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群众关切,惠城民政工作交出五年成绩单

南方+ 记者

2017年、2018年,惠城区综合福利院先后获得广东省民政厅“最佳养老机构”“广东省五星级养老机构”荣誉称号;2019年,惠州市惠城区龙丰街道、桥东街道、桥西街道、河南岸街道被授予“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街道(乡镇)”,惠城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获评全国巾帼文明岗;2020年,惠城区综合福利院被国家卫健委、全国老龄办授予全国“敬老文明号”称号……“十三五”期间,惠城区民政工作领域多项亮点经验得到肯定和推广,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十三五”以来,惠城区民政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脱贫攻坚、特殊群体和群众关切,深入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切实发挥兜底性、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夯实了民政事业发展基础。

     南方+ 王昌辉 拍摄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完善

防御寒潮天气期间,惠城各镇街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将流浪、乞讨人员送至市救助站、复退军人医院,镇街工作人员还密切关注他们的生活情况,确保安全度过寒冻灾害天气;日常生活中,“微心愿”认领平台成为不少村(居)连接民心的爱心平台,居民可以把困难需求贴在村(居)的“心愿墙”上,由“党员责任岗”上岗党员在“心愿墙”上认领,以及时帮助他们完成心愿……

“十三五”以来,惠城区积极落实困难群众兜底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规范慈善救助体系,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完善。

其中,落实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城镇特困供养人员及孤儿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低保标准实行城乡一体化。数据显示,2016年低保标准610元/人·月,2020年提高到824元/人·月;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从2016年的1020元/人·月,2020年提高到1320元/人·月;城镇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从2016年的1500元/人·月,2020年提高到1620元/人·月;2016年,散居与集中供养孤儿养育标准1390元/人·月,2020年已提高至1820元/人·月。

     南方+ 王昌辉 拍摄

五年间,惠城已基本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为主要内容的较为完整的城乡救助体系。各镇(街道)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窗口,2017年11月起启用信息化核对系统,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特困供养救助、临时生活救助通过授权信息化核对,核对结果报告符合条件的可以提出相关救助申请,对在册低保、特困定期开展信息化核对,有效提高救助精准识别。“十三五”期间,全区累计临时生活救助7474人次,共救助908.13万元。

此外,区慈善总会出台一系列办法制度,不断规范各项专款的使用范围、标准、申请审批程序、发放程序及监督管理。截至2020年12月,区慈善总会总共接收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捐款3121.24万元,共拨付慈善资金5002.26万元,主要用于精准扶贫户帮扶、学校运动场建设、村文体广场建设、卫生站业务用房建设等。

社会福利事业发展逐步加快

闲暇时做做手工活儿,精神好时健健身、打打牌,还有书画创作室、老人大学课堂陶冶情操,集日间照料、家政料理、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医疗保健、社交及康乐“六位一体”服务的居家养老中心,成为惠城区不少老年人的乐土。

在2015年底率先全面完成13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十三五”时期,惠城区不断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保障功能逐步提高,惠及对象范围不断扩大,逐步迈向“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目标。

截至2020年12月,全区共有养老机构20家,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3个、农村幸福院24家,村一级颐养居3个,养老总床位数5337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53张。推进300张床位以上的区级新型的、公办的公益性养老机构建设,惠城区综合福利院被评为“广东省五星级养老机构”“广东省最佳养老服务机构”。该区投入206.2万元对全区9家敬老院进行消防设施改造和设施配套,乡镇敬老院服务管理水平和安全防范工作有显著提升。打造“互联网+”养老服务新模式,与中国电信惠城分公司签订《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运营合作框架协议》,完善惠城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开展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示范中心建设及长者“大助餐”试点工作。建立了桥西街道尔雅巷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示范中心,并依托该中心开展长者“大助餐”服务。

上尊老,下爱幼。五年间,惠城区实施了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全区13个镇(街道)、142个村委、71个社区居委会都分别配备了镇(街)儿童督导员、村儿童主任,实现了全覆盖。全区2名农村留守儿童都纳入有效监护范围,797名困境儿童实施分类保障和关爱帮扶措施。落实孤儿生活保障制度和最低标准的自然增长机制,2020年,全区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820元,比2015年增长41%。建立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制度,从每人每月500元标准提高至1820元,增长264%。

基层社会治理明显增强

“装置样样新,日夜都分明,女人来跳舞,老人下象棋,好景说不清,一看都分明……”2019年,家住惠城区桥西街道麦地社区麦迪新村小区的老人廖珍迎来家门口的“惠民空间”社区微改造项目,他高兴地为焕然一新的小区作了一首诗。

     南方+ 王昌辉 拍摄

城市老旧小区微改造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一项综合、细致、复杂的系统工程。2019年,惠城区启动“惠民空间”社区微改造项目,通过引入社会资金、创新推动实施“惠民空间”社区微改造计划,以“绣花功夫”对社区进行微改造,并在全市率先打造了麦迪新村示范点和南面小区示范点,实现了由“脏乱差”到“美净齐”的华丽变身,为居民提供了更为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2020年,区政府投入8000万元,在43个小区开展“惠民空间”社区微改造工作,并创新在其中12个小区建设“长者之家”“健康之家”,为群众打造“家门口的幸福”。截至2020年底,惠城共完成了45个社区的微改造工作。

“惠民空间”社区微改造项目是惠城区基层社会治理明显增强的生动注脚。

“十三五”期间,惠城区社区建设有序推进。加大超大规模社区管理力度,新增桥东街道东城社区、三栋镇凯旋社区、河南岸街道学苑社区及湖心岛社区。完善社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2019年,首批增加的11处物业共5993平方米移交各社区并投入使用,区财政安排957.2万元,对11处物业进行改建装修升级,社区办公服务用房情况有较大改善。

与此同时,社会工作稳步推进。2016年至2020年,全区累计设立30个社区(村)综合服务中心;2020年在16个社区引入专业社工机构进驻,开展“三社联动”社区服务。目前,惠城区建有镇(街)社工服务站4个,其中3个列入省“双百计划”。2017年7月,全省“双百计划”社工服务站启动仪式在三栋镇鹿颈村社工服务点举行。

     南方+ 王昌辉 拍摄

社会事务管理全面规范

“女人最爱听的甜言蜜语是‘我爱你’,男人最爱听甜言蜜语是‘你真棒’!从今天开始,首先要注重角色的转换,从男女朋友恋爱关系转换到夫妻关系,婚姻生活中要谨记十个秘诀……”在惠城区婚姻登记处,“婚姻导航大讲堂”给领证的新人送上经营幸福婚姻的“智慧大礼包”。

“十三五”期间,惠城区持续开展“和谐婚姻·幸福惠州”婚姻家庭辅导公益活动,积极打造“婚姻导航大讲堂”。2016年至2020年,全区开展婚姻辅导共7996件,其中婚前辅导2053件,情感辅导815件,危机干预31对,离婚调解4312件,调和成功2082件,调解成功率达48%以上。惠城区还加强婚姻登记机关建设,合理划分功能区域,设置结婚登记颁证室及增设婚姻家庭辅导室。惠城区民政局婚姻登记机关被评为国家3A级登记机关。

     南方+ 王昌辉 拍摄

包括婚姻登记和家庭辅导工作在内,五年间,惠城区各项社会事务管理全面规范,成效显著。

殡葬管理服务水平稳步提升。2016—2020年市、区两级财政投入资金4551.46万元,免除25570具遗体殡葬基本服务费用;规范公墓管理,每年对全区4个公益性公墓开展检查巡查工作;持续开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开展违法违规私建“住宅式”墓地等突出问题专项摸排和整治工作,殡葬行业更加规范有序。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规范有序。惠城区配合市救助站开展街头日常巡查,2020年,贯彻落实市政法、公安等11部门出台的《惠州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着力在照料服务、救助寻亲、街面巡查、综合治理、落户安置、源头治理、干部队伍建设等环节全面提升救助管理服务水平。

健全社会组织监管机制。惠城区对连续两年或累计三年不参加年检、连续两年年检不合格或连续三年年检基本合格的社会组织,实行有序退出。按照《惠城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制建设实施方案》的总体安排,初步形成惠城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制。截至2020年12月,全区社会组织登记数量共819家,备案数量共252家,总数达1071家,比2015年底(总数735家)增加336家,增长46%,每万人社会组织数为9个。

【记者】卢慧

【摄影】王昌辉

编辑 南小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