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中国经济的点线面 | 经济粤评

经济粤评
+订阅

4月18日,全国一季度经济数据发布,超27万亿元的GDP,彰显超大规模市场的规模和实力,4.8%的同比经济增速彰显韧性,也体现巨大压力。

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工业生产较快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10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3%、货物进出口同比增长10.7%……“前两个月数据支撑下,一季度中国经济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3月份以来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经济爬坡过坎的难度在加大。一季度总的数据看平稳开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说。

比GDP数据更重要的,是经济的走势、结构、层次和质量。一季度,投资、外贸、消费、工业、服务业以及更多细分数据的“冷热不均”,都在不断提醒我们,疫情和世界政经格局仍在加速变化,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

“点”上突破

14.2%里的技术升级,新兴产业突破发展瓶颈

一季度,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2%,体现了多重压力下,中国经济持续升级的产业力量。

有这样一个往往被人忽视的常识:从千百年的历史视野看,2%左右的低增速才是绝大多数时间里的常态,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特别是中高速增长,反而是经济运行的“非常态”,且主要发生在两种情况:一是重大科技革命爆发,二是低技术水平国家实现技术赶超。

整体上看,我国正处于后者半途。如何走完全程并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高技术制造业为代表的中高端产业,正是关键点,其保持快速增长,说明中国经济仍在持续推进技术赶超,不断增强经济内生力量。

这样一个产业尤为值得关注:新能源汽车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了140.8%。就在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2022年汽车工业产销情况显示,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9.3万辆和125.7万辆,同比均增长1.4倍,全球市场份额也提升到65%的新高。

广汽新能源汽车生产车间。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摄

广汽新能源汽车生产车间。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摄

新能源汽车火爆,不仅是政府推动配套基建、支持企业转型的结果,更是因为与燃油汽车相比,其动力表现、智能驾驶功能、使用成本等更加符合消费需求。

该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强了我国在汽车产业的话语权,可“以我为主”构建完整产业链,也激活了消费——一季度,我国汽车商品零售超万亿元,超过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还让充电桩等固定资产投资可产生持续的经济效益,更体现了绿色低碳转型的发展方向。

这样的情景不是孤例。

从产品看,一季度,我国的太阳能电池、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24.3%、10.2%;从投资看,高技术制造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37.5%、35.4%。这也带动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高于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

如果说全球产业东移给我国工业化带来了历史性机遇,我国能否培育、发展更多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将是决定产业发展乃至全球未来产业链重心的胜负手。

佛山一企业展示的工业机器人。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佛山一企业展示的工业机器人。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线”保畅通

3月多项指标转弱,稳住供应链就是稳住经济大局

3月单月的多项指标都显示,当前经济形势严峻: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5%,低于临界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33亿元,同比下降3.5%;进口14530亿元,下降1.7%。

更让人担忧的是,当前少数地区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进而间接影响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前段时间,何小鹏、余承东等预警,车企5月或全面停工,蔚来汽车也遗憾表示,整车生产暂时停止了。对此,国家发改委经济贸易司日前表示,将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全面恢复物流运行营造宽松环境。

经济活动最怕什么?不确定。

物流公司接了订单不知能否通行,产业链上游不确定物流是否畅通不敢满负荷生产,下游不确定能否如期拿到零部件不敢接新订单,员工不确定会否遭遇裁员不敢消费……

这都会对稳预期、稳信心,乃至实现全年5.5%左右的增长目标造成重大影响。

珠海一公司的智能化车间,工作人员在操作机器。南方日报记者 钱文攀 摄

珠海一公司的智能化车间,工作人员在操作机器。南方日报记者 钱文攀 摄

从经济角度说,奥密克戎的一大特点是,传染性进一步增强,通过物品传染的病例增多,从而让疫情的主要冲击对象从线下服务业扩展到制造业在内的整个产业网络。

一方面,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餐饮等接触性聚集性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另一方面,原本如齿轮紧密咬合的产业链供应链面临在内部断裂的风险。一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8%,比去年第四季度环比下降1.6个百分点。

疫情下,一系列支持企业纾困发展政策措施对于稳定工业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季度,根据对全国近11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对减税降费政策的满意度超过了85%。

对此充分肯定的同时,还要认识到,减税降费主要是短期纾困,更关键的还是要打通经济循环的堵点。

同样在18日,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核酸检测结果48小时内全国互认,通过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等撬动1万亿元资金,建立汽车、集成电路、消费电子、装备制造、农用物资、食品、医药等重点产业和外贸企业白名单。

当然,最为关键的是,在疫情防控中,只有速度更快、再快,措施更有效、有力,才能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

坚持“动态清零”打好供应链产业链的保卫战,最大限度提升经济运行的可预期、可持续性,降低全产品和服务周期成本,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实现“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关键,也是亿万企业、家庭的民生所系。

保住产业链,就是保住经济的生命线。

4月15日,第131届广交会“云”开幕。参展商通过网络直播推介商品。受访者供图

4月15日,第131届广交会“云”开幕。参展商通过网络直播推介商品。受访者供图

“面”促循环

城镇化发展迎来拐点,打通堵点加快动力转换

万千产业链的“线”汇成了14亿人、114万亿元超大规模市场的“面”。

3月份,41个大类行业中有37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331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8%。这显示出制造业大国的强劲韧性和雄厚家底。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中,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达到4.4%,其中新兴市场和发达经济体实际GDP增速分别为4.8%和3.9%。一季度中国经济实现4.8%的增速,依旧处于全球经济较高水平。

“湾区号”中欧班列已开行178列,打造了联通欧亚大陆立体物流网络。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湾区号”中欧班列已开行178列,打造了联通欧亚大陆立体物流网络。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如何让这种趋势更稳健更加可持续、更加高质量?除了让供应链保持畅通,还要对整体经济的动力转换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

即使不考虑疫情,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本就复杂。旧力衰减、新力未壮,是跨越“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时的重要特征,中国也不例外。

将“人”从农业推向工厂,将“土地”由田园转变为城市,这是过去40多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两大动力。与此同时,加上考核机制等多重因素,一方面造成各地的重复、低效产业建设,很多中低端商品供大于求,另一方面也推高了大城市房价,增加了地方财政压力,减弱了居民消费动力,并在部分区域和领域造成“脱实向虚”的不良倾向。

随着人口增速的下降,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均GDP和收入的提升,以往的增长模式渐显颓势,这也体现在一季度经济数据上: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13.8%;商品房销售额下降22.7%。这也间接带动钢铁、水泥等产量出现下降。

实际上,近年来,一系列动作已经全面展开:

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错配的经济要素从低端、滞销的产业中释放出来;

推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让释放出的经济要素汇流到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中去;

更加强调公共服务和用地指标跟随“人”流动,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强调“房住不炒”,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努力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扩大市场规模容量,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等

总归一句话,推动要素更高效配置,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换,推进国内大循环。

中国经济如火车,正从城镇化、工业化带动的发展轨道向着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转轨。疫情如藤蔓横生,外部环境如天气多变,必须尽快借助经济升级的动力,奋力一跃、跨过陷阱、冲破瓶颈,抵达高质量发展的彼岸。

深圳盐田港一派繁忙。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深圳盐田港一派繁忙。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承受住2020年疫情的猝然冲击,经历过2021年的强势复苏,2022年依然很难。但有一点不应忘记,中国所有的经济成绩,从来都是在复杂环境中不断爬坡过坎取得的,并不断增强了世界经济的韧性与活力。

正如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出席论坛时表示,一季度,外贸出口若按美元折价的话出口增长在14.7%左右,外资投资增速很快,都体现了中国市场在全球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还是有很强地位。”


【主笔】王彪 

【实习生】卢佳圳 许可如

【出品】南方经济智库


编辑 甘韵矶
校对 符如瑜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