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如何变“月亮”?茶乡新星廉江探寻产业升级路

南方+ 记者

春茶溢香。坐拥近4万亩茶叶种植面积的廉江市,正以有机乌龙茶为突破口,崛起成为粤西茶乡。从20多年前拉开茶业发展大幕,廉江市茶业一路自强探索,将自身打造成为金萱茶、翠玉茶、软枝乌龙茶种植大县。

据廉江市农业农村局最近统计,目前廉江全市茶叶总产量9160吨,产值约为8.5亿元,带动旅游、物流、加工、茶具等销售超过10亿元。廉江市茶叶产业园所在区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万元,高于全市平均值15.18%。

如何从冉冉升起的茶乡新星,变成皎洁亮眼的茶界“月亮”?廉江市制定了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目标指向茶叶产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

历经10多年不断改良

廉江乌龙茶得到市场认可

“人们常说‘无山不客,无客不山’,客家人长年生活在山区,种茶、做茶、喝茶早已经深度嵌入了他们的生活里。在廉江这个客家人、广府人、雷州人聚居的地方,客家茶文化早就有迹可循。”廉江市长山镇党委书记郑基雄介绍,这个坐落在廉江市北部的镇,是廉江的客家人集聚地,茶叶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采下的新鲜茶青被倒入揉捻机进行加工。张思燕 摄

采下的新鲜茶青被倒入揉捻机进行加工。张思燕 摄

廉江市茶叶文化历史悠久,早前以廉江本地茶发展为主。上世纪60年代初,廉江市良垌蒲苏茶和河唇山祖茶在国内市场已小有名气,其独特的芳香、甘醇的口感曾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世纪八十年代,受到市场冲击,廉江茶叶生产一度消沉了近20年时间,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又复苏。彼时,全国“茶叶潮”的掀起,许多廉江人纷纷回到家乡,致力于廉江茶叶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茶叶种植加工户。

2000年,从事医药开发大半辈子的廉江籍老板李裕南看到了茶业发展的商机,回到家乡长山镇,创立了广东茗皇茶业有限公司,拉开了廉江茶业大发展的大幕。在其带动下,廉江大地迅速掀起种茶的热潮,长山、青平、良垌、石颈等镇都涌现出一大批种茶大户。

劳福茂。

同一年,曾在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专职研究茶叶开发多年的劳福茂、刘存凤夫妇,来到青平镇偏僻的那毛角村租了45亩荒山种茶,引种了台湾金萱高山茶户。夫妻两人经过多年的探索,摸索出一套以闽南工艺和台湾工艺相结合的、融传统和现代技术于一体的独特的茶叶制作技术。

2004年,青年企业家肖广贤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紧密合作,充分利用良垌镇富含铁质的山地条件,共同建设3000亩“茗上茗”优质有机乌龙茶生产基地,生产加工以台湾金萱乌龙茶为主导产品的高档、优质有机乌龙茶。

经过10多年对台湾金萱茶的不断改良,廉江茶产区制茶工艺已取得不少突破,得到各地消费者认可。目前,廉江茶产区出品的乌龙茶,色泽青绿、汤色黄中带绿、香气清高、滋味鲜爽、回甘强劲,得到市场认可。

成为金萱茶种植大县

正创建省级茶叶产业园

经过近20年时间发展,廉江市茶业立足“高起点、高品质、高科技”,从无到有,迅速抢占市场,成为广东新的“茶乡”。

据廉江市农业农村局统计,如今廉江全市从事茶产业种植、加工、流通与销售的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约46家。从事茶生产的公司2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总数达26家,其中省级示范社3家,市级示范社1家。标准化种植面积1.8万亩以上,茶叶品牌22个,其中获“粤字号”称号的11个。

廉江茶企制作的多类茶叶。郭龙碧  摄

目前,廉江市已成为种植金萱茶、翠玉茶、软枝乌龙茶的大县,全省金花茶种植面积第一,茶园遍布于长山、青平、石颈、石角、新民、河唇、良垌等镇。2019年,廉江乌龙茶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2020年,廉江市承接省特色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省级茶叶产业园创建范围包括长山、石颈和良垌三个镇,总规划面积约497.41平方公里,实施主体共9家。

“我们将根据园区所在乡镇的区位条件、环境容量与资源承载力,统筹生产、加工、流通、综合服务、科技、研发、示范、培训、销售、创新、休闲等功能的空间分布,按照一心引领、两核驱动、两园拓展、七基地支撑’进行规划建设。”廉江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一心引领”是以廉江茶叶展示展销中心为引领;“两核驱动”是长山镇、良垌镇茶叶种植加工发展核心区;“两园拓展”是茗皇茶园、茗龙茶园茶叶辐射带动示范园;“七基地支撑”包括茗皇6300亩茶叶标准化种植基地、茗龙2000亩茶叶标准化种植基地、伟霖250亩茶叶标准化种植基地、涵香茶叶标准化种植基地、劳福茂200亩茶叶标准化种植基地、萱人境富硒特色乌龙红茶示范基地和茗禾50亩茶叶标准化种植基地。

廉江市青平镇那毛角村采茶工正在采摘头批春茶。张思燕  摄

制定3年行动计划

助推茶业高质量发展

针对廉江茶产业做大做强,廉江市去年制定了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其目标为:至2023年,廉江市实现茶叶产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茶叶产业关键指标显著增长。

“具体分解到数字上,就是茶叶种植面积由2021年的3.9万亩增加至5万亩;茶叶总产量、总产值增长10%以上,在2021年9160吨、8.5亿元基础上,分别增加到11000吨、10亿;茶叶产业龙头企业、茶叶品牌数量增长30%以上,分别在8个、22个基础上,增加到11个、30个;产业科技水平、产品质量、产业生态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良种覆盖率达99%,标准化种植面积(包括绿色有机茶认证面积)增加30%以上,由1.8万亩增至2.4万亩;建成茶叶产业园10000平方米茶叶展销交易流通中心,把廉江市打造成茶产品集散地。茶叶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和品牌文化影响力明显提升,实现廉江市茶叶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廉江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市将以廉江市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为契机,整合各种资源,创造有利条件,促进茶叶产业发展。

阳光照耀嫩绿茶叶。郭龙碧  摄

生产效率提升方面,廉江市将补产业机械化短板,提升现代化水平。包括加快以茶叶机械采摘和机械修剪为主的科技推广应用工作,降低管理、采摘成本;积极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融合发展;推动企业向精细加工拓展,开发方便、经济、保健型的茶类新产品,如袋泡茶、速溶茶、茶饮料等。

科研方面,廉江市将托茶叶产业园现有基础,深入推进产学研相结合,与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积极开展茶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孵化和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汇聚茶产业科技高级人才。同时积极开展面向农户的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服务,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民联结。

茶旅融合方面,廉江市将以茶叶产业园为依托,推广茶生产基地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新营销方式。通过构建特色旅游到村到户项目体系,发展农家乐、小超市、小采摘园等特色项目,带动传统种养产业转型升级;协调打造茶叶产业园精品旅游线路,发展“生态旅游度假”、“文化休闲度假”板块,形成与茶文化旅游互相带动的旅游集群、精品线路,打造成廉江文化旅游名片。

【廉江茶产业如何大而强?茶人们有这些建议】

茶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从20多年前起步大规模发展茶产业的廉江,如何培育好“茶罐子”工程,擦亮“廉字号”品牌,进而打造百亿茶叶产业规模?茶企负责人、茶学专家们基于多廉江茶业的发展现状,纷纷给出建议。

华南农业大学茶学教师  郑永球:

立足长远改工艺,清香变熟香

学生时代的郑永球在华南农业大学攻读植物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因爱好喝茶,成为了茶学专业的教师,是华南农业大学开设茶专课程最早的老师之一,培训了众多学生。此后,他在华南农业大学从事茶学专业教学、科研和茶艺师、评茶师等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已有40余年。

郑永球。廖伟英  摄

郑永球认为,廉江目前以种植金萱茶为主,其虽然也制作成红茶,但口味比较单薄,层次感不强;制作成绿茶也可以,但以品质和市场接受度而论,在推广上大概率只能本土生产本土销售,拼不过龙井、毛尖等广东以北地区的成名茶。

目前廉江金萱茶的制作工艺多参照乌龙茶中的铁观音。郑永球介绍,铁观音的制作实际上最初是学习的台湾制茶工艺,这类茶过度追求香气,青草味重,闻起来舒服但喝起来对胃的刺激性较强,随着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铁观音类茶叶的市场占有率逐年萎缩。

“廉江茶要长远发展,制作工艺要改。”郑永球建议,廉江茶应当学习单丛茶的制作工艺,由颗粒状改为条状,由清香型改为熟香型。“经过了炭焙之类的复烧后,乌龙茶的存放期和最佳风味品用期可以大大延长,对胃的刺激性等负面影响可以改观。单丛茶卖得好,这是很大一个原因。”邓永球表示,技术改进需要廉江加大对人才的培育,进而通过技术骨干把优秀、适宜的制茶工艺推广应用开。

对于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引导,郑永球建议应多点开花。“如果说廉江从没种过茶,政府部门重点扶持一两家茶企是可以的,能够迅速形成龙头带动效应。但现在廉江茶业发展已经20多年了,有了这么大规模的茶叶种植面积,再只重点扶持几个点,就不利于区域公共品牌的打造和整体行业的发展了。”郑永球认为,目前政府部门要尽快明确廉江茶的产品方向,确定打造什么样的风味产品,不能让茶企无序发展。

“英德红茶”创始人接班者  丘少敏:

淡化单一品种,打造复合型茶概念

2003年,清远市英德人丘少敏投身茶行业。随着对茶叶研究的深入,他渐渐爱上了这个行业。2013年,他获得英德红茶奠基人袁学培认可,成为“袁老”首个通过正式仪式招收的徒弟。

丘少敏的师父袁学培从事茶叶生产技术和科研工作几十年,是闻名中外的“英德红茶”创始人之一。作为英德茶业的后起之秀,丘少敏负责的老茶园公司集高档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自有茶园面积虽然只有200多亩,但在产品丰富性方面,却排在英德前列。其公司年制作、加工茶叶达10万多斤,营业额超1000万元。

2021年初,丘少敏曾到廉江考察,对廉江茶业发展有一定了解。近两年廉江不少茶企引进的英红九号、鸿雁十二号等新品种,丘少敏的茶园早在数年前就已经开始种植和制作。

丘少敏。李沁  摄

“廉江茶业要打响自己的品牌,首先就是要淡化单一品种,打造复合型茶的概念。”丘少敏认为,相比英德红茶,廉江茶没有广东茶科所这样的底蕴,且大规模发展茶产业的起步时间也比较晚,政府应当主导优先建立区域公共品牌。他表示,廉江茶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要有稳定的制茶工、拼配师,同时要有茶学专家参与科研尝试,才能推陈出新久盛不衰。

“制作工艺上,金萱制成乌龙其实并不是最佳选择,反而微发酵类的黄茶更适合它的特性。”丘少敏提出,廉江茶在风味品类上更适合另辟蹊径,借鉴英德红茶的品牌打造经验,主打黄茶。

“在南方,无论品牌还是工艺一个新兴茶产区在乌龙茶领域,很难打得过凤凰单丛、铁观音。”丘少敏表示,产品转型有阵痛期,政府部门和茶企要有面对困难的准备。“但也不会太长,建立标准其实很快,政府推动力度只要够,3年时间新品类就可以起步了。”丘少敏说。

对于邓永球提出的政府扶持方向的建议,丘少敏表示认同。“如果把一个产业看作一个航母编队,龙头企业就是航母,其余企业是护卫舰,需要多元化发展,有大有小有主有次,不能单靠哪一艘舰艇。”丘少敏提出,政府在扶持茶企发展的过程中,资金、政策等投入的合理分配,应当是10家左右的大企业占一半,其余中小企业占一半,如此才能产生狼群效应。

茗上茗茶业总经理  肖翊铭:

用好产量优势,开发新品抓住年轻人市场

坐落在廉江市良垌镇象路村委会后塘自然村的茗上茗茶园,从2004年建厂,发展至今种植茶叶1100余亩,种植品种包括台湾金萱、金观音、英红九号等。茶业发展模式上,茗上茗通过联农带农,与周围约110户农户以“公司+合作社+经济农户”的模式建立合作。

肖翊铭。

茗上茗茶业总经理肖翊铭介绍,廉江本地茶叶的特点是每年采摘次数多,每年可采5-6次,且春茶采摘时间较早,产量大、品质高。他认为,目前廉江茶业发展的短板主要有3个方面:品牌知名度在茶叶市场上不高,物流费用长期较高,缺乏先天的茶叶种植地理优势。

对此,肖翊铭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作为推动力,整合廉江茶企资源,久久为功合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茶企加强与电商企业合作,降低快递费用,同时依托互联网开展快销活动,制作袋泡茶等符合年轻人口味的产品;利用好廉江茶叶产量大等特点,调整茶园生产线,加强与电商行业的融合发展,依托RCEP协定,打造一个面向东盟的采购平台,将廉江茶叶推向全世界。

40余年廉江老茶人  劳福茂:

去“舶来”标签,提升廉江品牌辨识度

作为一名从事茶叶开发研究30多年的农技师,劳福茂曾在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专职研究茶叶开发多年。2000年,他和妻子刘存凤回到老家廉江市,在青平镇那毛角村租了一片荒山种茶,引种了台湾金萱高山茶。

自2000年起廉江茶业发展迈入快车道,众多茶企对外宣传时多着重打造“台湾金萱”的名称。劳福茂与刘存凤认为,这样的品牌宣传方式已不适应当前廉江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廉江茶要着手在品牌宣传上“去品种化”,积极提升自身的品牌辨识度。

“比如商品名称就叫廉江金萱,台茶只是它的品种名称。发展到现在,廉江茶叶种植面积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没有必要再去蹭台湾金萱的名气。”刘存凤建议,廉江市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引导茶企积极打造“廉江金萱”区域公共品牌。“如今的廉江茶有这个底气,更有必要这么做。”刘存凤说。

【全媒体记者】  李廷睿

【媒介助理】许筱倩

【通讯员】张思燕



















编辑 李婉芬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