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白云医院订阅号已更名为“白云中医”。我院为白云区中医龙头医疗单位,您身边中医养生保健、康复治疗的首选医院。
指导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白云医院产科 徐菲副主任医师
文/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白云医院产科 范颖薇助产士
马上就要做糖筛了,听说要是过不了,就得控制饮食,医生说我的血糖有点高,不控制的话,宝宝出生都有危险。
随着分娩日期的临近,却发现血糖超出指标,怀孕的喜悦随之被妊娠期糖尿病的阴影笼罩,脸上顿时笑容殆尽,要是一开始就注意血糖控制住就好了。
所以为了自己和孩子的健康,在整个孕期一定要合理饮食,明确血糖水平,控制血糖增长,对孕妈来说尤为重要!
哪些人容易成为“糖妈妈”
1.孕妇因素: ▶
年龄≥35岁、妊娠前超重或肥胖、糖耐量异常史、多囊卵巢综合征。
2.家族史: ▶
糖尿病家族史。
3.妊娠分娩史: ▶
不明原因的死胎、死产、流产史、巨大胎儿分娩史、胎儿畸形和羊水过多史、GDM史。
4.本次妊娠因素: ▶
妊娠期发现胎儿大于孕周、羊水过多;反复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者。
产科门诊营养医生
教你巧妙的运用食物交换份法!
能产生90kcal热量的食物重量叫做一个交换份,食物交换份将食物分为谷薯类、蔬菜类、肉蛋豆类、奶类、水果类、油脂类六大类。而同类食物可以按“份”交换,营养价值基本相等,当知道了食物交换份,有GDM的孕妈妈们就可以正确的选择食物数量,同时,兼顾适合自己口味了。
“吃”出个性化
应选用升糖指数低(GI)、纤维含量高的食物。用健康的烹饪方式,减少精加工、高糖、高脂、高盐及低纤维食物的摄入。
分餐很重要
增加餐次,在三餐之外,适当增加2-3餐(包括水果和睡前加餐的主食)。
脂肪
控制脂肪摄入量,每日烹调用油以20克(家用两瓷汤匙)为宜。
碳水化合物
控制碳水化合物(米饭、面条等)的摄入,每日可进餐5-6次,最好选用(淀粉类)如黑米、意大利面条、玉米等粗杂粮谷类食物,少加水也是稳定血糖的方法。
膳食纤维
增加纤维的摄入量,膳食纤维具有良好的降低血糖作用,例如粗燕麦片、玉米、新鲜叶菜类等。
维生素
供给充足的维生素,常吃含铁丰富的食物,避免贫血。每周保证一次动物血(猪鸡鸭血),同时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促进吸收,绿叶蔬菜应占蔬菜的三分之二。
钠
清淡少盐,限制盐、酱油等调味(钠)的摄入量,因为高钠膳食容易诱发妊娠水肿、高血压等并发症。
管住嘴迈开腿
餐后适量运动,维持体重适当增长,运动形式包括散步、孕妇操、快走、慢跑等全身耐力锻炼。
制定个性化餐单
定期向产科医生咨询,在产科医生的指导下个性化制定营养餐单,准妈妈通过自测血糖、体重等方法,达到通过饮食控制血糖保证孕期营养的治疗目标。
饮食误区
饮食控制就是少吃少喝,不能吃水果,少吃饭,而且越少越好,南瓜可以降血糖,应该多吃,这些都是错误的。错误的饮食,会导致准妈妈体重下降、胎儿宫内发育迟。
低血糖怎么办?
★低血糖的常见症状有:头痛、昏睡、饥饿感明显、出冷汗、手抖、视物模糊、出虚汗、口唇麻木、面色苍白等。准妈妈万一出现低血糖应立即吃“糖”;如甜饮料、糖果、汤水、蜂蜜、巧克力或葡萄糖片,5 分钟内症状仍无改善,应再吃更多的糖,10分钟后仍无改善,必须去医院治疗。纠正后,还应在下一餐前吃一点儿含复合碳合物的粮食、水果等防止血糖再度过低。
饮食总原则
★干湿分离总原则:每餐前15-20分钟喝水、汤、牛奶、无糖豆浆等液体类食物,餐时餐后(从吃第一口固定食物开始计时间)两小时内不喝水等液体,实在口干时嗽一口,但需每天保证6-8杯、碗的液体,餐前喝。
孕期小锦囊(GDM的预防)
★ 1.孕前咨询,确定个人发生GDM的风险,制定妊娠计划,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 2.定期产前检查,注意检查空腹血糖和OGTT试验,及早预见,及早控制。
★ 3.通过饮食降低患病风险:多吃高纤维食物,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减少高糖食物,尽量每天少吃多餐。
★ 4.通过运动降低患病风险:孕前和孕期每天运动30分钟的女性,GDM风险降低70%。
想制定个性营养餐单、学习孕妇操吗?我科还有营养检测分析仪能进行营养筛查与评估,并给出个性化营养干预方案,心动不如行动!目前,产科营养门诊已预约开放,有需求的孕妈可前往门诊部三楼产科门诊护士站预约,更多事宜欢迎来电咨询,电话:020-86457075。
●指导专家简介 ●
徐 菲
产 科
副主任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白云医院产科主任,妇产科副主任,97年毕业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至今,在省级杂志发表论文数篇。本人先后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及广医三院进修。
擅长:产科重症救治及新生儿复苏,在高危妊娠管理上有丰富的经验,同时擅长妇科阴式及腹式子宫切除等手术。
●作者简介 ●
范颖薇
产 科
助产士
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本科。
擅长: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饮食及运动指导、产后出血处理、新生儿复苏、产程观察等。
编辑 | 庄梦
复核 | 范利华、何玉妹
责编 | 潘玉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