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历史文化,护住绿水青山!广州市增城区仙村镇真有魅力→

增城区融媒体中心
+订阅

仙村镇:传承历史文化 护住绿水青山

广州市增城区仙村镇位于增城区中南部,相传此地遇大旱,恰葛洪仙翁云游至此,作法降雨,故名仙村。传说虽无从考究,但增城区仙村镇沙滘村老虎岭的文明密码,可将仙村的文明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地处两江(东江、西福河)交汇的仙村,葛仙文化、龙舟文化、乞巧文化、曲艺文化、水乡文化、荔枝文化等多种文化互相交融,孕育出淳朴的民风民俗。

在全面推进整改工作中,仙村镇坚持地方文化和绿水青山相融合的发展理念,注重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保护与提升,全面建设生态宜居宜业美丽家园,护住了绿水青山,让乡情、乡音、乡愁更有特色魅力。

留住乡愁记忆凝聚乡村振兴新动能

在碧潭村昔日闲置的碧潭小学校舍,仙村镇通过将闲置校舍利用和乡村文化振兴结合起来打造成为仙村国际艺术创作基地,吸引不少艺术家到基地交流学习举办中法艺术汇展览等。

在周末或假期村里的孩子们纷纷到基地进行学习、交流,旧校舍恢复往日求学的欢声笑语让艺术真正走进生活走进乡村。

为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村落让乡村振兴拥有更加丰富的精神内涵,今年3月仙村镇在碧潭村建成全区第一个村级村史馆——碧潭村史馆进一步留住乡愁记忆,振兴乡村文化,凝聚乡村振兴新动能。碧潭村史馆以传统化、艺术化的展陈设计为基础,以微观细节记录碧潭村历史文化。

同时,仙村镇全面摸查、搜罗各村传统文化素材分批在村史馆内集中展示,务求将村史馆打造成群众了解仙村、了解碧潭的新窗口,让群众更方便地了解到仙村各村的传统文化内涵。

在建设过程中,仙村镇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碧潭村村民挖掘整理反映农耕文化和村社社会发展的老物件、老技艺、老照片及组织编撰村志,记录村社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变迁,村史馆俨然成为村民留住乡愁、传承发展乡村文化的重要阵地。“随着时代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方式是改变了,但良好的家风、村风、民风不能丢,只有一代代传承下去,方能留住乡愁,并在乡愁中获得前行的力量。”碧潭村党支部书记赵景枝说。

碧潭村后龙山是一处没有开发的山林,占地面积约130亩,共有树木品种36种,纳入古树名木后续资源19棵。仙村镇以后龙山为主题建设碧潭后龙山公园,为后龙山上的黄桐、华润楠、沉香、黄樟等古树名木完成了品种鉴定登记、悬挂古树后续资源牌等工作,为古树建档立案。

从去年以来,碧潭村建立“有专业、有服务”的护林党群服务队、巡河党群服务队,分别由村委班子成员担任队长,以党员干部带头、相关工作人员参与,开展义务植树、巡河护林等志愿活动。碧潭村将支部建在网格上,积极发挥网格党员作用,网格党员根据责任区带头做好古树保护工作,每株古树均有对应的责任党员管护,形成“包片管理、责任到人”的党建引领巡林护河氛围。

如今的碧潭村山清水秀,村内房屋错落有致,村庄文化历史感更加厚重,留住了美丽乡愁让这座小乡村重放异彩成为新景。

坚持红色文化引领 让乡村振兴有活力

竹园村的阮海天故居红色教育基地、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增城县第三区常备队旧址不时迎来参观的游客,尤其在每年的六七月前来参观的游客一波接一波。

身为讲解员的徐伯妹常常忙得顾不上喝一口水为游客们讲解阮海天抗日故事和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增城县第三区常备队抗战事迹。

开展整改工作以来仙村镇完成了全镇42处文物保护机制,形成了“一文物一台账”成立了仙村镇文物保护监督管理队伍,细化巡查发现、处理上报、宣传教育等工作内容压实各方责任切实加强历史古迹的保护。

来源:区融媒体中心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