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郁南县历史上第四部县志——康熙二十六年《西宁县志》已完成标点、校勘、注释、翻译,将于年内出版。这是郁南县在整理出版明万历二十年、清康熙六年《西宁县志》译注本后对旧志进行全面整理的又一成果。全书约105万字,将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公开出版。
康熙二十六年《西宁县志》译注本部分目录。
根据《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广东省地方志工作条例》关于加强旧志整理工作的要求,2019年下半年起,郁南县启动了明、清旧志整理工程,2020年起,逐年把旧志进行标点、校勘、注释、翻译和出版。
郁南县编修的七部旧志中,除清康熙十二年《西宁县志》失传外,由县聘请的专家将今存的明万历二十年,清康熙六年、康熙二十六年、康熙五十七年、道光十年《西宁县志》和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等6部旧志搜集齐全,并进行整理。
康熙六年、康熙二十六年、康熙五十七年和道光《西宁县志》均收录于《广东历代方志集成》。
康熙二十六年《西宁县志》由知县张溶纂修,至今已有335年历史。该志是继万历二十年,康熙六年、康熙十二年《西宁县志》后,郁南县历史上的第四部方志。全志包括舆地志、建置志、贡赋志等12卷,涵盖了当时郁南(西宁)县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各方面的宝贵史料。原书今藏国家图书馆,为残本。2005年开始,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启动《广东历代方志集成》编辑出版工作,将此志辑入《广东历代方志集成》(肇庆府部)〔四七〕。
与译注明万历二十年、清康熙六年《西宁县志》一样,在康熙二十六年《西宁县志》译注过程中,译注者宋德云将各本今存的旧志逐篇逐卷逐句逐字录入电脑,把繁体字转换为简化字,把异体字更改为规范的汉字,然后进行点校注译。目前,康熙二十六年《西宁县志》译注本正由出版社进行排版。
卷之四《礼仪志》校勘、卷之九《人物志》之注释、卷之六《选举志》部分译文。
郁南县旧称西宁县,明万历五年(1577年),建置西宁县。民国三年(1914年)1月,由于西宁县和青海省的西宁市同名,且位于古郁水(西江)之南,于是改名郁南县。该县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位于南江流域的磨刀山遗址,是南江文化的始发点。西江循县境北面流经郁南64千米,西江主要支流南江流经郁南112千米。西江、南江自古以来是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融合汉越文化,使郁南成为“南江文化的心脏和腹地”。
据改地名相关负责人介绍,郁南六部旧志整理译注完成出版后,将为人们了解郁南历史提供第一手材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王谢思齐
【实习生】林劲
【通讯员】黄黎明 钟彦
【供图】郁南县地方志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