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着红头文件,“老坛酸菜”重返货架何以消费者不买账

南方评论
+订阅

文|维辰

央视3·15晚会曝光“老坛酸菜包竟是土坑腌制”,时隔一个月,康师傅、统一等品牌老坛酸菜方便面重返货架,在多地超市和电商平台售卖。

云南昆明某超市,康师傅老坛酸菜方便面货架旁,摆放了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3月23日发布的《行政建议书》。《行政建议书》提到,嵩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检查发现,康师傅昆明分公司的2家供应商证照齐全,所供应的近期酸菜料包均有自检报告和外检报告。带监管部门文件复出,康师傅再度引发热议。

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具的《行政建议书》。图源:春城晚报

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具的《行政建议书》。图源:春城晚报

即使盖有监管部门红章,恐怕也不能证明目前售卖的老坛酸菜方便面均无质量问题。

一则市监局的检查范围仅限昆明,具有明显的时间和地域范围限制。二则市监局向企业出具《行政建议书》,是为了给企业经营活动提建议。所谓建议而非处罚,针对的是存在风险隐患和潜在危害的行为,而非达到行政处罚条件的违法违规行为。用官方文件论证食品卫生,乍一看感觉权威客观,其实是企业选择的艺术。

不少网友质疑,既然用市监局的文件背书,如果出了问题,市监局是否担责呢?据媒体报道,市监局正在核查《行政建议书》为何张贴在超市。显然,监管部门的整改建议被擅自用作质量证明,监管部门是不知情的。企业试图借监管部门公信力重拾消费者信任,打擦边球行为看似取巧,其实蕴含新风险。

品牌信任是企业对消费者的承诺,产品危机伤及的是整个品牌信誉。脚踩酸菜、乱扔烟头带给人们的心理阴影,会延伸为消费者对品牌的不信任。

企业要做的,不仅是保证被曝光的单一产品食品安全和卫生,而且要提高并证明品牌的质量把控能力。下架的老坛酸菜方便面去哪里了?如何做好供应商质量管理?有没有对其他未被曝光的产品开展自查自纠?全方位的整改措施才是修复品牌信誉的关键。

食品安全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消费者的“挑剔”其实是寻找食品安全感的表现。除了在客观层面保证产品质量,食品企业还应该在赢得消费者信任上下功夫。

编辑 辜继漫
校对 蓝淑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