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长达四年的北京冬残奥集训、比赛后,杨洪琼终于在上周末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云南。每天守在家人身旁,杨洪琼沉浸在亲人陪伴的幸福中。
这次北京之行,杨洪琼收获满满:首次参加奥运会,便一举包揽北京冬残奥会越野滑雪女子长距离、短距离、中距离(坐姿组)3枚金牌;她还作为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代表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言,赢得阵阵掌声。
“上台前,我的心一直‘突突突’地跳,感觉快从嗓子眼里蹦出来了!”即便这次特别的体验已经过去了一周,杨洪琼仍然难掩兴奋,连连感叹,“小时候一听到人民大会堂,就感觉特别神圣,没想到有一天自己竟然会以这样的身份,站在人民大会堂演讲,真的是太令人振奋和激动了!”
14岁意外致残,曾想过了结自己
看到如今自信开朗的杨洪琼,旁人很难想象,她曾经有过一段昏暗的过往。
1989年9月,小洪琼出生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钟山乡。和不少大山里的孩子一样,她活泼好动,爬山上树无所不能,性格“像男孩子一样”。14岁那年,和小伙伴在山上玩耍时,她不慎失足坠落,背部摔到了一块石头上,导致整个胸腰椎骨折。
“从那以后,我只能躺在床上,靠爸妈贴身照顾。当时感觉生活暗无天日,觉得活着一点意思都没有,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吃饭都要家人端到房间里来,不愿意和任何人交流。”杨洪琼说,之后的很多年,自己都接受不了自己残疾的事实。
那段时间,杨洪琼甚至不止一次想过如何了结自己。但细心的她也发现,自从她出事以后,她的父母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苍老。如果自己一走了之,父母如何度过接下来的人生?她不忍心:“当时想,就算是为了父母,也要好好活。”
转机发生在2012年,杨洪琼的父亲为她买了一部手机,她便通过手机在网上收集残疾人相关的信息,最终发现昆明有一所专门针对残疾人设立的学校,她便央求父母带她去看一下。
“我对爸妈说,如果学校收了我最好,如果不收的话我就当体验一下坐火车的感觉。”杨洪琼说,那时候的她已经很久没出过家门了。就这样,她告别家乡,并通过在省残联基层选拔中的优秀表现被省里发现,从而开启了轮椅篮球项目的训练,开启了新的人生。
赛前没想过奖牌,却拿了三块金牌
2018年,杨洪琼经老师推荐进入了冬残奥会的备战集训队伍,开始越野滑雪项目的训练。
“越野滑雪项目和我原来训练的轮椅篮球项目有着完全不同的训练方式和赛场节奏。”杨洪琼告诉小南,首先是天气方面,轮椅篮球项目是在室内进行的,而越野滑雪项目是分为夏训和冬训,要从最热的季节滑到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冬季。其次,在技巧方面,轮椅篮球项目主要是一些技巧上的挑战,而滑雪基本上是坚持练习滑一个动作,很考验人的体力。
回忆起转项初期面临的挑战,杨洪琼记忆犹新。“随着训练的深入,我从一开始觉得滑雪训练需要吃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逐渐转变为在滑雪过程中学会享受自己、不断挑战和征服自己。”
在参加冬残奥会比赛前,杨洪琼对自己的期待值很低,“比赛前我做梦都没想到过能拿金牌,我当时觉得能参加比赛就已经很自豪了,如果能进前八、能有个名次的话就行了。如果能再进前三拿个奖牌,那就谢天谢地了! ”
抱着这种轻松自在、享受比赛的心态,从1月临近比赛开始,杨洪琼的训练状态就很不错。3月6日,在北京冬残奥会上首场比赛的当天,杨洪琼以32.1秒的优势战胜了夺冠热门、美国名将马斯特斯,迎来冬残奥会越野滑雪中的第一枚金牌。
“比赛前我没有想奖牌的事情,只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我就没有遗憾了。”杨洪琼笑着说。比赛全过程中她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专注滑行的节奏和呼吸,但冲过终点的瞬间,“我瞬间蒙掉了,内心太激动了,感觉没有辜负国家的培养,忍不住振臂高呼:祖国,万岁!
在后两场比赛中,杨洪琼专注于做好肩背、大臂到手腕等每一处动作,以轻松状态迎战,最终又接连拿了两块金牌,成为中国体育代表团中金牌数量最多的运动员,也创造了北京冬残奥会中国代表团首位冬残奥会“三冠王”的奇迹。
未来:过好当下每一天
回忆起过往,杨洪琼感慨万千。她说,体育项目对自己的意义可能比一般人更加深刻,训练和比赛的过程重新帮她找回了以前开朗乐观、自信大方的自己,让她更加勇敢,能够平稳面对生活中的磕磕碰碰。
“对于因突然经历重大变故而坐轮椅的人来说,可能一开始心理上都特别难以接受现实、接纳自己。”杨洪琼说,在成为一名运动员之前,她从不敢一个人出门,一是怕轮椅故障自己没办法处理,另一方面也惧怕别人的异样眼光。
在接触体育项目之后,杨洪琼不断从中获得成长和自信:“现在我可以修轮椅!也会大大方方、勇敢地出门了!”她说,现在整个人都开朗了很多,还经常把朋友们逗得“笑翻了”,成为大家眼中的“逗比”。
“感谢体育让我重新找回了自己。”在谈及未来规划时,杨洪琼坦言,自己没有想太多:“比赛前想的是好好准备比赛,现在希望自己能够把当下的、今天的事情做好,踏实过好、不虚度眼前的每一天,这就足够了。”
【记者】赵晓娜
【实习生】冯绮思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