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诗书画,绘尽岭南群芳荟萃,写透文人忧国情怀。
4月20日,“踏卷寻芳——解构《肤公雅奏图诗画卷》展”在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开展。据悉,本次展览是《肤公雅奏图》首次来到袁崇焕故乡东莞展出。《肤公雅奏图》可以看作是一本岭南诸子赠予袁崇焕的“临别录”,从中可以窥视袁崇焕在岭南的“朋友圈”。
本次展览由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主办,通过对卷图、诸子题诗的解析和生平的展示,凸显出晚明广东士人的精神风貌和爱国情怀,以及他们对袁崇焕不畏艰难,北上抗辽、励志守土的崇敬之情。
《肤公雅奏图》首次来莞展出
文人情怀跃然纸上
《肤公雅奏图》不仅是袁崇焕相关文物中颇有意义的存在,放至整个历史长河中也具有独一无二的光彩。
观赏本幅诗画卷,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引首的四个字大字——肤公雅奏。但何为“肤公雅奏”?
“肤公雅奏”四字语出《诗经》。在古文中,“奏,成;肤,大;公,功也。”故“肤公雅奏”意为大功极成。短短四字,寄托了岭南诸子对袁崇焕的美好期望。
据介绍,《肤公雅奏图》是明末岭南雅集诗书画合卷中最著名的一幅画卷。崇祯元年(1628年),岭南名士们在光孝寺举办了一场饯行的雅集,送别二次复起、蓟辽督师的袁崇焕。席间,赵焞夫绘画,陈子壮、邝露等十九位粤中名士题诗卷上。诸子所作诗文多赞扬袁崇焕北上抗辽的坚强意志以及惜别之情。
《肤公雅奏图》全长六米有余,由画心、题诗、题跋三部分组成,画心是目前流传最广、最为人知的部分。画作中,袁崇焕从广州光孝寺拜别岭南好友,在岸边家人的注视之下,乘舟从珠江边的码头出发,赴京就任。
作为一幅典型的江岸送别山水画,《肤公雅奏图》的意象既传统又有自身特色,传统之处在于烟波江上,片舟待发,宾客在树下对话。别致之处在于远处的层层峰峦,展现了岭南独有的山河风光。有学者曾指出,峰峦重叠似在暗指赴任路途的遥远艰险,表达了作者的眷恋之情。整幅画作大面积留白,意境辽阔悠远,烘托了送别时的离愁别绪。
此前,此卷一直藏于广东省博物馆,作为一幅为送别袁崇焕而作的画卷,本次是首次来到东莞展出。展览围绕《肤公雅奏图》展开,从画卷背景、诗画解析、人物关系、后世流传等四个方面展开了介绍。
除了压轴藏品《肤公雅奏图》外,本次展览中还展出了百余件文物,包括明代兵器、玉器、陶瓷器、书画等。其中,有12件珍贵文物来自广东省博物馆,不少袁崇焕纪念园馆藏文物是首次展览。
整场展览恰如其名——踏卷寻芳,整体以淡雅的浅绿色为主色调,配以太湖石、案几、古琴等造境,别有一番大明雅致。展厅内,各类文物摆放颇具巧思,在介绍袁崇焕行军往事部分,陈列展出了不少明代的军事用器;在讲解袁崇焕返乡后的事迹时,所搭配的文物则为各类文房用品,让观众可以更直观地感知时代背景,也从侧面衬托出袁崇焕的能文能武。
揭秘袁崇焕的“朋友圈”
岭南名士“仪式感”满满
“送别”作为明代的流行文化,被文人们郑而重之地对待着。《肤公雅奏图》的迷人之处在于其反映的袁崇焕在岭南的“朋友圈”。
《肤公雅奏图》向观众们展示了一场“仪式感”满满的“送别”,展现了一个群芳荟萃的岭南,带大家进入到清幽淡雅却又开放包容的晚明。如果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肤公雅奏图》就类似一本写给袁崇焕的“临别录”,有人画画,有人题诗。打个更有趣的比方,袁崇焕读《肤公雅奏图》的题诗,就好像当代人在刷朋友送别自己的“朋友圈文案”。
“曾闻缓带高谈日, 黄石兵筹在握奇。回纥传呼唯郭令,召公受策自淮夷。追锋北向趋三事,露布东征宠六师,此去中兴麟阁待,燕然新勒更何辞?”同为南园十二子之一、袁崇焕的同乡挚友陈子壮所题的诗文,借前朝著名军事家的典故,展现了背后深厚的家国情怀。
在为袁崇焕送行的众多雅士中,有在朝官员、地方学官、罢闲官员,也有国子监诸生、地方生员等生衿。他们或用隶书、楷书,亦或是用行草,书法风格迥异,又不约而同地用题诗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殷切厚望和家国之情。
雅集于竹影琴韵之中,凝视于年代雅物之微。岭南士人们渴望早日收复河山的忧国情怀与对袁崇焕的殷切期待凝结于纸面之上,寄托于器皿之中。展览在第四部分中原创了《肤公雅奏图》历代辗转流传的内容,期间还挖掘了不少莞邑志士保存文物的故事。
时过境迁,《肤公雅奏图》至今呈现在众人眼前,离不开一众士人对此卷的重视与保护。据悉,该卷初为袁崇焕带去辽东,流失许久后于清末光绪年间重见于世,先为官员王鹏运收藏,后画卷转为江瀚、伦明收藏并题跋。伦明之后,原图辗转马氏媚秋堂、澳门何贤收藏,后流落香港,最后由罗孚捐赠给广东省博物馆。
光阴流转,我们依旧能在这幅6米长卷上感受到当年明代士人们的一腔热血。趁春光明媚,踏卷寻芳,赏《肤公雅奏图》,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放松身心,找到一份古雅与宁静,一起感受那个风雅精致的文化时代吧!
【撰文】马新杰 何绮莹
【摄影】黄伟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