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粒大小均匀,质地油润,散发着田园气息。煮熟后,米饭洁白晶莹,油而不粘,入口弹软滑嫩,味道很好。这就是我们封开出产的“贺江”大米
俗语说“不吃隔夜饭”,意思是过了一夜后,米饭会变成馊味,但当地居民称,贺江米却是“隔夜如鲜”,第二天也不会变异味。
眼下正是春耕旺季,在封开县河儿口镇的田野,农民正在忙着春种。
封开县曙光粮食加工厂负责人谭志文来到自己的水稻种植基地,再三交代田间人员,一定要继续按照国家的要求种植和管理水稻,确保“绿色食品”这个荣誉不褪色。
谭志文提到的“绿色食品”,是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只有达到指定的环境质量和管理要求种植出来的稻米,并经过严格的检测后,才获得此殊荣。
“贺江靓米”家喻户晓上个世纪90年代,谭志文成立了江口镇曙光粮食加工厂,专业加工稻米。2012年更名为封开县曙光粮食加工厂。“在加工过程中,我发现封开县河儿口镇、金装镇、莲都镇、南丰镇等地种植出来的稻米,质量好、销量好。”谭志文告诉记者,在当地政府的指引和协助下,他为这一区域种植生产的稻米注册了“贺江”商标,品种有“香丝苗”“封开靓米”“封开油尖”等。
在“贺江”牌系列产品中,又以河儿口镇区域内约1000亩的水稻为最佳,品种为“象牙尖”和“美香尖”。在当地种植技术部门帮助下,谭志文全部租下来作为自己的种植基地。随后,他又为这两款稻米申请绿色食品标志。经过层层审核和苛刻的抽验,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
让谭志文想不到的是,在获得绿色食品A级产品殊荣后,上级部门过来抽查的次数变多了。“这是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抽取的大米经过化验检测,只有各项指标全部合格了,才能继续使用绿色食品标志。”记者在该厂最近一次抽检报告中看到,各检验项目全部合格。
谭志文展示“贺江”系列大米。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摄
同样让谭志文惊喜的是,在国家“绿色食品”的金字招牌下,他们的大米生意更好了。“有时候稻谷还没有收割,就有商人上门要求签订采购合同。部分当地居民还直接来到厂里购买,确保货真价实。”他说,去年“贺江”牌系列产品的大米销售量约1800吨。“我以质量为主,数量其次。”
限量供应的“状元贡米”
“煮饭状元贡,食饭唔使餸”,意思是米饭很香,没有菜也能吃饱。吃货们所说的状元贡就是状元贡米
为了确保效率,谭志文购买了全自动加工设备,加工和筛选出来的大米成色更佳、更能保存营养。其中一款“状元贡米”,曾多次参加农业博览会。
谭志文回忆,参展人士对“状元贡米”很感兴趣,并由此了解了封开的历史。原来,岭南第一位状元莫宣卿就出生在封开县河儿口镇,那里生态环境优美,当地种植出来的大米也称“状元贡米”。
“我开玩笑说,莫宣卿小时候就是吃了当地产的大米才考上状元,大家都笑了,纷纷表示要买我们的大米。”谭志文说。
获“绿色食品”殊荣的大米,由于采用原生态种植,稻谷产量并不高,亩产仅三四百公斤,出米量也只有五成左右,更显珍贵。这些大米运到佛山、广州等地出售,每公斤卖到十几元,比普通大米贵出约1倍,还是限量供应。但在封开当地,谭志文售卖的价格却很亲民,每公斤只是比普通大米高出1元左右,“我得益于封开,也应回馈封开,让当地居民也吃上好米。”他说。
好山好水出好米
为什么河儿口镇种植出来的水稻比较特别?据封开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廖坚强介绍,河儿口镇的农田灌溉用水,主要来自七星顶保护区等大山里流出来的山水,水质好。而且该镇土地肥沃,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特别适合种植水稻。“这也正好符合国家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
“种子和田间管理也很重要。”廖竖强提到,要种出好稻米必须要有好种子,这都是农业部门经过再三筛选和培育的优质稻种;同时,在田间管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生产操作规程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农药和化肥等),并经过专门机构认定后,才获得“绿色食品”这个殊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