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地接花津,四时皆似春
荔湾,是一幅浪漫的画卷
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
荔湾,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荔湾的故事,如涓涓细流
从芬芳馥郁的千年花地而来
流淌过万舸竞帆的十三行
流淌过扣人心弦的大戏台
流淌过蓄势待发的白鹅潭
流淌过焕发新生的永庆坊
广州荔湾发布开设《读懂荔湾》栏目,邀请您一起翻开荔湾这本书,读荔湾故事,品荔湾风情,荔湾欢迎您!
要想了解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广州,
就要去它最古老、最原汁原味的
城区去体味。
这些地方最能反映这座城市的性格,
也最能让你感受到一座城市的烟火气息。
今天,说到广州风情,
总离不开西关,离不开逢源。
逢源街因清代广州十三行
“一口通商”而兴,
其得名与所在地的水源有关。
古时这里五步一河汊,
十步一池塘,
取名“逢源”,
有以水为财,左右逢源之意。
广州因商而兴盛,西关因商而繁华,逢源因商而厚重。
漫步逢源,趟栊门、满洲窗、
一砖一瓦、一街一巷、名人古迹,
皆是广州历史长卷中的重重一笔,
共同承载了这座城市的特定记忆,
一起赓续着广州的历史文化根脉。
逢源百岁里
朱庸斋
寻常巷陌景光新,嘉树扶疏荫四邻。绿意葱茏迎秀色,相期百岁乐长春。
历史记忆:
逢源街区曾是清代富商聚居地
逢源街位于广州荔湾区中部,逢源之名与因清朝十三行兴盛而形成的“逢源”西关大屋住宅区息息相关。
古时,位于广州古城西门十里之外的逢源一带是水乡,多是半塘半基,五步一河汊,十步一池塘,处处是水源。“逢源”一词的原意即指处处皆遇充足水源。
逢源街区曾是沼泽地
秦汉以后,这一片区逐渐淤积成陆,属南海郡番禺县管辖。逢源街最早形成于何时?地名志上鲜有记载。现有史料显示,逢源街最西北泮塘村首、二、三、四约对面的仁威庙有约900年历史,是泮塘发展到五约后才建起来的。以此推断,今日逢源街西北片区有人居住的历史就超过了900年。
今日的逢源街辖区在唐代前还是河道交错的沼泽田。五代南汉时期,广州改名为兴王府,逢源一带成为提供南汉王族花卉的地方。
据《荔湾老街》一书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就有了逢源东街,这是目前有史可考的最早关于“逢源”的地名。清代逢源街西侧有市集,称为“逢源市”,多宝大街也有市集,称为“宝庆市”。
广州“一口通商”时期,“逢源市”“宝庆市”一带开始兴建新型住宅区,北称“耀华”“宝源”,西为“逢源”“多宝”,三条南北向的主街——逢源东街、逢源西街、逢源正西街“连”起住宅区,大面积住宅区的城建结构逐渐形成。
1921年,广州市市政厅成立,逢源所在地段被划入市区范围。1932年,逢源东街扩建,因有逢源桥,故新路得名逢源路;逢源街名则来自逢源路。
20世纪60年代,这一带渐渐出现了现代商住城区的面貌,路网骨架基本形成。现在的逢源街道由1999年4月前的逢源街、文昌街合并而成,东起康王路,西至龙津西路,南接长寿西路,北达中山八路。
清代西关叱咤中西方贸易舞台
透过西关民俗馆展陈的100多年前私人住宅的模型和旧照片,能管窥当年叱咤中西方贸易舞台的富庶西关以及富商在逢源居住的原貌。
逢源街区曾是清代富商聚居地
包括逢源街在内的整个西关在广州“异军突起”,并非偶然。据市社科院副研究员李燕博士分析:
其一是地理条件优越,区外有珠江入海,商船可直接出海,内有河渠纵横通达内地;
其二是通关所需,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条件下,“外洋商贩,悉聚于广州一口”,西关是其在广州开展外贸活动的主要场所;
其三是明清时期广州扩城之需,旧城不能满足商业和生活需要,但城北是山地,城东是台地,只有肥美的西关平原才是理想用地。此外,当时的地方政府不准洋商入城,本地商人在此居住,便于与洋商交往,这也是西关“异军突起”的一个因素。
漫步于今日的逢源街区,随处可见的西关大屋、竹筒屋、小洋楼,木趟栊、满洲窗、罗马柱、私伙局、麻石路……在烟火味中记录着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赓续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根脉。
逢源北街一处保留着趟栊门的传统民居。
逢源北街麻石路。 |
烟火乡愁
逢源街是古西关的一个缩影。当今的逢源行政街区网罗了耀华大街、宝源路、宝华路、逢源大街-荔湾湖4个历史文化街区。
逢源街道以逢源路为中心,街区内还有多条冠之以“逢源”的街名。
其中,耀华大街、宝华路北段在逢源街辖内。此外,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以泮塘路、龙津西路为界,以东属逢源街,以西属昌华街。
泮塘、龙津西、宝源、宝华、华贵、文昌北、康王中路等老城区赫赫有名的路段深藏其中,西关文塔、梁氏宗祠、荔枝湾景区等岭南文化知名地标星罗棋布,如此深厚的广府历史文化积淀在广州并不多见。
西关有“三宝”,“两宝”落逢源
有道是:西关有“三宝”,分别是宝华路、宝源路和多宝路。其中“两宝”——宝华路和宝源路或“落”在逢源街,或与逢源街相接。
宝华路:西关早期商住区
想要体验老广州的商业繁荣和市井气息,就去宝华路吧。宝华路原来由十五甫、宝华市、宝源市及存善大街组成,20世纪30年代扩建为路,仍使用“宝华”作路名,北接华贵路,南至恩宁路、第十甫路,全长770米,宽11米。宝华路北段延伸至今天的逢源街内。
宝华路从何而来?究其因由,原来与曾经辉煌一时的十三行息息相关。早在清代,西关商业已很发达,出现不少富户,一批钱包鼓胀的商人和洋行买办陆续在下西关一带置地建房,开辟了最早的宝华路一带。
昔日的宝华路,小商铺鳞次栉比,是商业兴旺之街市。居民所有的生活日用品都能在街上买到。宝华路上曾经丝竹盈耳、歌韵悠扬,成为市民流连忘返之地。
清同治年间,西关的初一楼(现顺记冰室)首设歌坛,请师娘(唱粤曲的失明女艺人)为茶客演唱,深受市民喜爱。1919年前后,宝华路建成宝华戏院,位于今西关宝华路宝华正中约,由清末广州巨富周东生大屋的堂会戏台扩建而成,是当时广州有名的戏院。
随着来西关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宝华路不够住了,人们又把西关涌附近较平整的地方开发出来建房,逐渐有了宝源大街、多宝大街,后又由街而演进为路,遂有宝源路和多宝路。这一带住的多是生意人,讲究彩头,为附近一带道路取名时就多用“宝”字,蕴含了生意兴旺、财源广进之意。
宝华路傍晚时的生活小景。
宝源路:西关民居集大成者
宝源路夹在龙津西路与宝华路之间,仅长542米,是广州旧民居集大成者。
在广州,很少有一条老街像宝源路一样,人们从街头走到街尾,每隔三两步之间就可见到一个历史遗迹。
作为当年广州旧民居较为集中的路段,宝源路如今分布着20多处文物建筑,“广州市历史建筑”“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等各种铭牌随处可见。
西关大屋、竹筒屋和民国时期住宅比肩而立,趟栊门、满洲窗、铁窗花、花阶砖、木楼梯……各式西关民居建筑元素举目皆是。
每间屋子背后都有段“古”
宝源路141号的“明勤第”是宝源路上极少见的西式建筑。二楼立面呈现巴洛克风格,罗马柱、拱券、西洋式窗套十分华丽,楼顶上还有精美石雕(也称山花)。据说房子上的山花越漂亮,主人就越富有。这栋大宅被称为“第”,应为拜其在朝廷当官所赐,据此可推测“明勤第”主人当年应在朝中做过官。
宝源路上的西式建筑“明勤第”,二楼立面充满巴洛克风格。
宝源路9号是民国时期富商、“花纱(棉纱)大王”陈泽球的住宅。这栋西关民居貌不起眼,陈泽球风光嫁女的逸事却一直在坊间流传。据传1937年陈家小姐出嫁时,戴的凤冠有七八斤重,带走的嫁妆排了半里路长,除珠宝玉器,还有紫檀做的整套家具。六天之内,筵开数百席。
宝源路内巷宝源北街18号曾是十三行巨商梁大镛的大屋。梁大镛被清廷赐予二品顶戴花翎资政大夫。梁大镛有5个儿子,他为每人盖了一间大屋,他自己住的大屋被称为“梁资政第”,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仅花园就占地1000多平方米,堪称西关大屋的典范。可惜这座大屋未保存下来,如今仅剩模型陈列在荔湾博物馆里。
耀华大街:
39个门牌号 30个有历史建筑铭牌
位于逢源街辖区内的耀华大街是西关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全长110米,39个门牌号中有30个挂上了“广州市历史建筑”铭牌。
西关大屋、趟栊门、青砖、石脚、小洋楼等都是西关建筑艺术的鲜明标识。至今也没人能说得出“耀华”一名的由来,但它与周边的“存善”“文昌”“宝华”路名一样,蕴含着好意头。
据史料记载,耀华大街及周边的耀华东街、耀华西街等形成于清同治、光绪年间,是当时的十三行富商为解决居住用地不足而开辟建设的住宅街区。
耀华大街一整条街的路面都由麻石铺成。当地人说,在西关,由5条石板铺的才叫街,3条石板铺出来的叫做巷。耀华大街的麻石路平滑、舒适,从街头走到连接耀华西街的街尾,110米的距离,不过几分钟就走完了,很多街坊就在上面走了一辈子。小朋友们则经常光着脚,在麻石街上玩耍,雨天还会光脚打水仗。
逢源街区为何多麻石路?原来,旧时西关逢源一带,河涌从居民区流过,内街遍布排水渠,只有在渠面上横铺花岗石板,才方便行走。麻石街便起源于这种“石田明渠”。有逢源“活地图”之称的街坊陈杰禹老人告诉记者,今天耀华大街的麻石街,以前的石板是横铺的,而且一条街巷铺几块石板,也颇有讲究。一般是正街铺11板,大街铺5板,巷铺3板,这个数字必须是单数,且要中间高两边低,便于排水。
全长仅110米的耀华大街,有近30座保存完好的西关传统民居。
全广州粤剧私伙局最热闹之地
耀华大街虽然算不上是粤剧中心地,但在粤剧艺术发展的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当年流行的粤剧氛围影响至今。古香古色的街巷中,雅致的窗口不时飘出粤剧、粤曲小调的声音,让人仿佛回到近百年前的耀华街,听到粤剧名角的歌声……
曾在耀华大街居住的粤剧名伶白玉堂被省港粤剧行家和观众公认为粤剧五大流派代表之一,其与薛觉先、马师曾等大师合作创作的一大批粤剧精品至今还广受粤剧戏迷的喜爱。有街坊说,曾看见白玉堂的戏服晒满了半条街。
陈杰禹老人说,逢源街一带有很多粤剧名伶的故居,比如粤剧名宿白玉堂、以演丑生闻名的粤剧名演员陆云飞、著名粤剧花旦郑绮文的故居等。
在这儿,粤曲几乎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娱乐。每天清晨6点多,就有人开始听粤曲,到了中午11点多,粤曲声此起彼伏,与古街老巷融为一体。陈伯介绍,这里可以说是全广州私伙局最热闹的地方,每周都有演出,演员多为老年人,大家自编自演自娱自乐,但十分认真,架势十足。
康王中路:
“康王”究竟是何人?
逢源街东至康王中路。康王路北起东风西路,南至杉木栏路,全路分康王北路、康王中路、康王南路三段。其中,康王中路为中山七路至长寿西路这一段。
“康王”的称谓主要是来源于附近原有的一座康王庙,此庙是纪念宋朝的一位从未到过岭南的爱国将领——康保裔。康保裔从军后屡立战功,在任高阳守将期间,辽国进犯中原,他奋起抵抗,为国捐躯。
随着康保裔的事迹流传,人们尊称他为康公、康王,后人敬其忠勇在大江南北广建“康王(公)庙”。清代时候,广州西郊、南郊都曾经有过康王庙。如今康王路的康王庙已经不在,但康保裔康将军的威名在岭南却仍然显赫。
活色生香:
逢源烟火气 最抚凡人心
清晨6时40分,逢源街道文昌北路上,银记肠粉店的第一碟肠粉出炉。在上腾的热气中,食客用筷子轻轻一划,薄如蝉翼的肠粉就被“打”开,露出粉嫩的虾肉与鲜绿的生菜。
就着咸淡相宜的豉油,趁热享用这独一份的西关早餐,满足感油然而生。西装革履的上班族、带着孩子的家庭主妇、退了休的阿叔阿婆……二三十张台一下子就坐满了。
每天清晨,这家已有60多年历史的小小肠粉店折射人生百态;一碟肠粉,一份简单而充实的早餐,是街坊们美好一天的开端。
西关风味制作技艺代代流传
“来店里吃饭的多数是街坊,也有专门来打卡的外地朋友,以及从国外回来探亲的旧街坊。”银记肠粉店主理人李志良说,许多食客吃着他们家的肠粉长大,看着门店从10个餐位扩张到30个餐位,眼见肠粉品种从过去的5款扩充到如今的20来款。
银记肠粉店后面仍保留着不少西关大屋,住在其中的街坊隔三岔五就来帮衬,有的街坊甚至带上了自家的餐具。于他们而言,银记熟悉得如同家中饭厅。
逢源街上的食店没有豪华装修,门面也不大,但西关风味制作技艺在世代之间传承着,从不间断。
李志良告诉记者,银记6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传统布拉肠的制作工艺。每日凌晨4时30分,师傅就到店做前期处理工作:浸米、磨米浆、煲粥、处理新鲜肉料,日复一日,风雨不改。做布拉肠的布是纯棉制作的肠粉布,因其透气效果较好,能使蒸汽迅速抵达米浆层,令肠粉更加嫩滑。
记者在现场看到,师傅快手将一块布铺在冒着重重蒸汽的蒸炉台上,刷几道油,再倒米浆,撒上用盐、糖、姜、陈皮腌制过的牛肉和葱,最后,以均匀力度将米浆朝“四面八方”推去,以保证受热均匀、拉肠够薄。蒸上几分钟后,肠粉与布融为一体,师傅一手抓着肠粉布,一手拿着刀往布上“刮粉”。
由于隔着一层“油纱”,肠粉和布就此分开,滑落下来的拉肠油光光,薄得连内里的菜和肉都能看见。师傅以手中的铲子为工具,左切一下右翻一下,很快,一碟布拉肠便出炉了。
在文昌北路的银记肠粉店,食客在享用美味。
美食店常常从清晨开到次日凌晨
这条街上,如同银记这样的小食店不少。“选择实在太多了,肠粉、鱼蛋粉、艇仔粥、鞋底饼……一周7天变着花样吃早餐,也不会重复,而且每一家店都好‘抵食’。8蚊(元)、10蚊(元)就能吃到熟悉的风味。”街坊辉哥在西关生活了50年,见证了逢源街的变迁。
在他看来,城市在变化,但街坊之间的人情味以及烟火气息却从未变过,依然那般温馨。
“哪怕是深夜12点肚饿,也不怕没地方吃东西,下楼就可以‘宵夜’。”辉哥时常与几个球友打完夜球后,就到逢源路上的大嫂镬仔吃宵夜,焖鸡、焖鹅是店中的招牌菜,也是他们每次必点的菜式。一份焖菜,再叫上几瓶啤酒,4个人一起吃,埋单都用不了200元;如果是“一人食”,他会到源记吃一碟肠粉,慰藉深夜里的辘辘饥肠。
逢源街上的美食店常常从清晨“直落”到次日凌晨。午夜时分,有些食店仍旧人声鼎沸,如白天一般生机勃勃。
生活的气息不止在食店中,更在转角处的农贸市场里。逢源街道上的龙津市场历史悠久,自辉哥记事起它就存在了。他记得,自己10岁那年曾与舅父在龙津市场门口摆过地摊,人来人往的热闹场面让他记忆犹新。
如今,辉哥的家人依旧喜欢到龙津市场买菜。春节前,菱角、慈姑等具有本地特色的食材都能在这里买到。市场门口有五六家烧腊铺,也是他们时常帮衬的,“粗茶淡饭,斩料加餸,又是一餐”。
老屋宜居 岁月静好:
80后特别喜欢雨声滴答中的老街
文女士是个80后,大学毕业后就租住在老西关逢源街。古街古巷,路面相对狭窄,有时走在路上,会与车子擦身而过。但她并不介意,觉得即便如此,也很有意思。走在古巷中,浮躁的心会沉静下去。
文女士说,她特别喜欢雨中的耀华大街,街道很是宁静,雨滴从天而降,滴在屋檐上,敲在满洲窗上,落在麻石板上,滴答滴答地溅起细丝般的水花,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质感。
我们经过耀华大街20号民居时,正在二楼阳台喂鸟的街坊冯叔听到动静,欣然下楼迎接。我们得以进入建筑内部,感受其内在的风韵。
耀华大街20号是一幢保留较完好的传统民居。
这栋西关民居融入了西式风格:楼前有院落,种了月季、竹子等,楼高两层,为两开间。木楼梯保存完好。拾梯而上,楼梯依旧稳当,柱头雕花精美,楼梯间镶嵌着两扇圆形的蓝、黄、绿套色玻璃窗,两扇窗心都是蚀刻玻璃画:一扇是牧牛图,一扇是花鸟图。天井处设围栏,一座落地满洲窗屏风用作天井与房间的隔断。
耀华大街20号民居内的满洲窗,借助阳光的照射,屋内亦能呈现出多彩的光色效果。
富不富,看窗户。西关大屋里熠熠生辉的蚀刻玻璃、满洲窗是衡量屋主富贵与否的标志。年过七旬的冯叔介绍,其家族自祖辈开始就居住在此,曾经营洋行生意。室内天花、进口红色六角砖、铁艺窗是当年旧物、保存完好。房屋建造时通了电,还引入了抽水系统,顶楼有蓄水池。
家族经历起起落落,到冯叔这一代,依然守着古屋老宅,每天在院子里种花、养鸟,听着悠长粤韵,生活怡然自得。
逢源寻宝
西关文塔:转文塔习俗生生不息
西关文塔位于龙津西路泮溪酒家对面“云津苑”内,为明清建筑风格。文塔高13米,为六角形金字尖顶砖木结构,塔高二层,塔门向北。
位于荔枝湾涌畔的文塔。
根据民间传说,文塔是供奉魁星(亦称文曲星)、掌握文人骚客功名命运的神塔。文曲星手执一笔,谁被此笔点中,便可高中进士、举人等,故文塔的建筑外观酷似向上的笔尖。
竹筒屋:因狭长似竹筒而得名
竹筒屋门面窄而小,纵深狭长,形似竹筒,故而得名。
竹筒屋还有一个称谓——“商铺屋”,一般宽不过4-5米,但进深可达20多米,排列在街道两旁,几乎没有外窗。
广州的竹筒屋出现于19世纪,低层、高密度,适于南方气候。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竹筒屋逐渐被拆除,改建成商住大厦。目前西关一带仍保留了一些竹筒屋。
梁家祠:记录古城历史的风景线
祠堂,又称宗祠、祠室,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梁家祠位于逢源街西北角,据祠内石刻记载,这座祠堂始建于明代,是泮塘一带保存较为完整的宗祠之一。
古祠门前,凭栏看景。
梁家祠坐北向南,前面是在史上流经上西关与下西关的逢源涌水道。梁家祠为三进深的大祠堂。由于昔日有青云巷外护,今东立面批墙全景临街,梁家祠成了记录古广州历史的一道风景线。
【文字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张忠安、吴多、曾繁莹】
【图片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廖雪明、庄小龙】
【视频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廖雪明】
【编辑 黄文浩】
关注荔湾发布视频号
↓掌握荔湾最新动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