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广东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南方农村报

南方农村报 南方农村报 拍摄

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革命。4月10日,“种养循环绿色技术产业化研讨会”以线上形式举行。这是全国首次汇聚政产学研用多方力量的重量级会议,研讨农业绿色变革之道。

如何更好地践行绿色理念?如何推进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种养循环迎来怎样的变革,要破哪些卡点?广东一直在探索、实践。

研讨会上,广东省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经验获得了广泛关注。多年来,广东积极探索出种养循环新路子,实践农业绿色发展的新经验,挖掘可复制可推广的广东模式。

引入活水

社会化服务赋能产业

先行先试,示范引领。为支持农业绿色发展,广东省启动实施亚洲最大、国内首个世界银行贷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项目用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种植业及牲畜废弃物治理,总投资9.63亿元人民币,其中,使用世界银行贷款资金7745万美元、全球环境基金赠款510万美元(合计约5.26亿元人民币)。广东省还为项目安排配套资金,并通过补贴+农技指导的方式吸引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资金、资源投入,有效拓展筹资路径。

为破解分散农户补贴发放难题,广东创新机制发放补贴。建立以信息化为载体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补偿机制,利用非现金补贴和全面记录农户参与项目各项信息大数据等方式,实现补助资金精准到位、透明可溯、安全高效。据悉,项目累计为农户发放补贴1.6亿元,项目区环境友好型农资覆盖率达90%以上。

引资引智相结合。广东省积极吸纳借鉴国外先进污染治理模式和经验,采用化肥农药减量、南方保护性耕作和高床养殖等高效的农业污染治理方式,开展土壤养分管理、病虫害综合管理,建设能源环保型、能源生态型养殖场废弃物管理设施等,示范破解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题。

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华南农业大学、省农业科学院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省级教学科研单位,成立省级专家指导组,下设5个专家指导团队,分片包干为试点县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并承担相关试验和监测等基础性技术工作。各试点县均相应成立专家小组,增强试点工作技术支撑。

针对现存化肥施用强度较高,粪污作粪肥比率不够的问题。广东省瞄准痛点、创新机制,将社会化服务引入种养循环技术产业,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目前,广东省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五年实现负增长。

具体到种养循环,广东积极响应。2021年发布了《2021年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专项—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申报入库指南》和《广东省2021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省级实施方案》。

绿色种养循环试点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遴选出的13个项目县中,共194个以有机肥生产企业、畜禽粪污资源化处理中心、合作社、示范性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为代表的实施主体,初步探索建立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运行机制。

百花齐放

技术模式集成发展

乡村振兴、绿色转型,核心在技术,基础在产业,基本路径在绿色技术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创新。

广东省以水稻为主的种植业发展历史悠久,3月到10月以种植两季水稻或水稻+玉米为主。目前,多地开展种植“冬种马铃薯”,充分利用11月至次年3月的冬闲田。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吴银宝介绍,为了种好来自北方的土疙瘩,广东省惠州市推广“畜禽粪肥-冬种马铃薯”种养结合型生态农业模式,不仅实现畜禽粪污的资源化综合利用,而且收益可观。

中山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教授辛国荣介绍,冬闲水田还可以通过“黑麦草-水稻”轮作系统生产优质青饲料,发展南方草地畜牧业。近五年来,冬种黑麦草面积在江西、四川、安徽和两广地区面积已超过1000万亩,其中广东有150万亩左右。

一田双收,一水两用。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章家恩介绍,水稻间套作养鸭、双季鸭稻冬种马铃薯系统、稻-萍-鸭共作系统等技术模式,可充分利用时间、空间生态位,提高土地利用率,并推动一产到多产融合创新。渔农综合循环种养则以鱼菜共生模式和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为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军表示,这两种模式在处理养殖尾水的同时,可以促进化肥和饲料减量,实现“种养”双丰收。

畜禽粪污管理是近年环境监管的重点,也是制约我国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种养结合型畜牧业逐步成为我国处理和利用畜牧业废弃物的主推技术。广东省积极探索,集成创新粪肥还田模式,在多地实现多元化、低成本、可持续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

紫金县、罗定市和博罗县等项目县畜禽规模养殖场相对集中粪污处理中心和大型有机肥企业的粪肥收集处理和还田服务能力强,采用“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中心(有机肥企业)集中处理+种植还田模式”,有效促进当地畜禽粪污还田利用,示范带动效果良好。

阳春市根据当地中小规模畜禽养殖场较多、离居民区较近等特点,大力推广粪污就地堆沤和环保液无臭处理技术,形成“中小分散型养猪场+粪污就地堆沤和无臭处理+种植还田模式”。在将粪污变粪肥的同时,有效解决养殖场的臭气污染问题,促进养殖业绿色发展。

遂溪县采用“规模养猪场粪污全混合式处理与还田模式”,积极推动粪肥还田服务主体完善罐车、施肥机等沼渣沼液运输和还田施用设备,将沼渣沼液应用到香蕉、火龙果、蔬菜、番薯等作物上,部分种植基地还配套了水肥一体化等设施,将种植养殖有效结合。

此外,阳东区建立了“奶牛场沼液沼渣设施还田饲用玉米模式”、仁化县建立了“养猪协会+粪肥还田服务主体+种植合作社粪肥还田运行模式”、台山市建立了“鸡粪发酵+沼气发电+沼渣沼液还田模式”、连平县建立了“养猪场微生物除臭+干清粪+沼气发酵种菜还田模式”,有效促进了当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打造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为广东省进一步推进种养结合、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奠定基础。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章家恩表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以实现多功能、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高品位的绿色低碳发展为目标,要切实做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的优化闭合和内外部循环的对接耦合。

成效显著

绿色创新彰显担当

一直以来,广东以绿色为农业底色、乡村本色,在绿色产业产业链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2021年以来,广东省组织以畜牧大县和畜禽粪污资源量大县为主,兼顾粮食与蔬菜主产区以及生态保护重点区域、粤港澳大湾区,遴选出仁化县、博罗县和紫金县等13个项目县。项目实施既改善了畜禽养殖环境,推动了粪污资源的有效利用,也促进了种养结合。和往年同期相比,粪肥使用点多面广,用量大幅增加。据统计,新兴、仁化、信宜、阳春和阳东等5个项目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已达90%以上。

以绿色理念引领主导产业做强做大。目前,广东省建设7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53个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初步构建了“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畜牧业实现小散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型、粗放养殖向绿色科学养殖转型,渔业实现近海增养殖向海洋牧场升级、近海捕捞向远洋渔业升级。

以绿色科技推动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广东省建立“绿色发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团队”,在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领域,研发出一批绿色适用技术,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基本形成。同时,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加强智慧农业关键技术集成创新,把互联网、大数据、遥感、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发展全过程,推动农业经营增收、流通效率提高和产品质量提升。

以绿色种养助力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建设。广东省发挥国际财金交流合作平台作用,积极引入世界银行贷款支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建设,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8.4%、秸秆综合利用率91.1%,有效改变了农业过度依赖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扎实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推动绿色种养循环技术产业化,将“粪污”变成“粪肥”,既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又美化农村环境、促进乡村生态宜居。

绿色农业要长效发展,章家恩认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不仅要重视农田、农场以及三次产业尺度上的生态循环利用,而且还要充分考虑景观、区域、城乡乃至全球尺度上的生态循环链接。他特别强调,面对当前石油农业生产所导致的生物安全、环境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人畜健康安全等问题,要大力开展从单一化生产到多样性利用、从一产到多产融合、从一地向多地(异地)联动、从高碳投入到低碳转型、从传统农作到现代智慧升级的绿色生态科技的创新集成及其产业化发展路径的实践与探索。

据了解,广东省将进一步加快绿色农业科技创新,引导更多的人才、科技投向绿色农业,促进生产技术集约高效、产业模式生态循环,推动种养循环绿色技术产业化发展,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


编辑 叶凤林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