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合力抬公交,医用模拟人教您四肢骨折现场急救

暨大附一潮汕医院
+订阅

4月1日,一则视频在朋友圈中热传,事发地点广州海珠区工业大道北,一辆公交车与一辆电动自行车发生碰撞,数十名路人正合力推公交车,试图将车辆抬起,救出被压在车轮下的伤者。最终,在多方齐心协力下,伤者被成功救出,送往医院,但伤者手部被压骨折,所幸没有生命危险。我们在致敬这些路人成为平凡的英雄,被他们的勇气和善意感动的同时,是否也能从理性方面想想,四肢骨折现场急救外固定技术这项基本临床技能无论对于医护人员还是普通民众,都是值得推广的。

(图片来源于广州日报)

(一)关于骨折,你需要知道

由于骨骼的特殊构造与人体活动的关系,某些部位受伤易导致骨折。所有由非暴力或轻微暴力引起的骨折均应考虑是否为脆性骨折,这类骨折多发于老年人。运动员训练时稍有不慎、小孩子上下楼梯、电动车遇险跳车用手撑地等情况,多由强大的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骨折,常见于青壮年和儿童,所以暴力引起的四肢骨折成了较常见的骨科疾病之一。

特殊体征主要表现于:1.畸形;2.骨擦音;3.异常活动。

危害:

四肢骨折后会给患者身体造成严重的危害,同时也可引起多种骨折的症状出现,其中四肢骨折主要表现为局部肿胀、局部皮下淤血及局部疼痛,还有的严重的骨折会导致骨骼畸形。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小心,留意自己的一举一动,避免滑倒摔伤、撞伤等引起四肢骨折而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痛苦。

(二)平时多训练,关键时刻救人不慌

医学教育的特别之处就在于理论与经验并重,医护人员因实践机会减少而导致的诊疗和护理失败,代价往往是宝贵生命的丧失和从业者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当今社会,当越来越多目光投向患者这类弱势群体,涉及伦理道德、人文关怀等,与之而来的是患者维权意识、维权能力等空前高涨,在法律意识日益增强的大背景下,医护人员在病人身上模拟操作的机会大大减少。

为此,针对四肢骨折,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潮汕医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引入“四肢骨折急救外固定模型”医用模拟人,模型有上肢前臂及下肢小腿骨折创伤,准备绷带、夹板、三角巾、棉垫或者纱布等物品,就可以通过模拟人了解骨折所具备的反常运动、成角畸形、活动后产生骨擦音。同时训练上下肢骨折后如何及时用夹板固定,防止反复活动造成骨折周围血管神经损伤,可练习骨折复位方法及骨折固定方法,还可利用下肢骨折做骨牵引护理练习及皮牵引护理练习以及骨折外固定架的护理。

四肢骨折后处理步骤一般分为:

1.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脉搏、呼吸、意识状态等。

2.检查患肢:了解伤口及患肢有无畸形等情况。

3.止血:若有活动性出血,可使用止血带止血。

4.伤口处理:除去伤口周围污垢、脏物。伤口处覆盖无菌纱布或棉垫,并包扎。

5.三角巾固定或者夹板固定:三角巾固定多用于上臂骨折,夹板固定多用于前臂骨折和胫腓骨骨折。

这些操作都可以在“四肢骨折急救外固定模型”医用模拟人身上来进行反复练习,实际操作时在操作结束后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这些训练可以调动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的积极性。在整个训练过程中,人际关系处理、团队合作能力也都能得到同步提高。通过临床专家反馈性指导,可以给参训医生和护士再次实践的机会,加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高医疗质量,从而达到培养急救型和实用型人才目标。

本文作者:张晓丽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