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顺利出舱结束长达半年之久的“九天逐梦”任务。
宇航员“出舱”后需要坐护航椅。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着陆后,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经现场医监医保人员检查确认,身体状态良好。出舱后太空三人组“躺坐”在护航椅上接受采访,接力报告“感觉良好”。
那么问题来了,航天员为什么需要坐在护航椅上呢?中山市中医院骨一科副主任医师王伟群表示:“研究表明,宇航员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容易产生肌肉萎缩、骨钙流失加剧导致废用性骨质疏松。”
医监医保人员对航天员进行状态检查。
王伟群提出,宇航员刚回到地球时,会出现“腿发软”等症状,走路、站起来都相对较难,需要坐在护航椅上重新适应地球的重力环境。
什么是废用性骨质疏松?
一般而言,宇航员在微重力环境下,肢体及躯干缺乏重力的作用,肌肉收缩量减少,对骨的刺激也减少,骨量就会逐渐减少。
王伟群表示,当人体的骨密度下降时,容易导致人体e骨质疏松。因此,宇航员在太空中的骨丢失被归为“废用性骨质疏松”的一种。
从学术角度解释,是由于运动能力受限或功能障碍,引起骨矿含量减少,形成骨质疏松症。它是由负重长时间显著减少,引起骨钙丢失、骨微观结构改变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下降,最终导致骨质疏松。
王伟群表示,废用性骨质疏松不仅容易发生在宇航员身上,普通人也容易出现废用性骨质疏松的问题,常见于因脊髓损伤、中风造成瘫痪长时间卧床的患者。
如何防治?运动很关键!
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少人可能会想到饮食和药物,往往忽略运动的重要性。对于骨骼来说,外部压力刺激是非常重要的,运动中肌肉收缩可产生对骨骼的应力刺激,因此无论是预防骨质疏松还是治疗骨质疏松,运动都是一个优选方法。
王伟群表示,在太空,航天员会面临严重的肌肉萎缩、骨质疏松,所以他们不仅要补充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而且几乎每天都要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防止肌肉过度萎缩。如果不做任何干预会严重降低航天员的在太空的工作能力,回到地面也将长时间无法站立行走,甚至引发脆性骨折。
航天员的太空健身房。
同样,在地球正常重力环境之下,如果久坐不动只想躺平,那么身体的肌肉骨骼怎么可能不退化?
运动锻炼是刺激肌肉骨骼系统发育和减缓衰老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青少年要积极进行运动锻炼。
对于脊髓损伤或中风瘫痪需长期卧床和骨折后无法负重的患者。王伟群提出,需要为他们提供指导,鼓励其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或选择低频脉冲电刺激等康复治疗方法,增加主动和被动的肌肉收缩运动,通过增强肌力间接地增加骨的载荷以达到预防骨量丢失,维持骨密度的目的。
对于已经出现废用性骨质疏松的患者,因为骨的脆性增加容易骨折,在运动方法、时间、地点的选择上需更加谨慎,要以安全适度为原则。根据身体健康状况,运动不可过量,应适时调整运动项目和运动强度。避免倒立性、屏气性、冲撞性或者高负荷的运动;避免引起脊柱扭转、前屈的动作;对于跌倒风险比较高的老年人,还需要进行平衡能力的训练。运动场地应选择平坦、阳光充足、通气性好的场所,以免意外事故发生。
王伟群认为,合理的膳食结构、保障饮食营养平衡、充分摄取钙和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对骨质疏松的防治至关重要。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曾艳春
【通讯员】黄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