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湾海底隧道有支科技急先锋

南方日报

近日,中铁十四局集团汕汕铁路站前六标段青年突击队荣获汕头市第28届“青年文明号”,再次坚定了这群青年建设者在南粤大地穿江入海、攻坚克难的决心。记者了解到,青年突击队同时也成立了创新工作室,进行复杂海域条件下超大断面高风险海底隧道综合建造关键技术研究。据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即青年突击队队长盛圣胜介绍,这支战斗力出色,仅有40余人的精悍“急先锋”在抢工时、克难关和培养行业新生力量的传帮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该团队已申报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2项、核心期刊论文2篇。《复杂海洋环境超大断面海底隧道综合建造技术研究及应用》A类课题、《深层淤泥条件下浅滩水域水中围堰综合施工技术研究》C类课题,正在深化研究中。

青年突击队技术人员正在隧道内进行地质扫描。 受访者供图

青年突击队技术人员正在隧道内进行地质扫描。 受访者供图

抢工时月耗万方混凝土

正值四月,春光明媚,汕汕铁路站前六标段多个作业面现场正加快建设,火热施工。为争取在今年11月底完成跨濠江水道160米刚构连续梁合龙,给汕头南站至汕头湾海底隧道进口提供架梁通道,该项目迎来了新一轮的抢工时。

早上8时,工程部马国强上班后第一件事就是了解现场进度,委托实验室对近期使用的原材料进行检测,记录近期的原材料消耗,接着他就拿起安全帽、验收表到工地现场,验收连续梁、墩身等部位。然后对施工部位的安全、规范要求进行记录,对不合规范的地方要求现场施工班组整改。

据介绍,连续梁中不只有混凝土,中间还有许多类似钢丝绳的东西,在浇筑以后,这些钢丝绳被拉紧,就像在梁体内部加入了弹簧,使得梁体能承受更大的力,也可赋予桥梁更长的寿命。马国强告诉记者,现场一根根白色、黑色的塑料管里面穿入的就是钢绞线,他会复核每一根塑料管的位置是否正确,这关系到工程的质量,所以都是一根一根地去量……

在19个来到汕汕铁路的2020届校招新生中,马国强是唯一一名党员。谈及进青年突击队的初衷,他说:“刚来现场工作时,了解到当时项目处在全面快速推进的阶段,我想多和同事们交流施工技术,正好有这样一个相互分享的团队,我就毫不犹豫加入了。”

初入职场,马国强就面临一个重大的考验。项目中4座特大桥之一的跨中信大道特大桥112号桥墩,作为连续梁起始的第一个桥墩在图纸里并没有给出墩顶预埋的孔位,浇筑在即,这就需要工作人员自己画。作为职场新人,马国强坦陈,自己当时很多东西都不懂,当天晚上一直翻图纸查规范,凌晨1时跟总工电话请教,画到凌晨3时,最后才没有耽误工期,顺利地预埋了孔位。

与此同时,由于中信道岔连续梁、湖边跨省道337特大桥的刚构连续梁阻碍中铁十一局梁场向新地特大桥、第五标段架梁的工作任务,由此六标段项目部必须在2021年3月底前使汕头南站段达到过架桥机条件,包括用地、设计出图、施工在内的所有工序前后时间不足半年。据突击队队长介绍,春节期间,包括突击队在内的现场150—200人员24小时不停工,贯彻班组轮流、安全防控要求。正值在疫情防控形势之下,工地备有10个集装箱用于应急,同时对于人员流动做出严格的管控,保证全员安全生产。每天晚上7时,队员们会聚在工地一起开会,分析任务完成计划、人员机械物资的保障情况。“正常情况下3到4个月的工作量,最后仅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就抢先完成了,那一个月消耗了一万多方混凝土。”马国强告诉记者。

正是通过这种短时间内强压下的进步需要,马国强表示自己的成长变得格外充实,“总工、部长等人会经常给我们开展技术培训,我记得当时特别忙,一直在工地来回跑、协调、盯控。晚上再去职工夜校学习,恰恰就是这种环境,才让我们的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突击队挑战世界级难题

除了与时间赛跑,在汕头湾海底隧道,这群年轻人还肩负着突破高铁工程世界级难题的使命。据悉,汕头湾海底隧道全长9.781公里,是世界首条设计时速为350公里的单洞双线高铁海底隧道。由于地处8度地震烈度区,先后穿越地质破碎带、孤石密布区和多条断层,施工安全风险高,难度大。

为确保汕汕铁路汕头湾海底隧道施工顺利进行,攻克海域隧道矿山法施工、盾构法施工各类复杂地层等技术难关,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汕头湾海底隧道科研攻关专家组成立,青年突击队和“盛圣胜创新工作室”在专家组对项目持续指导和推进科研攻关的基础上应运而生。

4月7日,记者从汕汕铁路前六标段项目了解到,汕头湾海底隧道在复杂海域条件下超大断面高风险海底隧道综合建造关键技术研究的最新情况。据介绍,科技创新工作开展主要在汕头湾海底隧道施工现场及试验室进行,重点对海底隧道不良地质构造精细化探测新技术、海底隧道断层破碎带突涌水机理与主动防控技术、特大断面盾构拆解洞围岩稳定性判别及预控技术、海底隧道掉块垮塌灾害风险预控及应急处置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研究,指导隧道安全施工,减少或避免工程重大地质灾害的发生。

去年底,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等6位专家在《汕头湾海底隧道海域段施工风险及施工方案》论证会上提出,汕头湾海底隧道海域矿山段包含5条断层破碎带,下穿汕头湾主航道段洞顶花岗岩弱风化层最小厚度为52米,矿山法施工发生突泥涌水事故风险大,由矿山法调整为盾构法施工,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建议利用合理手段探明断层破碎带地质特征,为确定合理措施提供依据,针对发育程度采取妥善的预加固处理措施,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和工程高质量。另外,断层破碎带注浆加固后,要对盾构穿越断层时水土压力折减计算进行进一步论证鉴定。

在队长的带领下,突击队队员们迎难而上。围绕确保安全、严控质量、降低成本、技术革新等主题,组织技能培训、科学研究、学习交流等活动,致力于研究复杂海域条件下大断面海底高铁隧道建设新技术。同时,创新工作室定期召开技术讨论会议,探讨目前研究成果存在问题,解决现场施工存在困难,对新毕业学员及技术人员做好“传帮带”,培养和造就高技能人才。

据盛圣胜介绍,团队在制度上根据公司规定鼓励年轻人积极创新和探索,把实用、细小的施工过程中的成果转化为“五小发明”、论文、专利。截至目前,创新工作室成立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有包括马国强在内的9名新成员获得了年度优秀论文。

另外,汕汕铁路青年突击队员在工作之余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青年交流,让项目属地群众更加深入了解铁路、支持铁路建设,积极履行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基本职责,贡献铁路建设的青年力量。

【记者】 吴利婷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消防

编辑 肖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