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州自古文化底蕴深厚
在这片土地上
从中原迁徙传承下来的客家文化
在峥嵘岁月里沉淀下来的红色文化
与满载乡愁飘洋而来的华侨文化
齐头并进,竞吐芬芳
共同构成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色
大江合汀水,埔势倚茶山
茶阳镇
位于大埔县北部的汀江河畔
因其背靠茶山
处于茶山之南而得名
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连志城 摄
从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大埔建县至1961年,茶阳镇作为大埔县城的时间长达435年。数百年来,茶阳人才辈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丰富,人文古迹遍布全镇,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父子进士牌坊、明清时期粤东最大的骑楼群、中国红色政权首个公安局旧址等。2014年,茶阳镇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下面
文旅君就用几张名片
带大家一起感受茶阳古镇的魅力
名片一
父子进士,丝纶世美
说到茶阳
第一张要介绍的响亮名片
必然是矗立于大埔中学校门口的
“梅州文十景”之一——父子进士牌坊
这也是梅州地区
最具有代表性的客家牌坊之一
连志城 摄
父子进士牌坊,又称“丝纶世美”牌坊,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当时为表彰当地饶相(江西按察副使)、饶舆龄(中书舍人)父子同中进士而建的纪念性建筑。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志明 摄
站在高12.5米的牌坊下,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庄严、雄伟是很多人的第一感受。牌坊整体结构严谨精致,雕工精细,顶盖、横匾石梁上有双龙戏珠、双龙衔花等图案,两侧小门顶端有双狮滚球、花鸟动物图案,匾额两旁则是传神逼真的古代士大夫石雕像。
连志城 摄
名片二
文风鼎盛,人才辈出
自古以来,茶阳镇盛行崇文重教之风,孕育了众多翰林进士和文人学者。明、清两代就出了3位翰林、10位进士、23位举人,除了饶相、饶与龄“父子进士”,还留下了“三凤齐鸣”“五花荣封”的佳话。近代则培养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饶芳权、邱冠周,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文采、林尚安等。
饶氏家族学堂之一仙瑞堂大门口高悬“文献世家”匾额(连志城 摄)
老祠堂“冬官第”内,有“三凤齐鸣”和“五花荣封”两块复制匾额(连志城 摄)
三凤齐鸣:原匾由清乾隆年间广东学使翁方纲所题,当时,饶崇魁与兄弟饶泉、饶汀三人一起到潮州府考试补廪,三人同时拔廪中榜,轰动一时,故翁方纲特为三人题匾“三凤齐鸣”。
五花荣封:清朝父子进士饶芝、饶褒甲是饶泉的后人,另一块匾额“五花荣封”,意指明清两代“父子进士”加上饶崇魁,五人同为进士。
还有明经堂、太史第、诒谷堂、绍德堂……这些建筑和其主人的历史故事,不仅是一个宗族的漫长历史征途,也是客家人文历史的一个缩影,折射出客家人崇文尚学薪火传承的华光异彩。
以下均由连志城 摄
诒谷堂的“昆仲三翰院”牌匾
饶相故居世魁祠的“清白传芳”石匾
诒谷堂,中国工程院院士饶芳权的袓居
名片三
邹鲁故居
林翔 摄
邹鲁是中山大学首任校长、中山大学的创始人之一。1924年,孙中山先生将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政大学、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合并为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国立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成立,邹鲁为首任校长。
高讯 摄
邹鲁故居“椿森第”位于大埔县茶阳镇,是“梅州十四大名人故(旧、祖)居”之一,距原大埔中学约500米,坐东南向西北,总面宽117米,总进深23.3米,占地面积287平方米。立有一门楼,门顶上书“天下为公”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手迹。“椿森”两字代表其对父亲的敬仰和恩情,“第”是官邸的意思
高讯 摄
林翔 摄
名片四
明清时期粤东最大骑楼群
拥有千年历史的茶阳镇,文物古迹颇多,特别是现存较为完好的骑楼街。茶阳的骑楼群始建于明清时代,全长1000多米,共有店铺700多间,是当时粤东地区最大的骑楼群。
何森垚 摄
一排排客家建筑风格的古骑楼黛瓦白墙,鳞次栉比,骑楼的窗楣、柱子、雕饰等都体现了独特的风韵。斑驳的老墙或石柱上还留有隐约可辨的招牌字样,让人不禁想象当年这里繁华热闹的情景。
来源: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
在骑楼群中,一座名叫“旋庐”的建筑尤为特别,此楼高四层半,外墙装饰采用当时流行的西洋骑楼风格,而拱形门窗则采用中国传统的雕花工艺,诠释了中西合璧的设计理念。
来源:大埔县人民政府网
名片五
红色茶阳
位于粤闽两省三县交界处的茶阳镇,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周恩来、叶挺、贺龙、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过,留下了丰富的革命遗迹和感人的革命故事。
红色基因传太宁
位于茶阳镇太宁村的义训堂,是一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客家民居建筑,也是早期中共县委机关办公旧址,大埔农运先驱、县部委书记饶龙光故居。
钟小丰 摄
大革命时期,义训堂曾为中共大埔县部委活动据点。时任中共大埔县部委书记、大埔县军事委员会主席的饶龙光策动了两次武装暴动、接应八一起义军入埔、助战三河坝等重大历史事件。
在义训堂门前广场上,有“朱德赠枪太宁农军”的雕塑。进入义训堂内的展馆,墙壁上“大埔农运从这里开始”的大字显示了这里浓厚的红色底蕴,从革命时期保存下来的历史文物中依然可以窥见当年的烽火岁月。
钟小丰 摄
吴腾江 摄
钟小丰 摄
中央红色交通线茶阳联络点
同天饭店与同丰杂货店相隔约200米,毗邻汀江码头,同处茶阳老街道,是中央红色交通线上的重要联络点。
1930年,中共党员孙世阶受组织委派经营作为红色交通站的“同天饭店”,此店地理条件优越:距店旁码头不到20米,打开店门能观察正面街道高福路和太平路的动静,发现有紧急情况可从后门跑到唐屋山躲避。”
同天饭店旧址(来源: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
同丰杂货店由组织委派中共党员李国良经营,开设时间与“同天饭店”同时。但杂货店不具有接待任务,而作党组织秘密活动和开会地点,如上传下达组织的决定或任务,汇报完成执行情况。与“同天饭店”的工作相辅相成。
同丰杂货店旧址(来源: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
中国红色政权首个公安局旧址
穿过熙熙攘攘的茶阳圩市,走进万川路73号就可以看到,在青砖砌成的一座大楼上方,一枚灰雕警徽下,“中国红色政权首个公安局旧址”13个大字异常显眼。1927年9月19日,中共前委在大埔茶阳设立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公安局,由此,中国红色政权首个公安局在这里诞生。
何志林 摄
该址现为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梅州市公安民警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大埔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1年1月,在旧址上修缮的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公安局历史陈列馆开馆。该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再现历史厚重感,并展出了各种文物上百件。
钟小丰 摄
钟小丰 摄
名片六
中国花环龙之乡
花环龙源于大埔县北部地区的软腰龙,迄今有百余年的历史。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用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习俗。
雨燕 摄
花环龙在大埔县茶阳镇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优秀的民间艺术,也是大埔县知名的文化品牌之一。20世纪90年代末,茶阳镇被广东省文化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双双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花环龙之乡”。2007年,龙舞(花环舞)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高讯 摄
接下来
我们还将带大家打卡更多
梅州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记得关注~
“东亚文化之都”小贴士
“东亚文化之都”是深化中日韩文化领域务实合作的重要品牌活动,是落实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人文领域共识的重要成果,也是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落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倡议的具体举措。
审核:温晓峰
初审:李子莹 张益
编辑:黄炜明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