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平:奥运冠军背后的英雄

广东卫生在线
+订阅

助跑、起跳、向前翻腾四周半……灵巧健美的身体在空中画出一道弧线,笔直潜入水中,一朵玲珑水花瞬间绽放。2021年8月,东京奥运会,潮汕小伙谢思埸制霸三米跳台,成为全国瞩目的奥运冠军。

“没有李卫平教授,就不会有我今天的成绩!”赛后,他流下激动的泪水,向不少人致谢,特别提到了一个有些陌生的名字。

与此同时,距东京直线距离2900公里外的广州,这位幕后英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外科副主任、运动医学科主任,正看着自己的患者站上体育界的最高领奖台,朗声大笑。作为专注运动医学的国内顶级专家,他不仅为无数运动损伤者点燃生活的希望,也帮助不少运动员登上世界之巅。

陪伴运动员跨越一座座山丘

2015年的一次跳水,谢思埸踩踏板太用力,脚踝扭伤。

因为比赛的特殊性,跳水运动员从头到脚受伤几率都很大,此前他也多次遭遇运动损伤,但这一次差点让他告别跳台——脚踝处新打了两根钢钉、一颗锚钉,跳水时有异物感,隐隐作痛,严重影响训练效果。

对职业运动员而言,最痛苦、最遗憾的莫过于因为伤病早早结束职业生涯。谢思埸不甘心,纠结绝望中,教练何威仪推荐了李卫平。当时不少运动员受伤后会选择去欧美国家治疗,但师徒俩选择回老家广东。

“也许多年以后,面对琳琅满目的跳水奖牌,我仍然会想起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见到李卫平教授的那一天。”谢思埸回忆,他和教练、医疗团队迅速从北京训练基地赶回广州,被李卫平的豪爽、担当和技术所折服。

李卫平仔细评估了谢思埸的骨折情况,“现在关键要尽快进入竞赛状态,你别担心,看我的!”详细检查后,他又与教练组深入交流,制定了损伤最小、简单有效的方案,2016年初施行了微创手术,消除了谢思埸的烦恼。

正如大家期待的,经过一段时间康复训练,谢思埸重回巅峰,随后几年成为三米跳台最具统治力的运动员,不仅赢得大满贯,还被国际泳联FINA评为2019年度最佳男子跳水选手。

▲李卫平(中)与谢思埸(左)及教练何威仪(右)合影

其实,经李卫平治疗过的运动员已有许多。早在东京奥运会期间“出圈”前,他就频繁出现在国家或世界级比赛冠军的朋友圈里,从北京亚运会举重冠军邢芬、南拳亚军梁艳华,到悉尼奥运会举重冠军陈晓敏、雅典奥运会跳水冠军劳丽诗,再到现在人人熟悉的伦敦奥运会跳水冠军何姿、里约热内卢奥运会跳水冠军陈艾森……他们的奖牌背后都有李卫平的保驾护航。

2000年,奥运会夺冠归国后,陈晓敏巡讲来到孙逸仙纪念医院,见到李卫平,激动地把奖牌挂在他脖子上。11次打破世界纪录的小个头运动员、在运动医学默默耕耘的大个头医生,在镜头前笑得灿烂。

“很多年之后,我才在医院纪念册里见到那天我俩的合影。哈哈,医生把运动员治好就满足了,哪里想到要拍照留念啊。”李卫平说。这份务实和低调,贯穿于他的医者生涯。

之所以和众多运动员结缘,有赖于李卫平高超的关节镜下微创治疗技术,“利用关节镜开展手术,创口小、并发症少,不影响关节附近的肌肉结构,术后早期便可进行功能锻炼,特别适合给运动员做治疗。”

李卫平很感谢医院,是这里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条件,让他有机会成为该技术的行业先锋。现代关节镜系统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孙逸仙纪念医院1984年便引进了该项技术及配套的可视性彩色显示器,是国内最早开展全镜下检查治疗的单位之一。借助这一技术优势,不少运动员慕名而来。

90年代后期,广东省体育二沙运动训练中心与孙逸仙纪念医院结成合作关系,李卫平成为保健专家。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一边与恩师、骨外科林道贤教授等开展研究,推动关节镜临床应用,一边跟随“中国脊柱微创之父”刘尚礼教授定期赴二沙岛为运动员做诊疗康复,备受认可。

“针对不同项目的运动特点和损伤情况,我不断观察、总结和实践,进行针对性防治,有了深刻体会。”李卫平开玩笑说,“为运动员服务首先‘目光要短’,必须更多从比赛的角度考虑,尽量少做手术、少动干戈,先完成眼下的比赛目标,不影响成绩。等比赛结束后再进行对应治疗或康复。”

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期间,李卫平多次为运动员们保驾护航,进入更多人的视线,不少运动员受了骨伤总是第一时间给他打电话,他也从未让大家失望。

前国家散打队队长、被称作“KO之王”的姜春鹏2010年广州亚运会后接受了李卫平的脚伤医治,后来去泰国开拳馆,越打越猛;国家女足队中锋、山东女足队员杨曼过去都是在北京接受治疗,后来也专程飞到广州找李卫平;何姿职业生涯里数次接受李卫平诊治,如今一有骨科问题还会私信咨询。

李卫平的手机里珍藏着不少运动员的夺冠视频,其中一个画面里,一位小伙子两个轻盈的旋子转体,紧接着一个高腾空,最后右脚单脚稳稳当当落在地上,一举斩获2021年度广东省武术套路锦标赛长拳冠军。很难相信,就在11个月前,他的右脚才接受了李卫平的手术治疗。

“看!这套动作不断把右脚当着力点,难度又大,小伙子康复得很好。” 李卫平全神贯注地欣赏着这套行云流水的武术动作,就像米开朗琪罗欣赏着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穹顶的《创世纪》。

医学界的运动健将

第一眼看到李卫平,高大的身材占了大半个门框,浑身充满了力量——其实,他自己也是一名运动健将,现在还常被老朋友笑称是被医学耽搁的金牌选手。

在中山医科大学(即今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就读期间,他一下课就往体育场跑,他是足球、排球、铅球、羽毛球四支校队的主力队员,还是年级篮球队和乒乓球队“带头大哥”,每天都要出一身淋漓大汗,乐此不疲。

“我敢说,很多运动一般人玩不过我。”回忆往事,李卫平的笑眼眯成了两条线,颇为得意。1987年本科毕业填报分配志愿时,他来到孙逸仙纪念医院工作,从此开启了医学领域的长跑,一跑就是34年。

在骨科,脊柱外科、创伤骨科、骨肿瘤科、关节外科等手术他都做过。随着关节镜研究的深入和面向运动员的服务,他意识到运动和医学尤其是骨科的紧密联系。1997年接管主持医院的关节镜工作后,便逐渐收起惯用的十八般手术器械,转向更专精的运动医学分支。

彼时的神州大地,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人吃饱穿暖之余,开始关注更健康的生活。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各地大大小小的便民健身场所涌现出一批健身爱好者。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1年成功申请北京奥运会以来,全民运动蔚然成风。

“然而,那时我国的运动医学就像初生的婴儿,大多数医生对运动损伤的治疗只是推拿、牵引、打封闭。”李卫平说。在这一领域,他是国内的先行者之一。1997年,他开展了华南地区第一例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1998年,他用髋关节镜治疗撞击损伤、软骨损伤、炎症等疾病,都在全国较早行列;1999年,他开展全国甚至世界第一例关节镜下双膝自体透明软骨细胞移植。

2000年,李卫平当选全国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关节镜外科学组19名委员之一,当时他才37岁。

不久,为了有机融合体育和医学,更针对性地治疗运动损伤,基于二沙岛的实践,他把运动医学从骨外科之下的关节外科独立出来,并亲自担任专科主任。2003年,他又横向联合康复科、影像科等科室,率先成立了逸仙运动医学中心。

从此,李卫平更加专注,在临床上反复探索。他不断创新使用自体或异体移植物,通过螺钉、横杆、纽扣等不同固定方式施行手术,每应用一种新术式,都会和旧术式对比,观察患者康复情况,只为找出最优解,“我们不能搞虚的,要拿实打实的数据说话。”

同时,他也极其重视基础证实。“只有做好基础研究,在合乎解剖学、生物力学、组织学等定律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挑战传统、流行的手术方式并适度创新。”秉持这一理念,李卫平发现了流行的交叉韧带上下双隧道双束重建的缺点,将之改造为一边双隧道、一边单隧道的“人字形”重建,并在国际上首次介绍这种创新术式;他又颠覆了传统上认为半月板水平裂不能修补、只能切除的做法,区分损伤类型对半月板进行修复……

▲李卫平(左)正在进行膝关节镜下的微创手术

每次走上手术台,他就化身法师,手腕轻轻旋转,奇迹达成:手术刀先在关节表面切开两三个0.8至1毫米宽的小口,血管钳缓缓地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和筋膜、穿破滑膜进入关节腔,直径仅5毫米左右的关节镜及其他手术器械轻轻地插入关节内部,一边细致观察显示器放大后的病变部位,一边治疗损伤……

如今,李卫平已完成膝关节镜手术1万多台,其中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4000多台。“伤患情况的千变万化是运动医学医生面临的最大挑战,但现在我们团队已经可以开展国内几乎所有运动损伤的手术术式。”李卫平说着,露出一抹淡定、自信的笑容。

作为专科主任,李卫平大力培养年轻人才。不过,与自己成长时的广泛涉猎不同,他根据弟子的特点,结合科室发展,为每个人都安排了主攻方向。

“比如我专注踝关节研究,杨睿教授则负责肩关节研究。”他的学生宋斌副主任医师介绍,这样大家都能快速做出成绩,很有奔头。而且,这不是简单地划地盘,李卫平还要求每名医生一专多能,每个位置都有多名选手,一旦“首发”医生临时有其他任务,“替补”随时上场。

在李卫平的指挥棒下,这支年轻的团队运作灵活、高效,科室病床每七天就能周转一次甚至两次,有限的优质资源得以最有效地利用。2016年,孙逸仙纪念医院被确定为广东省首家运动员医疗保障定点医院。

此时,李卫平的视野早已投向更广阔的天地。2014年,他联合内地和港澳地区的运动医学医师,牵头成立了广东省医师协会运动医学医师分会;2021年,他又牵头成立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进一步面向基层医院和基层医生,整体提升全省运动医学诊疗水平。

“我们要把最先进和最专业的理念、技术传递给基层,更好地服务全民健康,一起为健康中国保驾护航。”李卫平说。

举腿致敬

从2021年东京夏奥会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接续而至的体育赛事带动了全民健身热潮。特别是家门口举办的冬奥会激发了冰雪运动热情,“雪道尽头是骨科”的调侃也随之上了热搜。

▲参加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运动员给李卫平签名留念

这句话并不是段子,它直接点明了运动的副作用——运动损伤高发,特别是骨伤。数据显示,我国运动人群目前已突破4亿大关,其中10%可能发生运动损伤。而作为专注运动医学的国内顶级专家,李卫平不仅帮助诸多运动员重回赛场,也帮助无数群众重拾生活的希望。

“李教授,我做完手术一年来复查啦!”“李医生,我术后8周都按您的要求锻炼了,怎么膝盖还是使不上劲儿啊?”“请您帮我看看之前在老家拍的核磁共振影片。”每次李卫平出诊,诊室里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问诊声此起彼伏。

他一一安抚,时而举起患者的膝关节影像仔细端详,时而请患者躺上检查床,“出力,出力,诶,对了。没什么问题,你康复得很好,稳如泰山。”患者听了喜上眉梢。“记得练好变向、变速跑之后才能打球啊。”李卫平叮嘱。

也有依从性不够好的患者,在按压检查时疼得嗷嗷叫。“要批评你啊,这两个月肯定没好好练习。”李卫平难得收起笑容,一脸严肃。他拍拍一名20岁上下的青年:“去隔壁请康复师教你练习肌肉,希望下个月见到进步。别娇气,妈妈还盼着你早点好呢。”少年面有愧色,陪诊的母亲频频点头致谢。

一位67岁阿婆专程从湖北恩施赶来求医,她早前不慎跌倒,初时并无不适,后来膝关节渐渐疼痛,被当地确诊为半月板损伤。“我摔在柔软的土地上,刚开始也没有不舒服,怎么就伤到半月板了呢?”她非常不解。

李卫平不断追问,努力还原患者受伤时的场景,又仔细检查后,告诉阿婆,“你是长期劳累造成的退行性关节炎,摔跤只是诱发和加强了损伤。”见老人还是满面愁容,他请她不必担心,不用做手术,又手把手教她进行康复训练。

“可做可不做的手术不做,小手术能解决的不做大手术。”李卫平说。这是他的执业准则,数十年不曾改变。但他也在不停改变——根据患者口音切换普通话、粤语和客家话,根据患者年龄化身晚辈、兄长、大叔。

患者一个接一个,李卫平一刻不停歇,却始终保持充沛精力,中气十足,诊室里不时响起他爽朗的笑声,舒缓了患者紧张的情绪。

“李教授很幽默,也很有方法。受伤之后心情沮丧,但他总能让我们拾起康复成功的信心。”不少患者说。李卫平深知,让患者克服畏难情绪、进行康复锻炼,就能让问题“西瓜变芝麻”。为此,他不仅亲自给患者做心理工作,还会邀请心态较好的患者帮忙舒缓病友情绪。

每天早上,李卫平走进骨外科住院部,患者都会齐刷刷举起动过手术的腿,向他打招呼:“李教授早上好。”这是李卫平的小妙招,为了让患者术后多做抬腿训练,他要求大家举腿问早,后来逐渐成为骨外科的标志性画面,也是孙逸仙纪念医院奇趣而又充满斗志的风景。

“我不需要患者口头谢我。好好锻炼、顺利康复更重要。”李卫平说。他特别重视康复训练,为每一位患者针对性制定康复计划。考虑到电话、问卷回访不够准确,他从1997年起就要求患者术后每隔两周都要回医院复诊,以便追踪康复情况;术后三个月若康复良好,则逐渐降低复诊频次。后来,他的康复计划越来越立体,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康复机制。

其实,这样大规模、大力度追踪患者康复的做法非常累人,坚持如此做的医生寥寥可数,但李卫平坚持了20多年,其团队经手的患者康复效果都很好。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外地患者复诊困难,李卫平迅速组织团队建立患者康复互助群,方便医患线上交流,如今3个大群都满员了。

在群里,患者不仅可以直接向骨科医生、康复师询问,还可以与病友互相交流和鼓励。“病友的现身说法和安慰有时比医生更有说服力。”李卫平乐见其成,并因此计划成立由患者组成的运动俱乐部,丰富患者生活,提升康复信心。

其实,每年广州马拉松赛场上,总能看到一群跑服上印有“中二叉友”字样的选手,他们都曾接受李卫平及其团队的交叉韧带手术治疗——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又名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简称“中二”。

“他们太‘中二’了,应该叫‘逸仙叉友’嘛!又有仙气又好听。”李卫平开玩笑说。其实每次看到他们,他的心里只有由衷的高兴。如今虽已年近花甲,但他仍然干劲十足,还想和大家一起健康长跑。


本刊主笔 | 宋炳军  记者 | 杨璇

编辑 | 方羊 凌罗 任君飞  责编 | 张秀丽

来源 | 《人之初》杂志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