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封控区里的守夜人|我在封控管控区

南方+ 记者

4月14日,凌晨1时,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大道上的封控区,一阵狂风袭来。值守卡口的广州市公安局特警梅志杰打了个冷哆嗦,大步跑过去扶起被大风吹倒在地的水马和铁栏。

这是本轮疫情以来,梅志杰第一次值守大夜班。

4月9日,白云区三元里大道1109号、1111号、1115号被划为封控区,以这里为中心,周围区域纳入管控范围,梅志杰的家正在管控区域内。

当天,广州市公安局号召滞留在管控区的民警、辅警,就地支援抗疫一线。梅志杰闻令而动,下沉到疫情的“暴风眼”。

1名警察、4名辅警组成一个值守专班。沉沉夜色中,昏黄的路灯下,5名“守夜人”值守在封控区的5个卡口点,一坐便是8个小时,守护着辖区的安全和稳定。

一双火眼金睛

三元里大道上,失去了往日的车水马龙。

13日深夜11时30分,梅志杰从家中出发,步行30分钟后,到达封控区。快速穿好隔离服,简单做好交接班,梅志杰正式上岗。

深夜的值守点,远比想象中难度大。与记者说话间,一名年轻人试图从卡口闯进封控区里,梅志杰赶紧跑过去拦下了他。

“这么晚来这里干什么?”“我朋友在里面,我要进去送东西。”被拦下来的年轻人有了些许情绪。梅志杰一边安抚,一边宣传防疫政策,“这里是封控区,之前报告了新冠阳性病例,不能进去。”

劝说了好几分钟,年轻人才缓缓离开。

梅志杰沿着封控区的5个卡口巡逻一圈,与另外4名值守的辅警一一叮嘱需要注意的事项,“晚上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不能打瞌睡,不能留有一丝漏洞。”

“深夜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梅志杰告诉记者,有些居民可能会在夜深人静时,想溜出去买东西,或者出去透透气。

在封控区里,有一间滞留了30多人的网吧,他们吃住都被困在40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里。两栋被封控的居民楼,是有一定楼龄的9层步梯楼,一楼有一些小商铺,商铺老板和店员也是临时被封控在了这里。

对梅志杰他们而言,管理一群流动性较大的封控区居民,需要一双“火眼金睛”。每隔30分钟,梅志杰都会起来绕着封控区检查一圈,和其他几名值守人员交流几句。

凌晨2时左右,梅志杰注意到,一间商铺门口,有一名30多岁的男子逡巡多时。“这么晚站门口徘徊干嘛?快点进去。”梅志杰赶紧上前询问。

原来是该男子深夜点了一份外卖,正在等骑手送过来。“居民的需求很多样,我们除了维持肉眼可见范围内的秩序以外,还要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诉求。”梅志杰说。

“询问、查码、测温、消毒,外卖送达后,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梅志杰说,“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快速、细致、严谨是对抗病毒的有效方式。”如今,梅志杰形成了下意识消毒的习惯,一天下来,光是免洗洗手液都要按几十次。

守夜,习以为常

“来到一线,你会发现不少人比你辛苦百倍、千倍,所以并不觉得守夜很辛苦。”梅志杰说,他此前也支援过疫情防控工作,但主要在外围区域负责维稳。这是梅志杰第一次值守在疫情最前端,近距离了解到了基层工作者的不容易。

如果没有疫情,梅志杰原本应在家中休假到4月16日。

“若有战,召必回。”自4月9日开始,白云区部分区域被调整为封控、管控区,梅志杰第一时间来到当地派出所报到,加入疫情防控中。在日常工作中,他也进行过防疫抓捕、疫情防护等培训,以备不时之需。

“守夜,我们早已习以为常。”事实上,作为一名特警,梅志杰经常需要站岗值守,广州的深夜,他再熟悉不过,站岗8个小时也就是时间略久一些。

“我并不害怕疫情,只是担心家人和孩子。”梅志杰说,每次完成值守任务回家前,他都会认真喷洒酒精进行消杀,到家后也会第一时间更换衣物。

这几天,梅志杰都不敢抱孩子,本来是特意休假陪孩子的,“但因为疫情也没有办法,我认识的朋友里,好几十个也都加入抗疫一线,大家都希望生活能早日恢复正常。”

“我母亲也在防疫一线,她说这是作为一名民警的工作,很正常。”守夜者何明谦是来自香雪派出所的一名辅警,这次是回家看望父母,偶然滞留在了棠景街,其母亲是一名民警,耳濡目染间,他也第一时间申请加入疫情防控一线。

尽管是第一次值夜班,何明谦表现得轻车熟路。向梅志杰询问清楚值守的主要工作和注意事项,他很快便投入到工作中。

“在去年5月的那轮广州疫情中,我也是探望家属偶然留在芳村,于是就参加了当地的疫情防控工作,也算是积累了一定经验。”何明谦说,两次参加到广州疫情防控工作,这是一种特殊的缘分。

夜越来越深,三元里大道上,偶尔有巡逻安保经过,或有一辆救护车呼啸而过。

梅志杰和4名同伴继续坚守在值守点,时刻保持敏锐的神经,盯着前方的道路和后方的封控区。帐篷里,一盏明亮的灯光洒在梅志杰的头顶,陪着他到天明。

【南方日报记者】刘珊 傅鹏

编辑 尤丹娜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