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关注粤港澳大湾区? ——基于Factiva数据库近两年收录的英文报道分析

南方传媒研究
2022-04-13 17:34
+订阅

【徐艳珠 张志安】

【摘要】谁在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关注大湾区的哪些领域?对国际英文媒体2020—2021年间对大湾区报道的分析结果显示,国际财经媒体、科技新闻媒体和东南亚国家媒体是报道大湾区的主力,香港、澳门和深圳受到的外媒关注度最高,大湾区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以及大湾区建设给周边国家带来的机遇最受关注,外媒普遍看好大湾区的发展前景。这些发现可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国际社会对大湾区的信息需求以及大湾区在国际媒体中的形象,从而更有针对性、更有创造性地开展大湾区国际传播工作。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国际传播 外媒报道 经济 科技


一、导言

1.研究背景

一个地方(国家、区域、城市、景点等)的形象是人们对该地方的“信念、理想和印象的总和”。[1]地方形象是一个地方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性要素,因为它影响着人们对该地方的有关决定,比如选择是否在当地居住、工作、学习、投资、拓展市场、旅游等。欧洲人文地理学者格里·卡恩斯(Gerry Kearns)和历史地理学者克里斯·菲洛(Chris Philo)认为,推广一个地方需要“售卖”该地方的形象,从而使该地方对企业、旅客甚至当地居民具有吸引力。[2]我国的地方形象研究始于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理论的启发。[3]罗治英教授1997年出版的《DIS:地区形象论》是我国第一本探讨地方形象理论的专著。21世纪初以来,加强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成为许多地方政府的重要议题。地方形象研究日见其多,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重庆、成都等大城市的形象塑造和传播,针对城市形象以外的区域形象传播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则不多见。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较新且具有跨境议题性质的区域概念,它涉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区域内部的复杂性使得粤港澳大湾区无论是与单一城市相比较,还是与世界其他三大湾区(美国的旧金山湾、纽约湾和日本的东京湾)相比较,其形象建构和国际传播工作更具复杂性,也更需要传播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根据议程设置理论,大众媒体强烈影响着人们对其报道对象的看法。大众传播媒体报道越多的话题,越容易被公众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话题。[4]媒体对同一对象的报道,强调哪些内容而省略或弱化哪些内容,支持哪些观点而忽略或反对哪些观点,会影响公众对报道对象特征的认知。[5]因此,国际媒体对大湾区的报道,会影响外国民众对大湾区的观感、评价和看法。根据上述地方形象理论。

这又将影响大湾区内外的民众、企业等主体对大湾区的有关决定。目前哪些国际媒体在关注大湾区?国际媒体关注大湾区的哪些领域?大湾区在国际媒体中的形象是怎样的?弄清楚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大湾区在国际媒体中的传播现状及其形象,更清楚了解国际社会对大湾区的信息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和创造性地开展大湾区国际传播工作。

2.研究方法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Factiva道琼斯新闻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28种语言的逾3.3万个涵盖报纸、期刊、杂志、电视、广播等来源的内容。选取的样本为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标题或导语包含“Greater Bay Area”的境外英文报道。样本选取时间为2022年1月3日至4日。搜索关键词选用英文简称“Greater Bay Area”而不用全称“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是因为不少外国机构和媒体已习惯使用前者指称粤港澳大湾区(另一个也被国际媒体尤其是美国媒体称为“Greater Bay Area”的是美国的旧金山湾区)。聚焦于“他者”眼中的大湾区,因此香港和澳门的媒体报道不列入研究范围。此外,转载的文章以及公关公司代为发布的内容,即通过公关公司发布的企业等机构的新闻通稿或营销文章,不纳入研究样本。在筛选样本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内地和港澳地区不少企业、政府机构或部门通过美通社(PR Newswire)、美国商业资讯(Business Wire)、亚太商讯(ACN Newswire)、加拿大新闻专线(Canada NewsWire)、M2 Presswire等公关公司向海外发布英文新闻通稿。将此类文章排除出样本范围之外,是因为它们是企业等机构的“自我表述”而非“他者表述”,且发布机构的发布行为属于商业行为而非出于对大湾区的关注。剔除与粤港澳大湾区无关及重复收录的文章后,检索获得新闻报道共365篇。本文分析的指标包括外媒涉大湾区新闻的报道数量及其分布、城市关注度、信息源、报道热点议题和报道倾向。其中,针对城市关注度和报道热点议题的分析使用了WordArt软件对研究样本全文进行词频统计并可视化显示。为避免部分专有名词被拆分而令分析结果不够准确,笔者在数据处理阶段将“Greater Bay Area”和“Hong Kong”分别转换为“GBA”和“Hong Kong”,并将澳门的葡语名称“Macau”统一转换为英语名称“Macao”。

二、2020—2021年国际英文媒体关于大湾区报道的主要特征

经分析,近两年国际英文媒体关于大湾区的报道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报道主体:财经和科技新闻媒体是报道主力

样本中的365篇报道,发表在分布于10个国家的25家媒体上。如表一所示,近两年报道大湾区最多的是美国科技新闻媒体NewsRx,共发表了114篇报道,占样本的31.2%;其次为路透社(Reuters)和道琼斯通讯社(Dow Jones Newswire),分别报道55篇(15.1%)和43篇(11.8%);再次为新加坡的《海峡时报》(The Straits Times)、《亚洲监管》(Regulation Asia)、《商业时报》(The Business Times)等。从地区分布来看,报道大湾区的媒体数量和报道数量最多的均在英国和美国(见表二)。其中,英国有8家媒体关注大湾区,它们近两年的涉大湾区报道量占总英文外媒报道量的27.9%。美国有4家媒体关注大湾区,其报道量占总报道量的45.8%。此外,新加坡的4家和泰国的2家英文媒体也较关注大湾区的发展动态,荷兰、马来西亚、印度、埃及、苏丹、加拿大各有一家英文媒体近两年曾报道大湾区。

按媒体的类别来分,在报道大湾区的25家外媒中,逾半数(14家)为财经、市场、商业和行业资讯或分析媒体,综合性新闻媒体只有7家,其中4家来自东南亚国家。其他关注大湾区的媒体为科技、教育、电信等行业媒体。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关注大湾区发展的国际主流媒体尤其是西方主流媒体并不多(这里不包括以某个湾区城市如香港为主题的报道)。

此外,样本中来自路透社、道琼斯通讯社的报道数量虽然较多,但相关报道主要为简讯,深度报道和分析很少。


表一:2020—2021年国际英文媒体涉大湾区报道量(按媒体划分)

南方+ 南方传媒研究 制图

表二:2020-2021年国际英文媒体涉大湾区报道量(按国家划分)

南方+ 南方传媒研究 制图

(二)城市关注度:香港澳门深圳受到最多关注

使用WordArt软件分析样本全文生成的词云图(见图1)显示,在2020—2021年间外媒关于大湾区的报道中,香港、澳门和深圳的媒体曝光率最高,三个城市在报道样本中出现的次数分别为1099次、421次和261次。香港受到最多关注很大程度是因为其地位和角色。舆论普遍认为,香港具有连接中国和外国的纽带优势。香港的政治和社会变化也使得香港的发展前景备受国际舆论关注。

南方传媒研究制图

图1:2020—2021年国际英文媒体涉大湾区报道词云图


其他8个湾区城市受到的关注度较低,如广州只在样本中出现了139次,珠海出现了58次,而东莞、佛山、中山等城市被提及的次数就更少了。值得关注的是,同为大湾区中心城市的广州在近两年外媒涉大湾区报道中存在感较低。这可能是由于关注大湾区的外媒主要为财经类媒体,而广州在这方面的成就和新政力度不如其他三个中心城市引人关注,尽管广州本身的经济实力并不弱。

区级单位方面,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和广州南沙获较多报道。作为粤港澳合作发展重大平台,针对这三地建设发展出台的新政策和它们的发展动向,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开发建设、南沙的营商环境备受外媒关注。

(三)报道信源:倚重引述官方及精英信源

分析样本发现,在可辨别的信息源中,我国中央政府部门发布的信息、粤港澳三地政府及其官员、金融机构发布的信息、香港及国际专业分析人士、专家学者、英文期刊、香港和内地的媒体等是外媒涉大湾区报道最常引述的对象。这些信源有的是大湾区建设的主导者、参与者,有的是大湾区的观察和分析人士。

分析发现,境外媒体大量引述相关政府部门和大型机构发布的信息,这些信息源主要来自三方面:其一,中国的中央级媒体和粤港两地的主流媒体,如《中国日报》《南方日报》等。总体来看,外媒引述和转载的媒体基本为内地和香港媒体,样本中没有明确标注为澳门媒体的信源。其二,内地和港澳地区的信息办公室和商贸、财政、科技等部门,如国家外汇管理局、香港金融管理局、深圳市光明区科技创新局等。其三,金融机构,如中国人民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花旗银行、香港交易所等。与上述信源相比,普通民众的声音在外媒涉大湾区报道中很少出现,外媒更多地展现了一个官方和精英视角的大湾区。

(四)报道议题和倾向:聚焦经济科技,正面报道为主

如词云图所示,在外媒涉大湾区报道中,除“大湾区”“中国”与几个湾区城市的名字出现次数较多外,频繁出现的词语还有“新的”(new)、“研究”(research)、“银行”(bank)、“发展”(develop)、“管理”(manage)、“投资”(invest)、“金融的”(financial)、“市场”(market)、“技术”(technology)、“服务”(service)、“产品”(product)、“财富”(wealth)等。这些热词反映出近两年来,国际媒体关于大湾区的报道聚焦于经济贸易、金融和投资、科技创新和科研等领域。这与报道主体大部分为财经和科技类媒体相符,也说明了即便是国际综合性新闻媒体,其对大湾区的报道也聚焦于上述领域。

总体而言,外媒涉大湾区的报道倾向中性偏正面。外媒引述的受访人士和研究报告总体上对大湾区的发展建设持肯定态度,认为大湾区建设以及中国政府针对大湾区发展推出的新政策、新措施能促进湾区内城市发展,并为周边地区、相关行业带来新的投资和发展机遇。NewsRx2020年1月31日引述全球性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汇丰银行和香港总商会的联合调查报告称,在来自内地、香港和澳门的747名受访企业高管中,五分之四预计未来三年大湾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将快于中国内地其他地区,56%的受访者认为科技和创新、金融服务、贸易和物流部门最有可能从大湾区获益。如上述分析所示,这些行业也是外媒的关注重点。

大湾区财经新闻中,于2021年9月推出、10月正式开通的“跨境理财通”业务格外受到外媒关注。[6]样本中为数不多的来自路透社和道琼斯通讯社的深度分析报道中,各有一篇报道“跨境理财通”。路透社2021年9月10日报道称,世界经济论坛和咨询公司奥纬咨询(Oliver Wyman)在一项报告中表示,“跨境理财通”将满足大湾区投资者日益增长的需求,提升其门户作用。道琼斯通讯社同日报道称,随着“跨境理财通”的推出,香港与内地的金融联系不断加深。英国财经媒体Citywire2021年9月13日报道认为,除了推出新的连接和融合发展机会外,大湾区还在推动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投资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新兴领域创新方面处于有利位置。

一些外国媒体和机构,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国家的媒体和机构,更多地着眼于大湾区建设对其所在国家及相关行业的影响,尤其关注其中发展机遇,以及如何与大湾区开展合作。据新加坡《商业时报》和《海峡时报》2021年7月12日报道,新加坡卫生部长王乙康在一个论坛上发言时提议,新加坡和大湾区可以在绿色经济、创新生态系统等方面加强合作。《海峡时报》2021年10月20日报道指出,对于新加坡的银行来说,“跨境理财通”是挖掘中国需求的难得机会,因为新加坡的华侨永亨银行香港子公司获得香港金融管理局许可,可以在香港和内地销售获批的投资产品,而另一家新加坡银行星展银行的香港子公司也可以在大湾区销售产品。马来西亚则希望更多的大湾区企业前往该国投资。马来西亚马新(Bernama)2021年4月29日报道称,马来西亚随时准备欢迎来自中国大湾区各个领域的投资者到马来西亚探索机会,尤其欢迎生物技术和智能家居自动化等高科技领域的领先者。总体上看,外媒较多地使用“机遇论”框架来报道大湾区,看好大湾区的发展前景。

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是外媒关注的另一焦点。不少外媒在报道中将大湾区称为“中国硅谷”,密切关注着大湾区的科技发展动态,尤其是具有领先优势的金融科技和数字科技的发展,如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在香港进行测试。英国金融科技媒体Cointelegraph2020年8月曾两次报道数字人民币。

本研究还发现,样本中有大量以大湾区不同领域和话题为研究对象的科研新闻,这些新闻涵盖气候、医疗、生态、能源、计算机、通信等领域。而这些新闻几乎全部来自同一个媒体,即美国科技新闻媒体NewsRx。NewsRx与其他媒体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利用人工智能而非人类作者来撰写新闻。尽管比起专业记者报道,NewsRx的报道属于机械性的新闻发布,但该媒体拥有广泛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受众,在向世界传播大湾区科研动态和科研成果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除上述议题外,大湾区的其他动态也受到外媒关注,如内地与香港加强司法协作、深圳和新加坡深化智慧城市合作、粤港澳大湾区仲裁联盟活动及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成立、中国移动在香港建设火炭数据中心等。不过,这些议题的外媒报道量并不多。

总的来说,近两年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国际英文媒体及其关注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类别:一是国际财经媒体,它们主要关注大湾区的资本市场、商品市场、劳动市场等各类市场的动向,以及相关的新政策、新措施;二是国际科技新闻媒体,他们集中关注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和科研新发现;三是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主流媒体,他们关注大湾区发展对其国家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发展机遇。在外媒报道中,大湾区的经济形象和科技形象突出,金融活动活跃,而其他领域的形象不显著。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分析国际英文媒体2020—2021年间对大湾区的报道,我们初步回答了“哪些国际媒体在关注大湾区”“国际媒体关注大湾区的哪些领域”“大湾区在国际媒体中的国际形象是怎样的”这些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国际社会对大湾区有着怎样的信息需求。大湾区的发展建设是全方位的,涵盖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司法、教育等领域,但分析结果显示国际主流媒体尤其是西方主流媒体对大湾区的关注度有待提高,尤其是除经济和科技以外的领域。从本研究收集到的样本数量及其来源来看,在今天的传播格局中,大众传播媒体具有一定局限性。它们关注的信息种类、报道内容、传播对象和影响范围较为固定。在社交媒体已成为国际间重要信息传播平台的今天,不但大众传播媒体需要借助社交媒体来扩大传播渠道和影响范围,而且社交媒体自身海量的、个性化、多元化的用户及其生产传播的内容也是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大湾区议题在内的中国议题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传播,是我国今后国际传播工作的重点,也应是研究重点。

从上述国际英文媒体近两年涉大湾区报道的分析,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对进一步做好大湾区国际传播工作的启示:

(一)应注重从传播对象与大湾区建设的关联性着手筹划大湾区国际传播的内容,提高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地理位置近、经贸关系密切、文化交流频繁等因素的带动下,在关注大湾区发展的国外主体中,大湾区周边国家(如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以及相关行业(如投资、金融、高新科技)最有可能成为大湾区建设的合作者、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大湾区的发展能为它们带来发展机遇,它们也能为大湾区的企业带来投资和市场机会。2020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当前恢复和发展经济是许多国家的重要任务,包括大湾区在内的中国可能会成为其他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目标,它们对与大湾区相关信息的需求将有增无减。我国大湾区对外传播主体,包括政府、企业、主流媒体等,应抓住相关国家和行业受众的兴趣点、关切点及其与大湾区建设的关联性,因时、因势利导,根据与各国的具体经贸关系,讲好大湾区的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故事。加强大湾区与世界其他地区在产业投资、旅游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合作项目的国际传播,突出积极对外开放、改革创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互惠互利的大湾区形象。

(二)因应国际社会对大湾区经济和科技信息的需求,进一步创新和做好这些领域的国际传播。从关注大湾区的媒体类别及其报道内容来看,与大湾区发展有关的经济和金融新政、市场动态、大型企业动态、科技创新是境外媒体的重点关注内容。这从侧面反映了大湾区庞大的经济体量、活跃的经济活动和科技创新,以及以大湾区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发表和与大湾区相关的科研活动(如学术会议)是提升大湾区国际能见度和知名度的重要积极因素。外媒报道热点也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大湾区的经济、科技类信息有着巨大需求。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和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而大湾区在这两方面具有强大的实力和发展潜力。无论是出于满足国际社会的信息需求,还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为了提升大湾区的国际知名度和形象,都有必要进一步做好大湾区经济和科技领域的国际传播。

(三)积极发掘大湾区的历史、文化、社会等议题与其他国家的关联因素,提高外国民众对这些议题的兴趣和关注度。此前,一项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发表的外媒涉大湾区报道的研究发现,外媒缺乏以湾区社会民生、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报道。[7]至今,这种情况依然没有改变,尽管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和积极推进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如2020年12月,我国推出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大湾区的历史文化、社会民生等议题更属于大湾区本地议题,这些领域的“外溢性”较低,与其他国家的关联度不高,外媒对这些议题不甚感兴趣。此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国旅游业受到严重打击,各国间的人员往来受到严重限制,以往具有一定外媒关注度的大湾区旅游也变为一个几乎无人提及的话题。对于除经济和科技以外的话题备受外媒和国际舆论冷落的情况,我们一方面应当尊重传播规律,理性看待国际社会对大湾区不同领域的信息需求情况,另一方面需积极发掘大湾区的历史、文化、社会等议题与其他国家的关联因素,注重结合外国民众的兴趣和需求开展相关领域的国际传播工作,向国际社会展现一个更全面、更有活力的大湾区形象。

(四)内部和外部舆论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大湾区整体发展和国际形象提升。近两年来,中美关系紧张加剧,西方国家在新疆、香港等议题上频频向中国施压,全球经济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而国际社会对大湾区发展前景的看法似乎未受影响,依然十分看好大湾区。这一点与我国政府积极推出和落实政策措施,推动大湾区融合发展和进一步改革开放密不可分,也与近两年来香港社会的政治纷争和“泛政治化”现象大量减少有关。2020年以前,西方主流舆论倾向于从政治视角来解读香港与大湾区、香港与内地的关系。当时,欧美主流媒体普遍认为,许多香港人不希望与中国内地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尽管大湾区有很多经济发展机会,但一些香港本地人也担心香港会丧失自己的特色。最近两年,无论是在国际媒体上还是在香港本地媒体上,类似声音已很少出现。这意味着,国际社会和香港社会目前更多地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而非政治的角度来看待大湾区城市融合发展,大湾区建设的内部和外部舆论环境较以往有较大改善。这也有利于大湾区整体发展和国际形象提升。


(作者徐艳珠系广州体育学院体育传媒学院讲师;张志安系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外文局——中山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1]KOTLER,P、HAIDER,D、REIN,I.There's no place like our place! The marketing of cities,regions,and nations [J].The Futurist,1993,27(6):20.

[2]KEARNS,G、PHILO,C.Culture,history,capital: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selling of places[M].Selling places:The city as cultural capital,past and present. Oxford:Pergamon Press,1993:3.

[3]贾春峰.地区形象理论在中国的诞生[M].罗治英.地区形象理论与实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13.

[4]MCCOMBS,ME、SHAW,D L.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J].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72,36(2):176-187.

[5]麦克斯维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3.

[6]通过“跨境理财通”,港澳投资者可以购买内地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内地居民也可以通过购买港澳银行销售的投资产品,实现个人资产配置的多元化.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网,http://gdjr.gd.gov.cn/gdjr/jrzx/jryw/content/post_3517830.html.

[7]杜明曦、侯迎忠.外媒镜像下粤港澳大湾区对外传播路径选择探析——基于182家外媒报道的实证研究[J].对外传播,2020(4):75-78.

南方+ 南方传媒研究 制图南方+ 南方传媒研究 制图

南方+ 南方传媒研究 制图南方+ 南方传媒研究 制图


本文刊发于《南方传媒研究》2022年第1期

欢迎订阅《南方传媒研究》

本刊邮发代号:46-582

本刊唯一投稿、合作邮箱:

nfcmyj@163.com


编辑 李苗
532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