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读书月,让我们看看书店的故事!

南方都市报
+订阅

4月“南都读书月”期间,南方都市报和第十九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联合推荐五部适合读书月看的纪录片。

这五部纪录片,既有外国讲雪地之光教育学校学子回家之旅的《雪国之子》,也有专门讲书店的纪录片《百草园》,还有大学生志愿者故事《公路散文》。同时,还有直面公益机构“心智障碍者”的《一切都会有的》,甚至可以学习到非遗《百年粤韵》。五部纪录片于4月期间在线上呈现。观看影片请点击  

由萨拉·巴尔福、马库斯·斯蒂芬森导演的《雪国之子》以尼泊尔首都加德满的一所慈善寄宿学校——雪地之光教育学校为场景展开。这里的孩子大多数来自尼泊尔一个偏远的多尔普地区,他们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这里,在这里学习生活了十几年都没回过家,也没有亲人来看他们,但这里给他们的温暖让他们觉得这里就像家一样。这一次他们有三个月的时间可以回家,影片中的三个学生历经长途跋涉回到了家乡和家人团聚,并且感受到了从未感受过的家乡传统和风情。

  林文华(蜘蛛猴面包)、岳源导演的中国纪录片《百草园》是两位导演在百草园书店最后两周的经营时间里,拍摄记录了长达数十小时的珍贵画面,经过精心剪辑制作,便有了这部独立纪录片。书店里的灯光明了又暗,这家开了十一年的书店,在最后的一段日子里,有很多美好——人与书总在不断地相逢,在黑暗中发出彼此的光;也有很多狼狈——对于城市来讲,书店是如此重要,而它又是如此脆弱。

  《公路散文》是唐铭爽导演的,介绍以自行车骑行为载体的公益活动。在创始人杨民忠的带领下,一群来自大陆的大学生志愿者前往台湾协助来自偏远地区的二十六名弱势初中生环台湾岛并前往大陆骑行。

  《一切都会有的》的导演蒋能杰用两年的时间,在北京一家公益机构直面追踪拍摄。片子真实地记录了一群“心智障碍者”“无法自控”的“日常生活”、“助理”工作的异常艰辛及付出的“超常”耐心和爱心。这部纪录片集中展现“心智障碍者”刘浩先生、刘思博先生的“吃喝住行”和“喜怒哀乐”的“点点滴滴”:误会、生气、砸玻璃、炒菜、买可乐、拖地、荡秋千、听音乐……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苏园导演的《百年粤韵》聚焦粤剧。1917年,以平洲粤剧人金山和为首的一批有识之士在当时南海县平洲江表村一间祠堂内创立了“乐群英”童子班(又称“平洲科班”),此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开办童子班的历史先河。童子班广招学徒,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粤剧艺人,自此粤剧名家辈出,群星璀璨,素有“粤剧摇篮”之美誉。在新时代,老一辈艺术家如何坚守舞台,年青一代又如何传承?纪录片有所记录,也有所反思

专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经典作品,湖北武汉就有一家以百草园命名的独立书店,2021年这家书店退出市场。光看名字,就知道这家书店是很有情怀的,导演林文华和岳源是如何展现这家书店的情怀的呢?记者和林文华聊了聊那些关于书店的人和事。

  南都:您当时为什么想到做一个书店的纪录片?

  林文华:这个书店的故事正好发生在我身边。同时,这也缘于另一个导演岳源,他之前就有要做百草园书店相关的记录,一直没有实施,正好我们看到老王发布的闭店信息,才决定赶紧去看看。

  南都:您选片的原则是什么?

  林文华:自己感兴趣的事件或者人物,基本都是身边熟悉,或者朋友介绍的,来自普通人的故事。

  南都:在拍百草园的过程中,您有没什么印象特别深刻的事?

  林文华:我在决定去拍的头一天内心还挺忐忑,这就是一个书店闭店的过程,时间也短,我不知道自己能拍成什么样。第二天去了现场,看到整个阳光码头人头攒动,全部集中在百草园书店,外面的人排着队结账,里面的人打着手机电筒,安静有秩序地在室内寻找自己想要的书,那副场景实在打动我,像是荒漠中的花朵一般的美妙场景。

  南都:有没看到让您特别感动的人?

  林文华:那些义务来给老王帮忙的学生、朋友、读者、漫画家都很令我感动,他们都是想出一份自己的力来帮助书店,最后那个买下所有图书的朋友是令我们特别感动也很意外的人,让书店有了一个美好的结局。

  南都:这部片子在豆瓣上口碑不错,有8.5分,您希望《百草园》这部纪录片给观众带来什么?

  林文华:在互联网时代,读书成了一种丢失的习惯,书店成了打卡而不是获取知识的地方。我们希望能通过片子重新引起大众对阅读、对书店行业的重视,这个行业不应该受到冷落,它是无法被取代的。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通讯员魏超然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