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南澎保护区鲸豚专题影片,时长共4分28秒)
(视频|海豚日视频-青春版,时长共2分18秒)
白海豚被称为妈祖鱼,就像神灵的化身,守护海洋。 郑锐强 摄
粤东海域的中华白海豚。 郑锐强 摄
中华白海豚是近岸定居性物种,主要以中上层鱼类为食。 郑锐强 摄
跃出水面的海豚。 郑锐强 摄
保护海豚家族,对维护生态多样性至关重要。 郑锐强 摄
科研团队出海调研。
科研团队在南澎列岛周边海域调研。郑康华 摄
在海洋中遨游的海豚。 郑锐强
保护海豚,其实也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郑康华 摄
海豚成了粤东周边海域的“常客”。 郑锐强 摄
许多市民朋友及渔民常常能幸运地发现海豚们的踪迹。 郑锐强 摄
海豚从海面上跃起,飞溅的水花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近几年,海豚似乎成了粤东周边海域的“常客”,许多市民朋友及渔民常常能幸运地发现它们的踪迹,尤其还能发现素有“海上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白海豚。4月14日是世界海豚日,记者把镜头转向目前国内小型鲸豚的重要栖息地之一——广东南澎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睹这个海域“海豚家族”的风采。
因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南澎列岛保护区被誉为“中国南海典型的海洋生物资源宝库”“中国南海北部活的自然博物馆”,是粤东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海洋生态保护区。
截至目前,保护区已发现栖息有各种海洋生物1308种,涵盖有多种珍稀濒危保护动物,其中最受各界瞩目的就是小型鲸豚。2021年6—8月,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与广东南澎列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进行南澎列岛周边海域鲸豚调查。其间一共记录到了4种不同鲸豚,分别是中华白海豚、印太江豚、普通瓶鼻海豚和长吻真海豚,此外还有民间热心人士记录到的东亚江豚。
中华白海豚是近岸定居性物种,它们喜欢生活在水深不超过30米的河口海域,成年个体长2—3.5米,主要以中上层鱼类为食。刚出生的白海豚是深灰色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颜色会逐渐变浅并出现斑点。成年的白海豚身上的斑点会逐渐褪去,在活动状态下皮肤呈现淡淡的粉红色。此前,基于背鳍进行个体的照片识别,专家团队确定在粤东海域仅剩下最后13头中华白海豚。
这个海域还常见印太江豚、长吻真海豚等。印太江豚是鼠海豚的一种,跟常见的中华白海豚相比,印太江豚看起来就像大一号的白海豚幼崽。普通瓶鼻海豚分布较广,包括浅海区域、河口以及珊瑚礁都有发现。它们多以大群活动,在南澎列岛周边海域,最多一群可达300头以上。长吻真海豚是聚群性物种,较少在保护区海域被发现。2018年南澎列岛周边海域记录到最大一群的长吻真海豚多达五六百头。
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科学总监郑锐强博士指出,保护海豚以及旗舰物种所在的栖息地、生态系统,对于保护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海豚生生不息,我们才能年年有鱼。”郑锐强说,保护海豚,其实也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记者】余丹
【视频】郑锐强 彭深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