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至4月17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九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在线上举办。在4月17日举行的成果发布会上,本届纪录片节“金红棉优秀纪录片”名单正式揭晓。
据统计,本届节展共有3670部作品角逐“金红棉”,经过初评、复评和终评三轮评选,最终评选出12个项目共17部优秀作品。
让世界看到中国面貌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从2015年起特别评选、推荐讲述中国故事、纪录中国影像、传播中国当代价值,具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的纪录片。
此次,《1950他们正年轻》《我们正年轻》《敢教日月换新天》《跑好最后一公里》《风华正茂百年青》《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等6部纪录片获得本届纪录片节“组委会特别推荐优秀纪录片”荣誉。
《1950他们正年轻》用全新视角聚焦71年前参加抗美援朝的年轻人们,给当代的年轻人带来触动内心的震撼与共鸣。
《我们正年轻》将镜头对准建设中的深圳,通过对创业青年、古城改造建设者、伶仃岛生态维护者等群体的特写式记录,诠释“深圳精神”,展现湾区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
《敢教日月换新天》将政论情怀以故事表达,运用宏大叙事与微观刻画相结合的手法,挖掘新鲜素材和感人故事,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的一部生动影像传记。据悉,该片跨媒体总触达人次17.16亿次,微博话题阅读总量24.14亿次,并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等44种语言,创新了党史纪录片传播纪录。
《跑好最后一公里》直面广东粤东西北地区脱贫攻坚难点,展现“扶真贫、脱真贫、真脱贫”的奋斗过程和成效成果;《风华正茂百年青》采用年轻人的视角和青春化表达,把镜头聚焦活跃在当今中国各行各业建设发展的90后生力军纪录片;《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立体展现了国家公园的山河之美、生态之美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9年起,金红棉优秀纪录片评选还特别设立了“中国故事优秀纪录长片”“中国故事优秀纪录短片”“中国故事优秀系列纪录片”三个评选项,旨在鼓励更多的国内外纪录片创作者拍摄制作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本届纪录片节共有《落地生根》《一路象北》《一级响应》3部影片分别获得“中国故事优秀纪录长片”“中国故事优秀纪录短片”以及“中国故事优秀系列纪录片”荣誉。
此外,奥斯卡获奖导演柯文思的新作《柴米油盐之上》获得“优秀国际传播中国纪录片”。该片通过讲述平凡中国人的柴米油盐日常故事,折射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共建湾区文化认同
据本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粤港澳大湾区征片数据分析,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及中山7个湾区城市共111部作品报名参评。《跑好最后一公里》《陪你在全世界长大》《我们正年轻》《孤注》《柴米油盐之上》《1950他们正年轻》《无去来处》《无穷之路》等8部湾区机构出品或联合出品的纪录片入围终评。
其中,《陪你在全世界长大》获得“优秀首作纪录片”荣誉,《柴米油盐之上》获得“优秀国际传播中国纪录片”荣誉,《跑好最后一公里》《我们正年轻》以及《1950他们正年轻》获得“组委会特别推荐优秀纪录片”荣誉。湾区创作题材丰富,内容扎实,得到纪实影像业内人士的认可。
此外,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于2022年3月正式启动特色活动“广东故事”纪录短片孵化项目,向全球纪录片人征集具有温度和生命力的广东故事的纪录短片拍摄方案,呈现立体的广州和立体的岭南文化。
从本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优秀纪录片评选活动数据来看,广州本土机构报送作品达36部,参评作品题材类型丰富。其中,由广州本土机构联合出品的纪录长片《陪你在全世界长大》获得本届纪录片节金红棉“优秀首作纪录片”荣誉,该片透过主人公的奇特成长故事和冒险故事,展示了新生代父母对子女教育模式的全新探索。
国际纪录片佳作纷呈
国际方面,本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征集到来自全球125个国家与地区的3670部纪录片参评参展,国外影片占比高达82.3%,竞争十分激烈。
其中,丹麦纪录片《重逢》获得“优秀纪录长片”荣誉,该片也是国际纪录片协会奖最佳长片提名作品。荷兰纪录片《潮汐之寂》荣获“优秀导演纪录片”。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提名作品《以火书写》获得“评委会特别推荐优秀纪录片”。“优秀纪录短片”花落西班牙纪录片《妈妈扎瓦迪》。英国纪录片《伊甸园:最后的秘境》荣获“优秀系列纪录片”。中国香港、法国和荷兰合拍的纪录片《无去来处》获得“优秀中外联合制作纪录片”荣誉。
■金红棉纪录片评选活动优秀纪录片名单
▼“组委会特别推荐优秀纪录片”
优胜:《1950他们正年轻》(宋坤儒,中国)
71年前,那些花一样年轻的战士走上了抗美援朝战场,有些人回来了,而有些人永远地留在了那片土地上。《1950他们正年轻》用全新的视角聚焦71年前参加抗美援朝的普通年轻人,通过不同军种、不同时期参战的老兵真人讲述,以一句句平实细微的话语呈现出他们曾经热血的青春与梦想,也还原了最真实的战场,给当代的年轻人带来触动内心的震撼与共鸣。
优胜:《我们正年轻》(程工,中国)
该片通过对深圳的帆船少年、创业青年、古城改造建设者、伶仃岛生态维护者、老一辈来深建设者、援港检测工作者等人物工作和生活的生动记录,展现深圳乃至大湾区改革开放的城市魅力,诠释新深圳精神。
优胜:《敢教日月换新天》(闫东,中国)
本片突出“政论情怀、故事表达”,运用宏大叙事与微观刻画相结合的手法,注重挖掘新鲜素材和感人故事,成为我们党百年辉煌的一部生动影像“大传”。该片部分使用8K超高清技术拍摄,跨媒体总触达人次17.16亿次,微博话题阅读总量24.14亿次,并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等44种语言,创新党史纪录片传播纪录。
优胜:《跑好最后一公里》(马志丹/郑耀豪/朱磊/刘阳,中国)
本片直面广东粤东粤西粤北脱贫攻坚难点,以贫困村驻村干部和贫困户等人物为主线,摆案例,讲故事,展现扶真贫、脱真贫、真脱贫的奋斗过程和成效成果,礼赞那些“跑好最后一公里”的可歌之事和可亲可敬之人。摄制团队奔赴广东省定贫困村数量最多的前9个地级市、130多个省定贫困村展开前期调研。历时10个月,重点拍摄53个村庄,采访42位驻村第一书记,206位贫困户,超过200位村民、村干部。
优胜:《风华正茂百年青》(彭宇/胡雁也/刘向桓/赵翊君/陈奕彤/肖湘祁/何莺莺/吴晓/胡斯慧,中国)
本片选取各领域90后的先进党员,他们中有考古一线的领导者,有大国重器的设计者,有前沿科技的拓荒者,有扎根农村和教育的奉献者,有深入险境的担当者。他们有学识,来自北大、清华、复旦、浙大、华科、哈工大等一流学府,他们有作为,誓言要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
优胜:《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李晓/陈磊/郑智坚,中国)
本片以独特视角、优美画面,诗意表达全面展现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的生态风貌,揭示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的重大意义,从而唤起人们热爱生态、保护生态的自觉意识。纪录片立体展现了国家公园的山河之美、生态之美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中国故事优秀纪录长片”
优胜:《落地生根》(柴红芳,中国)
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中国最贫困的三区三州之一,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沙瓦村因为身处碧罗雪山的深山山村没有通路,800多村民还沿袭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本片讲述的是怒族乡沙瓦村的命运变迁史,整个片子以贫困群众和帮扶队员为主体,展现的是在这个时代中国减贫大背景下,当地政府和群众直面贫困改变村庄贫困命运的真实故事。
▼“中国故事优秀纪录短片”
优胜:《一路象北》(康成业/张辰亮,中国)
2021年4月,发生在中国云南省的一群亚洲象从原栖息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向北移动的事件备受关注,各种争论层出不穷。本片记叙了摄制组抵达一线,与云南前线指挥部共同协作的经历,探讨了象群北移原因、行为踪迹、生存环境、人象关系等问题,引发观众对“逐流时代”舆论分寸的反思。
▼“中国故事优秀系列纪录片”
优胜:《一级响应》(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集体/湖北广播电视台纪录片部集体,中国)
本片全景呈现了中国尤其是武汉抗击新冠疫情的全过程。全片以时间为叙事横轴(疫情发生、发展、攻坚、 胜利、回顾),采用总体顺序,多线叙事的叙事结构,记录了不同人物随着疫情的发展,命运发生的变化。《一级响应》也试图溯源人性,寻求答案。镜头对准的是人类情感的二元色:爱与怕。
▼“优秀国际传播中国纪录片”
优胜:《柴米油盐之上》(柯文思(英国),中国)
本片将镜头对准平凡人物,忠实记录一个个追寻美好生活的普通中国人的故事。本片的主角们是中国变革故事的亲历者,也是创造者。他们坚强、善良,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中国注入了蓬勃的生机活力。
▼“优秀中外联合制作纪录片”
优胜:《无去来处》(赵亮,中国香港/法国/荷兰)
▼“优秀纪录长片”
优胜:《重逢》(米拉·亚吉尔,丹麦)
▼“优秀导演纪录片”
优胜:《潮汐之寂》(彼得-里姆·德克朗,荷兰)
▼“评委会特别推荐优秀纪录片”
优胜:《以火书写》(林图·托马斯/苏什米特·戈什,印度)
▼“优秀纪录短片”
优胜:《妈妈扎瓦迪》(巴勃罗·德拉奇卡,西班牙)
▼“优秀系列纪录片”
优胜:《伊甸园:最后的秘境》(马克·布朗罗/史蒂夫·科尔,英国)
▼“优秀首作纪录片”
优胜:《陪你在全世界长大》(徐承华,中国)
【记者】关雨晴
【通讯员】魏超然
【图片】主办方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