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驿道·美食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高州古驿道沿线村民们因地制宜,用双手和智慧烹饪出一道道极具地方特色的美食,让我们沿着古驿道,品味舌尖上的高州。
簸箕炊
簸箕炊及酱料(高州史志办供图)
簸箕炊是流传于原高州府地道道的传统小吃之一,因其采用竹篾编制而成的簸箕为盛具而著称。其制法为放磨成浆的米粉于簸箕当中上锅蒸煮,待一层熟透后再逐渐添加,一般都有三层以上。待米粉全熟后,用小刀将其割成格状,其表面放上香油、芝麻与蒜蓉浆( 即蒜鸡油 )。入口细腻富有弹性,软滑而不黏牙,再加上秘制的酱料,香浓而又不腻,令人难以忘怀。
薯包籺
薯包籺
薯包籺 ( 薯粑籺 ) 又称姨包籺,是高州一道独具特色的街头有名小吃,清朝流传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薯包籺的做法是用煮沸的开水与蕃薯粉搅拌(和做寿桃籺一样)搓成粉坯,后做成一个个形状与古中籺(裹粽籺)差不多的籺,再放进蒸压煲(一种专门蒸薯包籺的器具)煮熟。籺馅一般有猪肉粒和花生,也可加虾米。
吃的时候用碗装着热腾腾的籺,加入事先熬好的猪骨汤,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加点醋汤(醋汤分甜醋和辣醋两种),有的人还喜欢先加点酱油和辣椒酱一起食用,最后再喝上一碗甜醋,蕃薯粉特有的爽脆滑口,加上热汤的浸泡,入口浓而不腻,十分诱人。
豆芽粉
豆芽粉
在清朝以前,高州已有在中元节做粉皮吃的习俗,后来演变成一种日常美食。高州豆芽粉的出名,是源于今高州市潘州街道东门路一带的豆芽粉档铺。高州的豆芽粉和阳江的猪肠碌是非常近似的肠粉类美食。豆芽粉制作工艺包括磨浆、准备绿豆芽、炊皮、卷粉等基本工序。首先将磨好的米浆用勺舀到托盘中铺平,撒上一些豆芽,然后将托盘推进蒸炉里,一两分钟之后取出,用专用铲子把成形的粉皮卷在一起并且切成段,配上新鲜的花生油和熬制的酱油,撒上一些碾碎的花生,一份豆芽粉就制作完成了。现在的豆芽粉根据配料的不同搭配可分为三种:纯豆芽粉、肉粉和两者结合的鸳鸯粉。
清廉籺
清廉籺
清廉籺,是高州市宝光街道广潭行政村的特色美食之一。每逢农历正月十三民间流传的杨公祭【纪念杨令公(杨业)等杨家将血战沙场、为国捐躯,自北宋雍熙三年(986年)至今】,村民都用糯米做籺,个头大,一碗只装上两个,撒上葱花,一清二白、廉洁之意。流传至今,成为高州“水煮籺”之一。
糖心糍
糖心糍
糖心糍,分为糯米糖心糍和小米糖心糍。糯米糖心糍,把糯米粉蒸熟搓成粉坯,再把冰片糖粉和花生放进去,包裹成籺。糖心糍最大的特色是糖甜沁人心,馅料饱满,有花生、椰丝、干果、糖木瓜丝、糖等。糖心糍的好吃关键在于糯米粉的制作。糯米粉一定要当年的新糯米,用井水泡3小时后打粉。现做的糖心糍,一口咬下去,里面的馅料,全是花生碎和细糖,又甜又软,吃起来甜到了人的心里,所以高州人就将它比喻为女孩子,生了女孩就说是生了个“糖心糍”。
(图片除了署名外,均为茂名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