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推广抗原检测,可行吗?还需迈过哪些关?

广东健康头条
+订阅

应对更隐形的“敌人”——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抗原筛查+核酸检测”的模式或将成为社会面清零的“新打法”。

今年3月,我国明确了“在核酸检测基础上,增加抗原检测作为补充”的政策。在上海和吉林等疫情严峻地区,抗原检测凭借操作方便等优势,成了发现早期感染者或潜在病例的重要筛查手段。4月2日,上海规定离沪人员需持有核酸检测与抗原检测“双阴性”证明更是引发多种解读。

不到一个月时间里,我国抗原检测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未来这一筛查手段是否有可能在更多省市和更多场景里大规模推广? 

抗原检测可以用在哪里? 

迎战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检测方法须动态调整。

3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制定《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试行)》,明确提出在核酸检测基础上,增加抗原检测作为补充,并规定了三大应用场景,分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呼吸道患者、隔离观察人员和抗原自我检测的社区居民。

率先把抗原检测用于大面积筛查的是吉林省与上海。3月14日,吉林省宣布采购1200万人份的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随后向居民分发。4月3日,上海开展了一次全市抗原检测。

上海为何采取抗原检测作为筛查辅助手段?

感染科专家解释,通过抗原自检,可以获得基本的感染率数据,即便有很高的假阳性率,也可以筛查抓住一部分传染源,阻断病毒的传播,这个做法也与国家专家组达成了共识。

在疫情暴发时,仅凭核酸检测难以满足全面筛查的需求。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赵卫教授表示,在一些大城市,如果要实现面向全员的核酸检测,至少需要两天时间。要确保人群中所有的感染者都被发现,有时候还需要进行多轮检测,检测压力大,此时抗原检测是一种很好的补充。

新冠抗原检测的应用场景不止如此。

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伍绍国表示,在2021年该院已在某些特定场景中应用抗原检测,比如在处理急危重症患者前,如果患者没有核酸检测报告,会给他检测核酸的同时做一次抗原检测,在核酸检测报告出来之前,抗原检测结果可以作为重要参考,“有了抗原检测阴性结果,医生的担心会少一半。”

近日,上海宣布,4月2日零时起,离沪人员除须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外,还须提供24小时内抗原检测阴性证明。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科首席专家蔡卫平评价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持24小时核酸检测阴性结果才能出行的要求较高,有时很难做到。尤其在没有大规模核酸检测时,市民出行要先到核酸检测点采样,核酸检测结果出来一般需要4-6小时,时间非常紧张。这种情况下抗原检测阴性结果更像是“自证清白”,大大减少了出行的不便。

灵敏性低成为抗原检测推广的掣肘 

与核酸检测相比,抗原检测灵敏性较低,容易出现漏检误检的状况,这一“瑕疵”导致它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市场完全信任,也是抗原检测在推广中面临的一大“硬伤”。

赵卫曾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目前我国批准的抗原检测试剂盒,敏感性在85%-99%之间,特异性也在95%-99%之间,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它毕竟还没有达到100%”。

广州一家三甲医院的检验科专家王瑞(化名)告诉南方日报记者,相关部门正在开展大样本的临床试验,验证国内不同厂家的新冠抗原检测产品的性能,希望进一步了解抗原检测产品的准确性,“在抗原检测性能暂时没有权威说法的时候,各地的态度会比较保守”。

他认为,目前核酸检测是确诊金标准,如果地方使用抗原检测产品出现漏检误检,最后导致疫情扩散,该如何厘清各方责任,还需要更详细的细则来规范。

除了抗原检测产品的性能,影响检测结果的还有样本采集的质量。

广州某公立三甲医院信息科负责人李琴(化名)告诉记者,如果在医院开展抗原检测,由医务人员采样,专业人员研读报告,对试剂进行质量把控,无疑能更好地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但一旦放开抗原自检,这些工作将由居民个人来完成,准确性无疑将打一个折扣。

“讨论是否要大规模推广抗原自检还为时过早。”伍绍国表示,在居民自我检测过程中,采样流程是否规范,采样拭子是否足够深入,停留时间是否足够长,都会影响检测结果。另一方面,低风险地区人群进行抗原检测存在较多假阳性,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著名传染病学专家卢洪洲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尽管抗原检测试剂应用了一些新技术后灵敏度大大提高,但仍然显著低于核酸检测,通常只能检出强阳性样本,因此必然存在漏检的情况。

他认为,目前中国的核酸检测能力较强,能够满足当前疫情防控策略的需要。在我国现行的防疫政策下,还不适合以抗原自测结果作为就医、出行和进入公共场所的依据。

抗原检测结果与健康码同步还有多远?

3月22日,广州部分连锁药店正式上架了新冠抗原自测产品。这些产品销量如何?4月5日,南方日报记者走访广州多家零售药房。

在位于越秀区德政中路的一家健民药房内,店员介绍,目前首批到货的新冠抗原自测盒产品卖剩6盒,之后的补货频率和数量将视销售情况而定。而这条路上的大参林药房店员则反映,附近的街坊都没有过来问试剂盒的,一般都是公司团队前来询问。

事实上,不少市民都对抗原检测存在好奇,但由于检测结果不能在健康码上展示,更无法作为出入场所的某种“通行证”,所以暂时没有购买这一产品的需求。

各地正在不断完善抗原检测的配套工作。

首先是打通抗原检测与健康码等数据平台之间的通路。

3月31日,上海明确,居民可以在“疫测达”小程序上传抗原检测结果并在“随申码”上查询。此前,吉林省在“吉事办”上线“新冠抗原自测上报”功能,社区居民在使用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进行自测后,可自行上报结果,也可帮助家人一起上报。

在广东,据媒体报道,抗原检测结果可上传至广州羊城通有限公司研发的“穗康生活”小程序。广州羊城通有限公司是由广州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与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控股的企业。目前,粤康码平台和穗康码平台尚未上线“新冠抗原自测上报”功能。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信息科主任杨广黔说,如果是在医院做抗原检测,可以利用原来上传核酸检测结果的接口,将结果上传至广东省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信息系统,再对接穗康码和粤康码平台,做到“一键展示”,改动不大。但“对于抗原自测,这一套流程就走不通了。”

因此,建立抗原自检管理平台势在必行。但杨广黔认为,“自测结果究竟上传到哪个平台,需要上传哪些信息,谁有采集数据的权限,都需要进一步商榷。”

业界专家的另一个关注点,是如何完善抗原检测阳性结果的上报流程。

“自检中发现阳性如果不报告,如何有效管理?谁来管理?假阳性怎么处理?”杨广黔分析,目前抗原检测试剂盒不存在自动上传结果的接口,也不能绑定检测人的个人信息,只能靠检测人上传信息和结果,“这对人性提出了很大考验”。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在3月18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一旦居民抗原自测发现阳性以后,要及时向属地社区报告,社区要安排专门的车辆将其转运到具有核酸检测能力的医疗机构进一步做确认,整个处理要进行闭环。

她还强烈呼吁,居民抗原自测一旦发现抗原阳性,一定要履行报告职责。《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也明确提出,公民有履行传染病报告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没有履行该责任和义务导致传染病的传播,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记者】黄锦辉 实习生 易晴

【通讯员】许咏怡 廖温勃

编辑 蒲思伊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