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
“天人合一”作为中医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健康观的重要内容,包括人体自身的形神统一和人与自然的内外环境统一。
对于如何促进形神统一和谐,最早、最朴素实用、最富含中医哲学内涵的技术乃出自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的五形人体质判别。它通过对人的个体特征按五行属性分类进行论述,包含了人的形态特征、生理功能、心理状态、季节的适应性、疾病的易感性以及预防保健等相关内容,其内容详尽,被称为《黄帝内经》中最为完备的体质分类。
而对于“人与自然的统一”,最具有现实实践意义的二十四节气。它是对农业、天文、地理、气候、生物等运行规律的凝结,也为人类养生保健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印证了《灵枢·本神》论养生时所言:“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本栏目将顺着节气推送省名中医池晓玲教授“多维立体系列疗法体系-二十四节气养生系列”内容,从大家最为关注的中医养生为切入点,以中国农历特有的二十四节气为分界点,以五形人体质为分类法,指导大家通过“五形人”体质辨识,在不同节气里通过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管理自己,以起到改善体质,防病祛疾的作用。
4月20日迎来谷雨节气,常言道:“雨生百谷”,此时阳气渐长,阴气渐消,随着气温回升,降水增多,湿热交加,人体容易感受湿邪侵袭而引起肩颈痛、关节疼痛、脘腹胀满、不欲饮食等病症。此外,由于这段时间主要为中午气温较高,早晚气温仍会降低,起居稍有不慎即可能感受“虚邪贼风”而引起感冒。因此,做好谷雨养生对顺利过渡到夏季有重要意义。那么木、火、土、金、水五形人应如何做好养生保健,顺利进入夏季?
一、五形人体质判别
根据《黄帝内经》对五形人体质的描述,木、火、土、金、水形人各有以下特点。
木形人的体质特点:肤色苍色,头小,面长,两肩广阔,背部挺直,身体小弱,手足灵活,并有才能,非常劳心,体力不强,多忧虑,作事勤劳。这种人对于时令的适应,大多能耐春夏,不能耐受秋冬,感受秋冬寒冷之气的侵袭,就容易生病。
火形人的体质特点:皮肤赤色,脊背肌肉宽厚,脸形瘦尖,头小,肩背髀腹匀称,手足小,步履稳重,对事物的理解敏捷,走路时肩背摇动,背部肌肉丰满。其性格多气,轻财,缺乏信心,多虑,认识事物清楚,爱好漂亮,性情急,往往不能享受高龄而死亡。这种人对于时令的适应,大多能耐春夏,不能耐受秋冬,感受秋冬寒冷之气的侵袭,就容易生病。
土形人的体质特点:皮肤黄色,面圆,头大、肩背丰厚,腹大,大腿到胫部都生得壮实,手足不大,肌肉丰满,全身上下都很匀称,步履稳重,举足轻,他们内心安定,助人为乐,不喜依附权势,而爱结交人。这种人对于时令的适应,大多能耐秋冬,不能耐受春夏,感受春夏之气的侵袭,就容易生病。
金形人的体质特点:体形比较瘦小,但肩背较宽,方形脸,鼻直口阔,四肢清瘦,动作敏捷,肤色较白,呼吸平缓,说话虽少,但语出惊人,心胸宽广,富有远见稳重自持,组织力强,为人敦厚,做事认真。这种人对于时令的适应,大多能耐秋冬,不能耐受春夏,感受春夏之气的侵袭,就容易生病。
水形人的体质特点:体型比较胖,偏矮,头较大,腮部较宽,腹部较大,肤色偏黑,腰臀稍大,手指短,发密而黑,怕寒喜暖。机智,灵巧,步态,反映灵活,诡计,善辩,喜动,富于灵感,好幻想,喜自由,多疑嫉妒,心胸比较狭窄。这种人对于时令的适应,大多能耐秋冬,不能耐受春夏,感受春夏之气的侵袭,就容易生病。
二、谷雨养生大则
精神调养:此时气候潮湿,人体易感沉重、烦闷等不适。故需宁神静气,戒暴戒怒,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
起居调养:避免久居湿地,避免过度劳做,一旦汗出勤换衣服,以防湿邪侵袭。谚语说:“谷雨寒死老鼠”,此时寒气仍未全退,且雨量开始增多,因此也要注意保暖,早晚最好加件衣。
运动调养:积极参与户外运动,建议以柔缓或者静态运动为主,如打太极拳、八段锦等,以顺养脏气。
饮食调养:以清热祛湿,益肺补肾为法,多进食玫瑰花、佛手、陈皮、白术等。
三、五形人谷雨养生要点
01
.木形人:顺养肝气
精神调养:做到平心静气,戒暴戒怒,以免扰动肝气。
起居调养:睡好子午觉,避免劳神思虑。劳作而不过度,饮食而不贪饱,以蓄养正气。
运动调养:可选择静中有动的运动如太极拳等,运动时不宜汗出过多,以免阳气外泄。
饮食调养:宜多服疏肝健脾,清热祛湿的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如薏苡仁、山药,玫瑰花、郁金、佛手等
药膳可选择郁金佛手蜜饮:郁金15克,佛手12克,蜂蜜30克。将郁金、佛手用冷水浸泡20分钟后入锅,加适量水,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待药汁转温后调入蜂蜜即成。有疏肝理气、清热解郁的功效。
0
2.火形人:清热祛湿
精神调养:平和冷静,多与人聊天或欣赏轻音乐以畅情志,避免忧思恼怒的不良情绪。
起居调养:宜早起以促进阳气生发。日常动作宜缓,不宜反复出汗。穿衣宜“下厚上薄”以避免气机外泄。避免贪饮咖啡等兴奋精神饮料,以防影响睡眠质量。
运动调养:建议在早晨、下午或者晚餐后适当运动,推荐慢跑、广播体操、球类运动等。
饮食调养:宜多服疏肝解郁、清热祛湿的食物或药食两用之品,如青瓜、蒜苔、枇杷、杨梅、番茄、扁豆、苡仁、木棉花、郁金、猪苓等。
药膳可选择扁豆薏苡仁粥:扁豆20克,薏苡仁30克,木棉花30克,猪瘦肉200克,粳米200克。将猪瘦肉洗净,切片,扁豆、薏苡仁、木棉花洗净,与淘洗干净的粳米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成粥即成。有清热健脾祛湿的功效。
0
3.土形人:健脾祛湿
精神调养:宜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使肝气得舒,气血和顺。
起居调养:适当晚睡早起,增加日常活动时间,以助发越湿气。勿近湿地、勿淋寒雨、勿早用冷气,以防伤及阳气。三餐勿过饱,避免进食生冷黏腻食物,以防增加脾湿,影响身体气机。
运动调养:推荐快走、爬山、太极拳等运动,少量汗出即可,避免运动后汗出过多,以免阳气损伤。
饮食调养:土形人宜多吃清热祛湿,健脾理气之品,如冬瓜、金桔、赤小豆、陈皮,山药,扁豆,苡仁,鸡蛋花等。
药膳可食用半夏山药粥:法夏15克,鲜山药200克,陈皮5克,粳米200克。将法夏用温水淘洗数次,以除去矾味,再将山药洗净去皮,切成丁。把法夏、陈皮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水,煎取300克清汤,去渣后放入淘洗干净的粳米、山药,加适量清水,熬煮成粥。有健脾和胃祛湿的功效。
0
4.金形人:益肺补肾
精神调养: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可多参与郊游、踏青等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起居调养:保证充足睡眠,早晚注意添衣避寒。不建议过早起床运动,也不能过早使用冷气设备,以免引起肺脏受寒。日常避免过度劳作、或者高声多语,以防伤气。
运动调养:可多进行体育锻炼,可选择太极拳、广播体操、慢跑、羽毛球等球类运动。
饮食调养:可以多吃疏肝清热,益肺补肾之品,如枇杷、茉莉花、薏苡仁、冬瓜仁、蜂蜜、桑椹、芝麻、花生等。
药膳可以选择薏苡仁芡实橘皮粥:薏苡仁50克,芡实15克,橘皮5克,粳米200克。将薏苡仁、橘皮洗净,与淘洗干净的粳米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水,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煨熬成粥。有疏肝解郁、培补脾肾的功效。
0
5.水形人:助阳化湿
精神调养:避免忧思、急躁等不良情绪,使气血和调。
起居调养:预防寒湿入侵,避免久居湿地,避免进食冷物,雨湿天气避免薄衣短裤,更不能冒雨行走。阳光充沛时可多晒太阳以振奋阳气,劳作时应避免出汗,尤其不可大汗淋漓。
运动调养:多在户外阳光下进行运动,以散步、爬山、八段锦等柔缓运动为主,避免汗出过多伤阳。
饮食调养:应多吃温阳祛湿之品,佐以调补肝肾之品,如山药、白术、炒扁豆、鲫鱼、猪肉、茯苓、土茯苓等。
药膳可选择参枣米饭:太子参15克,陈皮6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猪苓10克,大枣20克,粳米250克。将党参、陈皮、白术、茯苓、猪苓、大枣放在锅内,加适量水泡发后煎煮半小时,去渣取汁备用。将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加入药汁及适量清水,用大火煮沸,小火煮成米饭即成。有补气养脾和胃的功效。
医学指导: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主任 池晓玲
池晓玲
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广东省名中医,岭南名医,主任中医师,教授,二级正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全国第六批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中医哲学访问学者,国家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
兼任九三学社中央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方药量效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方药量效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肝胆疾病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药学会中医肝病用药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首席专家顾问、广东省保健协会健康服务示范基地首席专家等40多个学术任职。
从事中医临床研究工作近40年,坚守中医原创灵魂,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推进中医肝病的传承发展,创立多维立体系列疗法体系及其创新性学术思想,建立以辨证论治为主导的“预测-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一体化的肝病防治模式,疗效显著。先后主持及参与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其中主持国家科技部“十二五”“十三五”重大传染病专项课题各1项,主持制修订国家级行业标准2项,参与制订国家级行业标准、学会标准12项。主编及参编著作20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得科技成果证书1项、新技术1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华夏医学科技奖1项,广东省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擅长中医辨证施治、中医心理治疗、情志疗法、中医外治法、药膳食疗、养生保健,提出并实施中医多维立体系列疗法体系治疗肝病,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供稿:池晓玲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执行编辑:杨宗芬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