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学子陈嘉泽和高辉将个人命运与强军兴军的伟大梦想紧密相连,积极投身军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卫国戍边。他们曾作为深圳市征兵办公室与深圳警备区共同组织的“深圳市征兵典型巡回宣讲”活动的宣讲人,走进深圳各大高校和中学讲述了他们的从军事迹,并获得广东省“赞颂辉煌成就,军民同心筑梦”演讲比赛一等奖。南方+记者对他们的从军故事进行了采访。
“走,当兵去!”
如果走在深圳大学的校道上,听到一个嘹亮的男声突然喊“到”,那多半是陈嘉泽或者高辉。听到名字立刻答“到”,这是两年军旅生涯给他们留下的“后遗症”。两年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军人。
2016年9月,部队到深大征兵。“走,当兵去!”陈嘉泽和高辉住同一寝室,征兵宣传当天,舍友拿回了一张征兵宣传单,并宣布他要去参军。没想到的是,舍友的一句玩笑话,哥俩都认真了,立刻报名参军。
“因为我爸爸和爷爷都是军人,我从小耳濡目染,也想当兵。”陈嘉泽回忆起参军的初衷。经过层层选拔,他们顺利入选,穿上了迷彩服,戴上大红花,踏上了军旅征程。
负重前行
国境边界,西部军营,条件艰苦,他们被分配在了同一个部队。起初,两个城里的孩子都有些吃不消。被子叠不好,队列学不精,体能跟不上,十公里长跑训练,只能靠连长在身后“步步紧逼”。陈嘉泽说,最开始的三个月几乎是过着“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的生活。
“当我穿着军装,拿着钢枪驻守祖国西大门时,我才真正明白自己肩膀上的责任”。三个月新兵历练,真正站上戍边岗位,两位从大学校门走来的新兵才真正感受到“军人”身份下所担负的责任,以及负重前行的动力。
零下36度的天气,对于一般人来说,窝在暖气房里是最幸福的事。可是,他们要面对的是在高原极寒的环境下坚守岗位。
在到新疆之前,南方孩子陈嘉泽从来没有见过雪。“第一次看到下雪,我都是张着嘴,迎着雪走的,我想尝尝雪的味道”。然而,初遇下雪的兴奋过后,他们便渐渐感受到了白雪的威力。
簌簌寒风,大雪纷扬,小小口罩成了站岗执勤时御寒的重要装备。可是,数小时的寒风站立,口罩紧贴着皮肤,“呼出的热气在脸上一下就结成冰了,这些热气在脸上反复结冰,脸冻得很疼”,高辉回忆时,仿佛还能感受到他脸上口罩与皮肤亲密接触的撕扯。
在极端环境下,平时看似简单的动作都变得复杂。站岗结束后,冻如冰块的口罩,直接摘下会撕扯皮肤,受伤流血。通常,高辉会打一盆热水,将戴着口罩的脸一同扎进水里,让冰晶慢慢消融。
除了低温暴雪,沙尘暴是他们需要克服的另一项自然挑战。据统计,中国沙漠面积高达13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6%,而其中最大面积的沙漠就在新疆。
“黄黄的细沙从天边漫过来,天就暗下来了。”陈嘉泽对沙尘暴印象深刻,“沙子拍在脸上,风吹得有点疼,不能说话,说话嘴里都是沙子”。
每次沙尘暴过境,高辉的耳朵、鼻子都没能逃过黄沙的“照顾”,满满的黄沙要洗不下5次才能洗干净。恶劣天气里站岗,高辉感觉整个人都有点“飘”。
于是,每次站岗遇到沙尘暴,他都会降低重心,站得更稳一点,坚守岗位,每一个战士都不能松懈。他说,像我这样的兵,祖国还有千千万万,南疆的安定离不开每一位坚守岗位的中国军人。
红色传承
从距离战场最近的地方回到校园,他们除了专业课学习以外,更多了一份对军队发展的关注,他们把军旅生活的点滴都画进了画里,用色彩斑斓的笔墨勾勒着“中国军人”的责任和担当。
如今的他们已经圆满完成学业,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开启了新的征程,他们表示会将红色精神继续传承下去,退伍不褪色,再立新功。
【记者】丁侃
【通讯员】苏鹏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