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4日傍晚,东风着陆场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搜救回收任务演练。
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13年6月11日下午,在东风航天城圆梦广场,执行神舟十号飞船任务的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3名航天员准备出征。张由琼 摄
东风着陆场依托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设而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称“东风航天城”,自1958年成立以来,一代代航天人在此追逐宇宙苍穹的壮阔,努力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
2022年4月14日傍晚,飞天公园内以敦煌壁画为原型的飞天雕塑前,一位家长带着孩子玩耍。
十几年来,许多记者曾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采访,留下了不少珍贵的照片。我们以影像接力的方式,不断记录和展现着这座航天之城的精彩。
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之前,我查阅了报社前辈拍摄的照片。画面里,有在东风礼堂前大跳广场舞的群众,有在画室进行素描写生的学生,还有牧场上自由游荡的羊群……
2022年4月15日,在画室画画的航天城居民。
印象中,这座位于西北荒漠的航天城是神圣严肃的。这里是我国组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火箭和卫星发射试验中心,也是目前我国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但从这些老照片中,我却窥视到它温情可爱的一面。
2013年6月8日,曾发射东方红卫星的中国第一发射塔架,挺立在大漠深处。张由琼 摄
2022年4月15日,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载人航天发射塔架。
4月15日下午,我们终于抵达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边打听一边拍摄,我找到了不少老照片中的地标和建筑,甚至搭乘着装着羊腿的敞篷三轮车,捕捉拍摄到了行进中的火车。过程中,我直观地感受到了航天城的变化。
2013年6月7日,东风航天城内的东风中学,东风中学是航天城内唯一一所中学,这一年该校有59名考生参加高考。张由琼 摄
2022年4月14日,东风航天城内,翻新过后的东风中学。
2013年6月11日,东风礼堂对面的广场上,航天城内的居民们载歌载舞。张由琼 摄
2022年4月14日傍晚,东风航天城内的标志性建筑东风礼堂。
2013年6月11日,“神十”成功升空,人们脸上充满喜悦,小狗惬意地躺在大马路上。张由琼 摄
2022年4月15日上午,航天城居民路过军人服务社。
2012年,在大漠戈壁深处的东风航天城,一辆运送物资的货车疾驶而过。张由琼 摄
2022年4月15日,东风火车站,如今这里每天会有一班开往兰州的火车。
居民楼房变宽敞变新了,大姐们的健身方式除了广场舞,还增加了瑜伽健身等。承担63年航天运输任务的清绿铁路在去年停运,老铁轨已经停用,但旁边的新铁轨上,每天都行驶着一班开往兰州的火车。
2022年4月14日,干净整洁的东风航天城居民楼。
2022年4月15日,正在上瑜伽课的航天城居民们做出“飞天”的动作。
2022年4月14日,航天城内下象棋的居民。
2022年4月14日下午,东风航天城内的一家模型店内,老板正整理新到货的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模型。
这里的生活节奏很像中国北方某个普通的小城镇,居民淳朴热情,一切简单且平静。在这座航天城,随处可见航天英雄、航天科研专家的事迹宣传栏。从刚读书识字的小孩,到超市里的售货员,许多人对中国航天的历史和发展状况如数家珍。这里的人们,一代代传承着航天精神,正如飞天公园里的“飞天雕像“,一美千年,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天空宇宙的向往。
南方+ 张迪 拍摄
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仍旧能够保持不变是困难的。在从戈壁滩采访回来的车上,我看着窗外无边的土地,那么寂静、广阔。在它之上,西北的云总是淡淡的,被风捋散开了一样,薄薄一层铺在天空。我开始翻看过去的相片,重新认识了航天城的美——它既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也有灯火可亲的日常。它见证着航天人追梦星辰的理想,也容纳着他们脚踏实地的生活。当返回的中国空间站在星空划出轨迹,见证着人类探索自然的浪漫时,我相信大地也有它的颤动。
【图文】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张迪 曹嫒嫒 周倩欣
【校对】刘珺
【审核】李细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