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中新局②|隔海相望,翠亨新区与前海为何越长越像?

南方+

开栏语:

纵观世界各大湾区,从某种程度上讲,湾区时代就是大桥时代。深中通道打开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新格局,也翻开了珠江口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新篇。

跨海大桥的效应将在大桥连接点两端首先发生。深中两地已先后发出以前海和翠亨新区为主阵地的联动开发课题研究,为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融合发展探路。

南方+中山频道、深圳频道联合推出“湾中新局”栏目,关注深中一体化融合发展新动态、新进展,敬请关注。


如果将翠亨新区比作一个人,从他呱呱坠地、蹒跚学步到初长成的十年时间里,深圳始终是对他影响最大、改变最多的对象。

2012年,当翠亨新区规划建设方案获省批复,与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一同作为重大合作平台写入省党代会报告时,中山已将翠亨新区视作与深圳牵手的桥头堡;2015年,深中通道的正式获批,让“对接深圳、对标前海”成为了翠亨新区成长与改变的“主线剧情”。

方向如此坚定,以至于有人说,翠亨新区与前海越长越像了。

隔海相望,城市发展逻辑不断演绎更新,“向海而生”的两个“少年”——前海与翠亨新区,在时代激流中步调越来越趋近:前海“扩区”,翠亨新区“扩容”;前海抛出联动开发建设课题,中山也发出深度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建设中的深中通道。  南方+ 卢子衡 拍摄

建设中的深中通道。  南方+ 卢子衡 拍摄

离深中通道通车不足800天,“少年”终将相遇。实现对南朗街道的统筹后,最新修编的“一湾、两轴、两带、四区”的发展总体规划,标志着翠亨新区的又一次自我成长。这一次,前海仍是奔赴方向。

两个“少年”越走越近

两个“少年”的故事,要从十多年前说起。

2010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明确把前海建设成为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两年之后,翠亨新区规划建设方案获省批复,与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一起作为重大合作平台写入省党代会报告。

两个“少年”横空出世的背景出奇相似:深圳与中山都面临“四个难以为继”困局。破局之路上,深中双向奔赴的谋划已摆在纸面。

对于深圳,这是一种必然。过去30年,从罗湖到“大前海”,深圳城市发展一路向西,寻求突破土地、资源、人口、环境“四个难以为继”困局的有效路径。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城市人口密度位居全国之首的深圳,基于生态有限承载力的城市空间已到达“天花板”。

伴随着深圳向外寻找产业空间的步伐,近十年来深圳都市圈强势崛起,也终将跨过伶仃洋,踏上珠江口西岸的土地。

区域发展如山涧飞流,发展的势能总是从高向低流动。这是深中联动的最基本逻辑。

过去30年,跨过五桂山脉,中山也从江河迈向海洋。翠亨新区与火炬开发区犹如张开的双臂,象征着中山对珠江口的拥抱。在珠江口“A”字形格局的中间横杠位置,翠亨新区向海那边望去,看见的是全球最大的会展中心、客流量排全国前三的宝安国际机场、全球四大港口之一的深圳港……是深圳“集全市之力”发展的新中心,是一条现有GDP约等于两个中山的湾带。

翠亨新区的崛起,使地理上并不接壤的中山,成为距离深圳“城市新客厅”最近的临深城市。

去年以来,深圳和中山先后发出深中联动的积极信号。大桥东岸,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率先发出前海与中山翠亨及东莞滨海湾联动开发建设的课题研究;大桥西岸,中山市发展和改革局隔岸呼应,发出中山与深圳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路径与方案研究课题。

这种“双向奔赴”在全省层面得到认可——广东省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珠江口东西两岸协同发展,促进东岸创新要素和产业资源向西岸延伸布局。

两个“少年”越走越近。

一组“CP”同步“扩容”

2021年9月,前海扩区尘埃落定:前海合作区面积从14.92平方公里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大前海”迈入“黄金时代”。

扩区后的大前海,既连接了深圳经济发展核心区,也直接延伸至深莞交接的茅洲河口,接上大湾区高新技术企业最为密集的先进制造业核心区,这是前海在空间地域上第一次与实现与实体制造业活跃地区连接。

作为深圳执行国家战略最直接的载体,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新命题下,“大前海”的崛起是一种必然。而在珠江口对岸,几乎是同一时间,翠亨新区先前海一步进行“扩容”:

2021年7月,中山面积第一大镇南朗镇撤镇改设街道,由翠亨新区统筹发展。“翠亨新区”的概念溢出马鞍岛,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从此拥有了广阔腹地。

南朗街道云梯山森林公园。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南朗街道云梯山森林公园。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深中通道通车进入千日倒数之际,前海、翠亨新区双双“扩容”。伶仃洋一东一西两座城市,各自加强了撬动未来的“力臂”。双方对于跨海通道的未来,都有着同样的期许。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规划一所主任规划师杜宁认为,如果说“小前海”是一次尝试,那么“前海扩区”就代表着改革终于走向“全面扩展和深度扩展”——这是前海第一次拥有了完成供应链整合的历史机遇。

而对中山来说,翠亨新区的“扩容”,则是对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的把握——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用“千载难逢”“绝无仅有、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来描述这一未来图景。

世界经济史上,湾区跨海通道贡献了许多城市能级跃升的成功案例。19世纪30年代,旧金山湾区金门大桥、海湾大桥的建成让区域内城市连成一体;纽约湾区哈德逊河上多座桥梁让人才和资金源源不断在曼哈顿岛和周边地区顺畅流动;没有桥梁的连接,填海造地而成的东京湾区临海副都心地区也无法承载新的发展诉求。20世纪90年代,时任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玮基于对旧金山湾区的感受,提出深港组合湾区的概念,是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先声。

跨海通道深刻影响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和方向,并重塑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一句话,大桥仅是符号,“大桥经济”才是本质。同时,空间分异规律显示,跨海通道直接连通地区的对外经济联系提升远远高于外围地区——旧金山湾区的奥克兰、东京湾区的川崎市的崛起之路,仿佛让我们看见了今天中山的前景和使命。

对标前海:“大翠亨”锚定临深“第一城”

一个多月前,翠亨新区客运码头综合体项目培土奠基,这里将成为未来翠亨新区连接珠江东西两岸,连通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市的重要枢纽。

码头综合体项目(效果图)。 受访者供图

码头综合体项目(效果图)。 受访者供图

对标一流,是翠亨新区产业和城市建设的最大原则。从诞生之初,翠亨新区便在规划设计上提出“对标湾区周边一流平台”——显然,其对标对象近在眼前。

在实现“扩容”之后,“全面对标”的步伐再度加快。

2021年11月,《广东中山翠亨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21-2035年)社会稳定风险调查征求公众意见的公示》发布,一个覆盖翠亨新区东(马鞍岛)西(南朗)片区的总体规划,构筑起了“一湾、两轴、两带、四区”的发展新格局。

2021年12月,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用了近500字的篇幅,介绍如何高能级定位、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翠亨新区。在报告中,中山第一次分别阐述了翠亨新区马鞍岛片区与南朗片区的产业定位,规划了一个面积高达230平方公里的科创平台。透过这近500字的报告,一个全面对标“大前海”的“大翠亨”呼之欲出:

翠亨新区翠湖公园。 南方拍客 长标 供图

翠亨新区翠湖公园。 南方拍客 长标 供图

紧紧围绕科技创新,打造面向未来的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区——这是在区域定位上的对标;

支持翠亨新区申报国家级平台——这是在平台能级上的对标;

加快完善高端教育、医疗、酒店、会议中心、体育休闲、公园绿地、人才住房等公共服务配套——这是在城市品质上的对标。

少年自有凌云志。面朝珠江口,城市竞合格局正在重塑;伶仃洋向西,一个国际化创新型滨海新城正在崛起。翠亨新区,全力打造临深“第一城”。

【翠亨新区“一湾、两轴、两带、四区”发展格局】

一湾:打造充满创新活力的优美香山湾。

两轴:依托翠亨快线构建的、联系中山城区的东西向城市联动发展轴;沿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轨道的大体走向构建的纵贯南北的新区综合发展轴。

两带:新区西侧的五桂山脉生态景观带;以横门水道两侧为主的滨水滨海活力景观带。

四区:马鞍岛南端的中央商务区、北部的产业创新引领区,西片区北部的产城人融合片区、西片区南部的国际文化旅游区。

《广东中山翠亨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21-2035年)》部分规划征求意见稿图示。

《广东中山翠亨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21-2035年)》部分规划征求意见稿图示。

相关阅读:

湾中新局①|翠亨新区,真的“热”了!
【策划】龚晶 冯建文

【统筹】雷海泉

【撰文】廖瀚 雷海泉

【图片】叶志文 卢子衡

编辑 卢子衡
校对 居伟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