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驿道·非遗·工艺①
高州市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智慧和勤劳打造出独特工艺和文化,虽历经几百载,依然传承不衰。让我们沿着驿道,找寻非遗和工艺之美。
非物质遗产
高州木偶戏
栩栩如生的高州木偶戏
高州木偶戏,民间称“傀戏”、“傀仔戏”,始于明代万历年间,在福建布袋木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高州民间传统戏剧艺术。高州木偶戏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茂名文化名片20强。
高州木偶戏,原开始为单人木偶戏,清末发展了中班木偶戏。高州木偶戏没有固定的演出场地,只需一小块空地就可以搭台演出;在时间上,一年四季都有演出,但以春季为最盛,元宵、年例和喜庆节日都会演出木偶戏。高州木偶戏以高州白话演出,唱词为七字诗体句式,唱腔称木偶腔,以高州山歌调为基础,以叙事体例演唱。木偶戏内容多取自历史演义、公案小说、民间传奇、神话故事,传统剧目不下数百种。所演人物忠奸、善恶分明,有传播历史知识和传统道德教化作用。
高州木偶戏木偶 (高州市文广旅体局提供)
高州木偶属杖头木偶,杖头雕刻精巧。木偶艺人表演技艺精湛,不仅能使木偶的头部、手臂、肘、腕、指和腰腿伸曲灵活自如,还可令其眼、口灵活张合。表演时,木偶艺人可操纵木偶作眨眼、喷烟喷火、杀头等高难度动作;可令木偶做出开合扇子、穿衣、戴帽、斟酒、拿书、写字、开弓射箭等动作,一举一动,准确自然。单人木偶戏,艺人集唱、做、念、打和奏乐于一身,木偶的操作、唱腔对白、锣鼓敲打等全套表演艺术,均由一位艺人完成。
“先有傀戏,后有人戏”,高州木偶戏融会了雕刻、服装、表演、剧本、音乐诸元素,深受群众喜爱。2003年,高州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木偶)之乡”。
八音锣鼓
八音锣鼓-参加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的“岭南民间艺术展演”剧照
八音锣鼓是高州市一种古老的传统音乐,也叫“八音班”,在厅堂表演时也有人称“华堂班”,是一种以打击乐演奏为主的民间艺术,明末清初从闽南传入高州。八音锣鼓已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八音锣鼓最初主要用于庙堂的巡游,为方便行进走动,八音锣鼓配以锣鼓亭(柜),锣鼓亭由2人或4人抬着,乐师打着锣鼓亭挂着的乐件,与巡游的队伍一起,边打边前进。八音锣鼓演出地点灵活机动。八音锣鼓的艺人亦农亦艺,平时分散务农,有节庆活动就集中,艺人们都熟练各自角色技艺,并掌握各种程式,集合后即可演出,每年正月、二月期间八音锣鼓演出较为活跃。
高州山歌
高州山歌表演
高州山歌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是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艺术价值的传统民间音乐。高州山歌用高州白话(古称俚语)传唱,曲调多种,形式独特,即兴性强,分布地域广。民国以前的高州山歌,不论男女老少和文化水平高低,皆能即编即唱。
高州山歌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和唱、驳尾唱、表演唱等。1987年以来高州县文化馆组织人员搜集和整理了2000多首“高州山歌”,录音收集80多首传统高州山歌,形成文字本和音像本,保留了原唱形式。80年代有近百首“高州山歌”入编“高州县民间三套集成”;东岸岑山宣传队的山歌表演唱《新花朵朵向阳开》,代表湛江地区参加省文艺汇演,在省城引起轰动,广东台专门录音播放,多家报刊作了报道。2003年高州市文化局、文化馆搜集编印出版了《高州山歌三百首》。2004年以来,高州市举办了多次山歌擂台赛,吸引大批的专家学者关注。
(图片除了署名外,均为茂名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提供)
【茂名古驿道 | 高州驿道·非遗·工艺②(待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