内湿气更甚。

健脾不忘护肝

传统中医学理论认为,五行与人体五脏相配属,其中肝属木,脾属土,而根据五行相克理论,木克土,所以在谷雨节气,即使处于春末夏初,也应该顺应时节,在健脾祛湿同时,注意养肝、护肝,防止出现肝木过旺而脾土受到克制的状况。

饮食方面,除了避免生冷寒凉之物,还应减少高蛋白、高热能食物的摄入,适当增加新鲜蔬菜,尤其是当季蔬菜,如香椿、韭菜、菠菜、春笋等,同时,应减少酸味食物,而适当增加甘甜味食物。

保持心情开朗

“春属肝”、“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春末夏初阴气渐消,阳气渐长,有时天气较为闷热,让人容易感到烦躁不安,尤其是下雨或处在潮湿的环境中时,更易引发不良情绪,有研究表明,每年四、五月份,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会有明显变化,其中精神分裂症在春季容易复发。

因此,此时养生需注意调节情绪,不要长时间处于封闭的环境中,每隔一段时间让房间开窗通风换气,天气晴朗时,应到户外走走,多做深呼吸运动,选择一些以形体舒展为主的伸拉、牵引脊柱和四肢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但应注意,运动避免大汗出,否则容易耗伤阳气,影响夏季时气血健康。

谨防花粉过敏

“杨花落尽子规啼”,谷雨时节,柳絮飞舞,百花竞放,空气中漂浮着大量花粉、柳絮等物质,而且天气逐渐变暖,降水增多,细菌、病毒也随之繁殖生长,此时过敏体质的人应多加防范,尽量避免到花粉环境中,出门佩戴口罩,穿长袖衣服,减少口鼻、皮肤直接接触花粉等易引发过敏的物质,居住环境应注意防潮,适当通风,室内可使用空气净化器,除去过敏源。

推荐几款适合谷雨时节养生食疗方

赤豆薏米粥

材料:赤小豆、炒薏苡仁各50克,大米、冰糖适量。

方法:赤小豆和薏苡仁洗净后,放入锅中,用清水浸泡2小时以上,泡好后,加入大米煮成粥,根据个人口味加入冰糖,调至适宜甜度即可。

功效:健脾祛湿、利尿消肿。

注意事项:严重胃病者及孕妇慎用,糖尿病患者可不用冰糖。

鲜茶叶炒鸡蛋

材料:新鲜嫩茶叶100克,鸡蛋6个,植物油、盐、糖适量。

方法:新鲜茶叶洗净,沥干水分,锅内加水烧开,加入适量盐,把洗净茶叶倒入锅中焯水,捞出后倒入凉水中过凉,沥干水分,把鸡蛋打入汤碗,加入适量盐,少许糖,与茶叶充分搅拌,锅烧热,倒入植物油,倒入拌好茶叶鸡蛋液,炒至鸡蛋变黄时,用筷子划散,起锅装盘。

功效:醒脾开胃助消化。

五爪龙骨汤

材料:五指毛桃100克,茯苓20克,白术20克,薏苡仁30克,猪骨适量,生姜3片。

方法:五指毛桃、茯苓、白术、薏苡仁、生姜洗净,和猪骨一起炖熟,喝汤。

功效:健脾祛湿。

作者:研究生协作组 江泽敏


江泽敏

主治中医师

医学硕士

七年制医学硕士,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鼻炎、小儿腺样肥大、鼻窦炎、咽炎、中耳炎等疾病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