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关部门看来,惠州今年以来的外贸呈现怎样的发展势头?面对疫情等复杂环境,外贸企业有哪些应对策略?近日,南方日报记者围绕这些话题专访了惠州海关关长郭仁震。
南方日报:2022年以来,惠州的外贸形势如何?请从总体上进行概括和评价。
郭仁震:今年前2个月,惠州市进出口达到457.8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7.5%,增幅高于全国和广东省水平。其中,机电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宗商品成为惠州外贸的三大主推手。
在此期间,惠州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和器材等重点外贸产业整体保持增势。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分别进出口198.8亿元、79.8亿元,均增长11.6%,合计拉动整体进出口7.4个百分点。其中,电脑及其零部件、手机、锂电池的出口,以及集成电路、二极管的进口均两位数增长。
此外,惠州市产能稳定,带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前2个月,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60.5亿元,增长41.2%,拉动出口6.4个百分点,其中,除家具小幅下降2.2%,其他六大类产品出口增幅均超四成。
南方日报:惠州海关对于今年落实“稳字当头 稳中求进”的要求,有哪些新思路、新举措?
郭仁震:这两年来,惠州海关已经滚动出台了26条措施,涵盖了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跨境电商、检验检疫、企业管理等多项具体业务,全力稳住惠州外贸基本盘。接下来,我们将在去年的促外贸稳发展措施基础上,结合外贸形势变化、最新改革部署和企业诉求,探索更加高效便捷的监管措施,持续释放惠企红利。
首先是深化业务改革,对进出口食品、化妆品等商品试行涉检业务“主动披露”制度和容错制度,并将逐步扩大适用范围;推行证照分类改革措施,精简手续,进一步降低出口贸易企业门槛;继续扩大企业集团加工贸易改革范围,让更多企业享受保税货物流通加快、生产要素配置优化的红利。
其次,将支持重点、重大项目发展,全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的建设,推动检测实验室等配套设施在基地落地;加大惠州重点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培育力度,联合地方政府叠加政策红利,进一步扩大政策享受面,提升惠州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还将为企业减负增效,优化进出口货物通关模式,进一步推广“提前申报”“两步申报”通关模式,指导企业灵活叠加运用“两段准入”“汇总征税”等便利化通关政策;加快“智慧海关”建设,便利原产地规则签证,将RCEP原产地证书纳入“智能审核”模式,实现原产地证书“秒批”。
南方日报:从海关的角度来看,对于惠州企业稳外贸促发展,有哪些建议?
郭仁震:今年以来,面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惠州外贸依然实现了“开门稳”。从对企业的调研情况来看,中小微外贸企业在保订单、保履约方面仍有一定压力。
为此,建议外贸企业及时关注海关政策信息,加强与海关和商务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反映通关环节、税收征管等方面的疑难问题。要关注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动态,通过获得国际标准采标加强国际竞争力,注重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品质,当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时及时向海关反馈。要拓宽出口渠道,可以利用中欧班列、西部陆海通道、惠州港水运渠道等运输方式缓解跨境物流压力。
同时,还要重视自身品牌维护,主动将自身知识产权向海关备案,海关部门将点对点收集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诉求,开展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培塑,打击进出口过程中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以使知识产权合规货物快速通关。企业还可通过参与税政调研,积极反映税则号列、监管证件、关税税率或出口退税率设置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优化国内优势产业发展条件,促进高新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相关行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应对复杂多变贸易形势的能力。
相关
【记者】刘光明宝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