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完成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结束180余天的太空飞行,返回地球,为中国航天迄今为止最长一次太空载人飞行画上圆满句号。
实际上,长安镇市民与其中一位航天员王亚平有过亲密接触。2013年12月9日,航天员杨利伟、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走进长安,与全镇学生代表面对面交流。他们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曾在不少长安学子的成长历程中烙下印记。
那天的现场交流活动在长安一小体育馆举行。当时在一小读五年级的林靖杰回忆,几位航天员一到,全场像沸腾了一般,欢呼声一阵接着一阵。“见到航天员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那时我还特意叮嘱妈妈帮忙把红领巾洗干净。”他笑着说。
到了提问环节,长安的学生们抢着举手向航天员发问,问题千奇百怪:在太空能看到长城吗?吃东西会直接掉进肚子里吗?在太空怎么睡觉?能洗澡吗?
“现在看来这些问题其实都很幼稚、很天真,但是几位航天员都耐心作答,当时就觉得他们特别亲切。”当时的一小六年级学生倪申越回忆。
那时在一小读五年级的李诗则对签名环节记忆颇深。“有几位同学在现场要到了几位航天员的亲笔签名,大家后来围在航天员身边,水泄不通的,那个排场就像粉丝给超级明星接机。”李诗回忆,后来她也开心地拿到了老师帮忙派发的签名照,“很有纪念价值。”
王亚平也是当年到访长安一小的唯一一位女航天员,而很多孩子对她并不陌生。“那年学校同步组织收看了王亚平阿姨讲授的‘太空第一课’,其中有一个实验展示了液体表面张力,金属圈上形成了一层水膜,当时觉得很神奇。”倪申越回忆。
通过与航天员对话,太空里的种种奇妙现象让这些孩子大为震撼,也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探索热情、对太空的向往。林靖杰记得,参加完交流活动他还查了很多资料,想进一步了解航空航天相关的科学原理。他如今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一名大一学生,在这所航天氛围浓厚的老牌工科院校,他和同学还会经常讨论最新的火箭发射技术。
倪申越也曾被航天员的成长故事触动。“我从小就爱看宇宙天文相关的科普书,上高中时原本打算报考飞行员,后来因为近视不符合选拔条件才作罢。”倪申越笑着说。他如今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一名大二学生,现在也会持续关注中国航天的大事件。
长安一小的科学老师袁瑞纲则记得,航天员到访活动给学校带来了一股航空航天知识的热潮,学生们组建的航空模型队后来在很多比赛上拿到了不错的成绩。
直到现在,袁瑞纲还会在课堂上分享王亚平的太空授课视频资料,然后骄傲地告诉一拨又一拨年幼的孩子:“王亚平来过我们一小!”
他觉得现在的孩子很幸福,可以跟上过太空的航天员面对面交流,还能通过“天宫课堂”直观地学习空间科学知识。“这在我们以前是难以想象的,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由衷地为祖国的科技发展感到自豪,我相信孩子们也感受得到。”
【记者】何明强
【通讯员】长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